APP下载

“问题学生”教育浅析

2021-08-14顾艳

关键词:问题学生效应

顾艳

摘要:尊重学生涵盖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两个方面。从教育理念上看,教师应具有正确的学生观,那就是说所有学生做到“有教无类”;而从教师的教学与教育实践上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教师需要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以及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学上力求授人以“渔”;在育人上做到春风化雨。

关键词:问题学生;学生问题;马斯洛需求理论;“皮格马利翁”效应;“破窗户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9-118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是师生双方情感的互动过程,起主导作用的毕竟是老师,这就不能不让我思考:学生的厌学甚至抗教行为的发生是否有教师的原因?如果有,什么又是最主要的原因呢?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问题学生”种种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跟“问题老师”不无关系。本文试从教师尊重“问题学生”的角度,探求解决学生厌学、抗教等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一、解决“学生问题”,须从树立尊重学生的意识做起

面对“问题学生”这样教育对象,不少教师难免要有牢骚和抱怨。抱怨学生本质太坏,抱怨学生家庭教育太差,甚至抱怨学生智商太低!然而,我们可曾意识到,同样作为人的学生他也有这五大需求的啊,作为老师可曾从他们的角度去看看,去发现一下他们的五大需求呢?如果我们的教育活动与学生的需求完全是背道而驰的,那么这样的教育有何意义?在提供温饱和安全等低层次的需求的同时,更应该在爱与被爱、受尊重及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方面尽量满足他们。作为老师,经常思考并解决如下问题的意义就显得特别重大:我们的“问题学生”被爱了吗?被尊重了吗?他们学会了爱吗?他们学会了尊重吗?他们有自我实现的欲望吗?这些问题解决了,教育的头等大事才算做好了。解决上述种种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落实到尊重学生这点上来。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人的高层次需要是基于心理上,而教育的关键是师生间心灵的呼应,如果没有此作为前提,知识和思想的传递一定会出现障碍,“亲其师”才“信其道”这个道理谁都明白。

二、实践中尊重学生,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把我们的教育目标从传授知识本身转向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这本身也是符合课改精神的,广大教师一定要进行这样教育实践。对“问题学生”来说,学习完全是被动的,学习不得法和学习热情的丧失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厌学情绪。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光凭我们老师的良心和热情,一厢情愿地传授知识给他们,得到的回报只能是学生的更加厌学和对教师权威的抵触。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尊重学生的理念指引下,拿出尊重学生的实际行动来。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身学习条件,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多一些结合实际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少一些机械乏味的学习任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知兴趣,逐步培养“问题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科研等教育实践,应该是老师对学生最大的尊重。

“问题学生”的厌学,很大程度上与其思维方式有关。他们的社会阅历和年龄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很幼稚,认为老师对自己要求越低就是越好,把老师的严格要求看作为难自己。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学业失败,不是自己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出了问题而是自己能力有限。要改变“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非复杂到无从下手,我认为教师应从发掘学生学习能力做起。厌学的学生不是没有学习能力的,他们的学习能力只是暂时被他们自己或周围的环境压抑着,没有释放出来,尊重学生就一定要在激发学生的潜能上下功夫。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要以欣赏、尊重的心态面对“问题学生”,表现出对学生的合情合理的殷切期望,学生一旦从老师或明或暗的启示中体会这种期望,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按着老师的期望去发展自己,学生将逐渐树立自信、自尊意识,教师也越发觉得学生的可爱,于是表现出对学生更高的期待,从而产生一系列良性循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尽管来自教师的要求很多,有的甚至还很高,但是如果能让学生觉得,老师对他的要求是合乎情理的,他就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人格的尊重,一种民主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建立起来,这非常有助于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思想意识,挖掘其自身学习潜能。

相反的,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会有什么后果呢?有一个“破窗理论”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破窗理论”也可以解释学生抗教行为的成因。“问题学生”的屡教不改,会让教师产生挫败感,强烈的挫败感正是“问题老师”问题的根本原因。“问题老师”容易在言行上流露鄙视甚至厌恶学生的思想,学生是很容易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这种态度的,其实这是对学生的极大不尊重,这种不尊重就打破了他们对自我道德水准认识之窗的第一块玻璃,对自己的道德水准要求也就会随之再降低。在这之后,如果不及时修补,那就等于暗示并纵容别人也来破其窗户,于是接下来破坏其道德之窗户的人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最终,造就一个破罐子破摔的“问题学生”,当我们的老师很不理智地采用粗暴简单的教育方法时,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抗教思想,甚至发生暴力抗教。

可见,在教学与教育实践中必须把尊重学生的思想落实到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授以方法,培养思维方式方面去,防止“破窗户”效应給问题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教师应该巧用“皮格马力翁”效应,把对学生的欣赏写在我们老师的脸上,把对学生的尊重送进学生的心田,用这种既感性又理性的做法升华了的师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强烈需求。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安东.最小笨蛋的秘密:无形的手——决定事物运行的潜规则[M].珠海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扬州市翠岗中学,江苏 扬州225000)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效应
画与理
画与理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转化“问题学生”,做智慧班主任
正本还需清源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