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意趋向

2021-08-13尹瑞雪

艺术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故宫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进入大众视野。为了避免同质化,这些节目在不同方面进行了富有创意性的改造。本文以《一本好书》《中国诗词大会》和《上新了,故宫》为例,分析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内容、功能和叙事三方面改造上的创意趋向。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本好书》;《中国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创意趋向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02

自2016年以来,《一本好书》《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圆桌派》《朗读者》等多档优质文化综艺节目纷纷涌现,到了2020年和2021年它们仍然呈现强大的生命力。这些节目兼具情怀与温度,展现了文学价值与人文关怀,并在综艺混战中取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赢。在泛娱乐化时代背景下,这些文化类综艺在不同角度的创新给其他节目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借鉴。

1 立足中国文化形成内容创新

近年来,不少属于国外版权的节目不断被引进、改编并取得了成功,如《极限挑战》《爸爸去哪儿》等,而中国原创综艺的发展依然停滞不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内容是综艺节目的核心,而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足以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取材提供非常肥沃的土壤。一则神话、一首诗词,甚至是一件瓷器、一座城池都可以激发节目制作人的创作灵感和创意[1]。

《一本好书》选取的书籍大多是中外经典名家之作,涉及历史、科幻、剧情等诸多题材。节目组根据不同文化层次受众的喜好选取相关作品,成功激发了文化素养较低的受众的阅读兴趣,同时还帮助文化素养较高的受众深入地理解了书籍,并与他们进行了情感互动。该节目并没有将目光放在爆红的网络小说上,因为节目的目的并不局限于高热度和曝光度,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才是其最终所求。《一本好书》的优点就在于以娱乐为皮、文化为骨,真正与观众共同品读好书,不让经典名著被束之高阁。节目引领观众品味名作的情节故事、人物性格和文学魅力。例如,节目选取的《暗算》搭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特工世界,重新诠释了特工的悲剧宿命;而《尘埃落定》又展现了别具一格的藏族风情,勾勒了藏族人民生活图景,揭开了藏族文化神秘的面纱。再比如《骆驼祥子》让我们不由感叹人性隐藏在人世的哀乐和悲欢之中[2],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祥子的人生三起三落,但他碍于世俗只能沿着既定的人生轨迹活下去[3],最终从一个热情的老实人变成一个麻木且贪婪的人。

《中国诗词大会》多选取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大众诗词。古诗词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启蒙教育的学习内容,我们文学素养的培养很多都是从一句简单的“床前明月光”开始的。诗词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季节更替、心情转变以及逢年过节我们都可以吟上几句。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少唐诗宋词也早已烂熟于心。诗词以其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而闻名,比起散文和小说,诗歌恰恰更好地适应了当代社会的快节奏[4]。这就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内容选取更有创意,更加与时俱进之处。在观看节目时,年轻的观众会觉得很有代入感,因为其中许多诗词也被收录于语文课本;而离开校园很多年的观众则会被一道道题目唤醒曾经的校园记忆。

而《上新了,故宫》作为以历史为落脚点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内容上的创新更为明显。它不同于最早的一批历史类文化综艺节目,如《百家讲坛》,《上新了,故宫》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舞台转移到演播厅外,来到故宫实地演出,包括一些从未对外开放的地方。每一期节目用不同的历史文物引出主题线索,引导观众跟随嘉宾的脚步思考谜题,同时观赏故宫风景。不仅如此,节目还将内容与《甄嬛传》《康熙王朝》这类经典影视剧进行联系,试图用更亲切的方式给观众传输历史知识。每期节目的最后还会推出一个由常驻嘉宾联手设计师根据本期历史主题设计的文创产品,“故事+产品”的新组合迅速吸引了年轻受众的注意力,故宫IP得以再度翻红。

2 引导观众参与推动文艺创新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有赖于政策的扶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与文化理念两者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5],他提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文化类综艺节目要善于从中华文化中提炼题材、捕捉灵感,做到推陈出新,以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滋养社会。

近几年综艺市场大多被真人秀节目占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真人秀节目轻松幽默、话题性强、受众参与度高,并且有明星加持,大火是必然的。但这恰恰暗示了一种现状,那就是现代人追求的愉悦是极易得到的,是对生理愉悦的一种暂时性的满足,其中隐藏着不健康的因素[6]。在“娱乐至死”的浪潮中泡得久了,观众最终需要的还是高品质、慢节奏、更具生命力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这些节目要做的并不是给观众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要深层次、多元化地引导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主动思考,改变原本的粗浅认知。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很多人在阅读时浅尝辄止,或是整日刷着娱乐新闻,将纸质书弃置一旁。《一本好书》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普遍现象,并且制定了“场景式阅读”的新形式。节目力求以高质量的舞台呈现吸引受众,以舞台为点、兴趣为线,实现点线面式的信息扩大。节目播出后,节目组还在北京、上海等地组织多场线下读书会,试图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激发观众的主动性[7]。

《中国诗词大会》则试图通过竞赛激发观众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探索欲,汉语言文字是千百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记载与见证,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具有独特影响力[8]。该节目的环节层层渐进,“百人团大战”“擂主争霸赛”加强了节目的对抗性。这些环节不仅在考验选手,更是给了在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一个与选手同时思考的机会。一个优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必须考慮到受众的参与度,只有这样才能使节目具有一定的国民度。

《上新了,故宫》一般先由馆长抛出问题,然后嘉宾去往相关实景进行探索,并且前往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最后专家再解答问题。节目还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高校学生共同参与文创产品的设计,这种形式摒弃了以往历史纪录片枯燥乏味的讲解方式,做到了全民参与,寓教于乐。

3 跨媒介制作构建叙事创新

3.1 舞台呈现方式创新

通过不同方式进行聚合与强化的舞台要素能够组织并呈现不同的视觉意象,构建不同的故事架构,传达不同的感情与思想。因此,要想让受众在观众席中或屏幕前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场景的搭建[9]。各物件之间的协调统一能够对画面效果产生积极影响,物件与人物的匹配度越高,就越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一本好书》的舞台设计独具匠心,其服饰细致精美,道具都是严格按照历史文物或历史文本描述制作而成的。小说与戏剧都是有一定叙事性,重视塑造人物、刻画情节、营造冲突的文学体裁[10]。面对优秀作品,节目采用舞台剧的形式重现文本,再辅以点评与讲述的表现方式充实情节[11]。舞台灯光明暗的变化暗示着人物心理的转变,而舞台背景音音量的变化也预示着高潮的来临。并且,《一本好书》在舞台剧的呈现上多采用远景拍摄,辅以部分近景的镜头。远近结合的拍摄方式兼顾了舞台的整体性与人物细微的神态,让整个表演更有层次感[12]。不能否认的是,一直以来,声音语言都是影片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13]。该节目舞台剧的表现也常穿插充满磁性的独白,以达到更深的情感共鸣,让节目尽可能真实地重现文本,更有力度地撼动观者的心灵。

《中国诗词大会》更是充分运用中国古典文化元素,如水墨画、城门、圆月、祥云等,并将它们融入舞台背景,再辅以灯光渲染与古乐器伴奏,以增强舞台感染力。在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中,节目又通过外景拍摄的方式增设了身临其境题,即由一位嘉宾或专业人员介绍一处景点或某项重大科研成就,并当即为选手出一道与之相关的题目。节目播出前后,栏目组也将舞台延伸到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花絮预热和后续跟进,将节目的影响力从舞台扩大到了网络,真正打造了一场独属中国诗词文化的视听盛宴。

《上新了,故宫》则凭借高还原度的服装、道具、配景和台词风格,通过荧幕上的画面与声音,以原景为基础,塑造更为真实且直观的视听形象,呈现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画面。节目组还尝试运用后期动画重现历史盛况,并对历史人物进行了一些联想创作。例如,重现了乾隆六下江南的盛况,运用后期技术还原了百年前宫中可能出现的场景。不仅如此,《上新了,故宫》还与故宫官网、北京卫视、爱奇艺等终端联动,共同宣传节目,并与微博、淘宝等平台合作销售自己的文创产品。

3.2 节目叙事主体创新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叙事主体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学底蕴,有时候根据节目需要,还要具备表演、朗诵等专业技能。节目有时也会邀请具备不同文化素养的受众参与节目录制。

《一本好书》中邀请了众多能力卓越的演员参与节目录制,配合主持人进行沉浸式的场景化表演。纵观各类名家著作不难发现,作品对于人物形象的诠释与刻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失败[14]。在《万历十五年》这期节目中,王劲松饰演了万历皇帝,他凭借对书本的研读以及自身对于角色的理解,在舞台上为观众还原了一个距今400多年的历史人物,缩短了观众与经典作品之间的距离。

《上新了,故宫》在嘉宾的选择上也有自己的定位与思考,节目组利用“明星效应”,邀请了当下最具热度的明星,如邓伦、杨颖等,作为嘉宾参与节目录制。《上新了,故宫》不仅展现了故宫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还以创新的视角、前卫的形式,提高了节目知名度,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

《中国诗词大会》的四位专家——郦波、康震、王立群和蒙曼,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中国古诗词的解读恰如其分,与参赛选手的互动也是游刃有余,不失幽默。其中康震老师更是作得一手好画,他即兴创作的沙画经常被当作考题。此外,节目为了拉近选手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并不只是选用了高水平的参赛选手,其“百人团”选手大都是各行各业的人员,有警察、教师、创业者等。这样的“百人团”极具社会代表性,更加贴近普通群众,贴近日常生活,给人以亲切感,增加了节目的可看度。

4 结语

如今,文化类综艺应去浮华浮躁,实实在在地讲中国故事、扬中华文化。同类型的其他节目都可以以《一本好书》《中国诗词大会》和《上新了,故宫》为鉴,坚持节目内容多样化,以有价值的文化理念为支撑,并结合自身节目的特点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类综艺节目形成符合时代变更和市场竞争的发展体系,使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最终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晋.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体化进程[J].汉字文化,2019(15):33-34.

[2] 马秋月.试解构刘亮程《虚土》中的梦境描写[J].汉字文化,2019(15):60-61.

[3] 许凌云.浅析《驿路》中的社会性表现[J].戏剧之家,2019(22):106-107.

[4] 沈嘉欣.从“乌青体”看当代诗歌的多元化特点[J].汉字文化,2020(03):33-35.

[5] 黄晓宇.浅析棚内竞技真人秀的创新发展——以《王牌对王牌》为例[J].艺术评鉴,2019(14):161-162.

[6] 谢语睿.从曹操和刘备形象的变化浅析中国审美价值的趋向[J].汉字文化,2020(15):41-42.

[7] 姚佳.浅析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J].戏剧之家,2019(29):96,98.

[8] 杨晋.影视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共生问题探讨[J].汉字文化,2020(16):146-147.

[9] 宗桢,刘雪芹.影视作品中非语言符号的应用与传播——以电视剧《都挺好》为例[J].汉字文化,2019(20):70-71,73.

[10] 班易文.文化记忆与人民关切:老舍《茶馆》再解读[J].中国文学批评,2020(03):84-91,159.

[11] 郭译之.浅析电影《归来》中的光影色调设计对剧情的暗示[J].汉字文化,2019(18):109-110.

[12] 徐爽,刘丽丽.浅析“十七年”时期戏曲电影的艺术特色——以越剧电影《梁祝》为例[J].艺术评鉴,2018(14):160-161.

[13] 李曉薇,郑仁霞.浅析《水形物语》的叙事策略及主题表达[J].艺术评鉴,2019(15):157-158.

[14] 顾诗怡.浅谈由小说改编成电影的细节处理——以《买地方报的女人》为例[J].汉字文化,2020(10):126-127.

作者简介:尹瑞雪(2001—),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故宫
你好呀故宫!
雪中故宫
梦回故宫
试析《中国诗词大会》的试题创意及文化导向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背后
“中国诗词大会”唤醒民族精神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
故宫大探索
宝岛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