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剧《山海情》中的自然审美表达与发展价值理论

2021-08-13贾若梅

艺术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山海情生态美学自然

摘要:《山海情》通过展现宁夏西海固涌泉村为了摆脱贫困和保护生态而异地搬迁的场景,反映了20多年以来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山海情》不仅传递出生态美学的艺术感染力与号召力,还展现出生态扶贫既能实现人民脱贫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山海情》;自然;生态美学;发展;生态扶贫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02

《山海情》是一部关于宁夏西海固脱贫的影视剧,不仅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也表达了“自然界的命运就是人类自身的命运”[1]的观点。剧中的涌泉村实现了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脱贫和振兴[2],闽宁镇的成功得益于生态扶贫这一双赢策略的实施。《山海情》的热播不仅在于演员们精湛细腻的演技、用心的后期制作,也在于真实场景的生动再现以及生态价值观的形象表达。

1 自然审美表达:生态美学

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再现表达,是人文景观的抽象演绎。一方面,《山海情》通过定景拍摄,真实描绘出西北宁夏地区的景色、景观与景象,再现了“干沙滩”的贫瘠、干旱与风沙;另一方面,通过前后的镜像对比效应,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出发,立足于人类始终都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的观点[3],描绘了经过生态修复和生态治理的“干沙滩”转变成满山密布森林和树木的“金沙滩”的震撼场景,表达了蕴含在《山海情》中的艺术思想——自然本身就是一部美学巨著。

1.1 《山海情》所蕴含的自然观

观看全剧,可以直观形象地领略到宁夏西海固的风土人情与自然景观。剧中的涌泉村虽位于有着“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但由于其远离黄河,年均降水量少,蒸发量却大,所以涌泉村极度缺水。在剧中,有部分人物的名字带有水的含义,如水花、水旺……水对于涌泉村来说是极其珍贵的,以水为缩影的自然对于涌泉村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涌泉村吊庄移民一是为了帮助农村百姓脱贫,二是涌泉村所处地方的生态环境不是很好,搬出涌泉村后可以大规模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使其恶劣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西海固光秃贫瘠的过去和绿色成荫的现在的面貌差异以及影片所表达的脱贫攻坚的中心思想,既体现了东方传统伦理思想影响下“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4],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则两利,斗则人败”[5]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西方资本主义把自然“视为少数人谋求财富、控制他人的工具或手段”[6],自然与人只不过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人可以毫无忌惮地向自然索取任何东西,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则认为人并不是自然的主人[7],人与自然不应该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山海情”既指福建与宁夏之间的互助感人,又指自然与人之间的互动感人。

1.2 《山海情》所蕴含的审美观

人文情怀与自然情怀的统一体现了电视剧《山海情》的审美观。以马得福为代表的扶贫干部带头搬迁,以李水花为代表的中国女性勤劳勇敢,以马得宝为代表的中国青年勇于创新,以凌一农为代表的农业专家甘于奉献,以白校长为代表的乡村教师扎根农村……这些特色鲜明的人物代表都展现了人性的力量。“乡土文化成为农民对乡村的情感载体”[8],《山海情》所展现的西北文化是农民表达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的热爱,性格迥异的农民和纯真的西北乡土文化共同表现了人性的美。自然美表现于生物与环境中[9],《山海情》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自然的美,先是黄土、飞沙、土屋,后是树木、砖房、风沙消失,人们过上了越来越美好的生活,美好生活源自自然的馈赠,只有自然先美,人才能更美。人类往往以经济视角来衡量自然[10],认为自然只是获利的工具,自然好不好无所谓,只要人好就行了,但如果人连自己的生存环境都难以保障,人还会有审美情趣吗?在自我生存之下,一切人性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人类精神文明离不开自然风情的滋养”[11]。《山海情》把艺术写进生活,把自然美与人性美照进现实。

2 发展价值理论:生态扶贫

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认为,建构一种由生态文明主导的世界经济新形态是中国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12]。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3],生态经济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新形态,生态扶贫则作为扶贫的创新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生态产业、生态移民、生态补偿、生态建设等已经初步构成了中国生态扶贫的基本路径。2018年《生态扶贫工作方案》强调“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14]。以涌泉村为代表的西海固贫困地区脱贫的策略之一是生态扶贫,生态扶贫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展现了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15]。

2.1 生态扶贫的发展观分析

《山海情》中破碎的环境没有带给人希望,反而让人越来越失望,在《山海情》这部剧中,年轻人最初选择逃离贫瘠的老家,而后又回到了给人希望的新家,最后老家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搬迁到闽宁镇的贫困户也摆脱了贫困。吊庄移民体现出了生态与贫困同步改善的发展观。目前,关于生态与贫困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乐观主义精神,一种是悲观主义精神。悲观主义认为反贫困与缓解生态危机不能共存,并且会陷入经济贫困—生态贫困—经济贫困循环往复的贫困陷阱中。乐观主义认为反贫困与环境保护可以协同发展,“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16],人类既要通过有效手段摆脱贫困也要缓解生态危机。生态问题与经济问题不可分割,“生态问题的根源与资本控制、掠夺自然的发展方式有着本质的关联,而问题的解决之道则必须从转变发展方式入手”[17],最终努力探寻人與自然的和谐发展之道[18]。

像涌泉村一样,我国大多数重要生态功能区或生态脆弱区往往在农村贫困地区,生态功能区或生态脆弱区与农村贫困区域具有高度重合性,兼具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双重任务。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工具理性的控制,形成了GDP崇拜、环境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19],最后只会陷入生态与经济同样贫困的怪圈。生态扶贫政策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主客二分的对立冲突,而是和谐统一、互动共生的生态道德价值视域”[20],成为逃离怪圈的政策手段之一,生态扶贫已经成为帮助中国生态贫困区脱贫的有效手段。剧中涌泉村脱贫采用了生态移民的方式,生态移民政策是为解决生态贫困才产生的,最初目的并不是解决经济贫困,但在具体实践中却日益成为摆脱经济贫困与生态贫困实现双赢的发展方式。生态移民与贫困两者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一方面,生态移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新的实现路径;另一方面,生态移民与贫困是相互区别的。与致力于发展经济的扶贫政策不同,生态移民侧重于生态保护,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但在长期理论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两者有效地结合了起来,成为实现农村贫困生态区脱贫的有效路径。

2.2 生态扶贫的价值观分析

马克思财富观包含了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维度[21]。扶贫作为财富观的一方面也蕴含了生态维度,其必须重视生态的作用,在消解区域性相对贫困的发展阶段,生态移民扶贫工程具有特殊作用。吊庄移民是宁夏探索生态移民扶贫的现实举措,吊庄移民的目的是助力人民脱贫,而后与人民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闵宁镇的成功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指引,离不开一线扶贫干部的尽职尽责,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指导。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到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无不是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22]。吊庄移民是西海固发展的现实选择,要把民生问题放在首要地位[23],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奋斗的根本目标[24]。生态扶贫的价值是为了人的发展,只有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实现既有物质财富又有精神财富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山海情》中的生态移民扶贫实践的价值归依就是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过上既幸福又美好的生活。

3 结语

《山海情》能够打动人心,让观众流连忘返,靠的是情感共鸣,靠的是命运共同体的感知,这里的命运共同体不只代表人与人的情感交流,也代表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只是单纯地讲述扶贫故事,就会放大经济效益,突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山海情》在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以外,还渗透着“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表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

山海相会,东西协作。闽宁镇的建立是福建对口帮扶宁夏的成果,吊庄移民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基础,以帮助人民脱贫为根本目标,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形成了当地内生动力、外地援助合力的扶贫格局。减少贫困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中国已经形成了生态扶贫、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科技扶贫、文旅扶贫、教育扶贫、技能扶贫、工程扶贫八大扶贫实践方式。在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背景下,中国正在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扶贫之路。

参考文献:

[1] 崔诣晨,崔亚娟,夏琪,等.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社会心态塑造的同向性[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9,30(01):52-57.

[2] 赵淼,郭兆红.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04):108-110.

[3] 娄雅宁.张载“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及其生态启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7(03):23-31.

[4] 刘青玉,刘中亮.中西方三种生态自然观比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6(03):27-34.

[5] 徐茜妍.《自然辩证法》中的人与自然关系[J].汉字文化,2020(11):177-178.

[6] 赵一秀,薛桂波.“人化自然”视野下的生态困境及超越途径[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6(01):24-31.

[7] 李青.浅析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与其当代意义[J].汉字文化,2019(08):175-176.

[8] 韩梅.城镇化建设中乡土文化的发展[J].汉字文化,2020(08):179-181.

[9] 张劲松.生态美学视野下生态城市设计思想[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101-102.

[10] 刘雪.生态价值观确立的合理性及其意义[J].汉字文化,2019(10):173-175.

[11] 倪铭英.《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03):29-35.

[12] 牛庆燕.全球化视阈中的生态文明话语权重建[J].科学社会主义,2019(06):108-114.

[13] 杨振华,杨艇.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J].汉字文化,2019(12):165-166.

[14] 胡振通,王亚华.中国生态扶贫的理论创新和实现机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1):168-206.

[15] 王进怡.生态文明视阈下绿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汉字文化,2020(15):147-148.

[16] 农春仕.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及其对美好生活建设的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20(10):49-53,70.

[17] 王金玉.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生态学意蕴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彰显[J].理论学刊,2019(03):20 -27.

[18] 马承凤.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J].汉字文化,2019(07):119-120.

[19] 赵淼.绿色发展视域下农民生态环保意识提升研究[J].汉字文化,2019(20):172-173.

[20] 农春仕.公民生态道德的内涵?养成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6):41-49.

[21] 王金玉.马克思财富观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意义[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9(01):1-8.

[22] 贾尧天.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与启示[J].戏剧之家,2019(35):228,230.

[23] 王祥.马克思视野中的“社会发展”概念及其启示[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4):1-5.

[24] 唐赟.以人民为中心践行“两山”理念——以安吉县为例[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01):71-74.

作者简介:贾若梅(1996—),女,山东东营人,碩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山海情生态美学自然
《山海情》:所愿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山海情》,“土到掉渣”的爆款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