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中国新闻观的基本特征

2021-08-13杨保军

编辑之友 2021年7期

【摘要】新闻观是对新闻根本而系统的看法。当代中国新闻观,就是当代中华民族或中国人民作为共同体拥有的新闻观。当代中国新闻观,特别是主导新闻观,并不是某一类型主体的新闻观,而是党、政府和人民共同拥有的新闻观,它集中反映了党、政府和人民对新闻根本而系统的看法。当代中国拥有自己的新闻观,在理论上主要继承发扬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思想体系,实践上主要根源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的新闻宣传、新闻舆论活动。当代中国新闻观集中表现在党的主要领导人的新闻思想中,体现在当代中国新闻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中,贯彻落实于广泛的中国新闻实践中。当代中国新闻观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时代性上,当代中国新闻观是现代性质的新闻观;理论性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新闻观;观念结构上,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导的新闻观。面向未来,当代中国新闻观是开放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新闻观。

【关键词】当代中国新闻观 “马新观” 现代新闻观 观念结构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1)7-005-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1.7.001

當代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如果以改革开放开启为节点,当代中国可以分为“前当代中国”和“后当代中国”。①与此相应,当代中国新闻学可分为“前当代中国新闻学”和“后当代中国新闻学”。可以说,“当代中国新闻学开启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曲折演进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全面勃兴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1]当代中国新闻学的特色就在于它始终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灵魂,抓住了这个灵魂,也就从根本上理解了当代中国新闻学的实质。

新闻观是对新闻根本而系统的看法。当代中国新闻观,就是当代中华民族或中国人民作为共同体拥有的新闻观;当代中国新闻观,特别是主导新闻观,并不是某一类型主体的新闻观,而是党、政府和人民共同拥有的新闻观,它集中反映了党、政府和人民对新闻根本而系统的看法。当代中国新闻观集中表现在党的主要领导人的新闻思想中,体现在当代中国新闻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中,贯彻落实于广泛的中国新闻实践中。基于这样的判断,本文将以“后当代中国新闻实践”为主要参照,以“后当代中国新闻学”为核心基点,对当代中国新闻观的典型特征做出初步分析,目的在于为当代中国新闻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能的启示。

一、当代中国新闻观是现代性质的新闻观

当代中国,是在现代意义上真正站起来的中国,是真正开始在现代意义上拥有人类意识、世界意识和中国意识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自身全面复兴的现代化进程中,在“世界结构中国,中国结构世界”的全球化互动中,逐步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全球观和中国观。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当代中国尤其是“后当代中国”,伴随着社会的整体快速发展和新闻事业的突飞猛进,也形成了更加明晰、稳定的中国新闻观。

一般意义上说,新闻观是对新闻①根本而系统的看法,但“观”层面的新闻观念不同于一般的新闻观念,它更加强调对新闻自觉而根本的看法,即更加强调对人与新闻的关系到底是什么的自觉而根本的看法,②直接表现为对“新闻是什么”“新闻应该是什么”“新闻为什么人服务”的自觉而根本的看法。当代中国新闻观在理论上主要来源于诞生在现代社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闻思想体系,来源于近现代以来中国新闻领域积淀的思想成果,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新闻事业的实践成果与理论总结。因此,在时代性上,当代中国新闻观是现代性质的新闻观。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点理解当代中国新闻观的现代性质。

其一,当代中国新闻观是根源于现代新闻业的新闻观,是以现代新闻业产生、演进、成长过程中生成的现代新闻观念为基础因素的新闻观。也就是说,当代中国新闻观是承继现代新闻观念而来的新闻观。对于整体上依然处于现代社会的中国来说,其新闻业的性质是现代新闻业,新闻观自然属于现代性质的新闻观。

新闻需要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人类新闻活动自古有之,但人类自觉的新闻意识、新闻观念孕育、诞生、生长于现代社会的开启、成长过程中。西方现代新闻业的出现和演进,促成了现代新闻观念的逐步成型。③伴随全球现代性的展开,西方现代新闻观念也得到了全球性的扩散和传播。正是在现代性的全球扩张进程中,现代新闻业与现代新闻观念进入中国。进入中国的现代新闻观念,尽管在与中国实际的碰撞中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变异和本土化变形,但一些核心观念还是得到了传扬和延续,④并伴随现代新闻业的艰难演进而或明或暗地存续下来,成为近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的重要底色成分。

当代中国新闻领域保持了现代新闻的基本运作机制,主要以机构新闻的方式展开新闻生产传播。尽管在“前当代中国”时期,新闻工作主要以新闻宣传工作的面目存在,并且由于政治运动连绵不断造成了新闻领域的诸多扭曲异化现象,但在社会相对稳定发展时段,新闻生产传播领域总体上仍是认可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的现代新闻专业观念、专业原则和规范。⑤至于在“后当代中国”时期,新闻领域对“前当代中国”新闻领域的混乱局面展开了全面的拨乱反正,恢复确立了新闻本位观念,明确了新闻活动具有自身规律的观念,并对新闻专业观念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进一步将当代中国新闻业转入了现代新闻业的发展正轨,将当代中国新闻观确立为现代性的新闻观念。尽管在“后当代中国”,新闻工作依旧被确立为新闻宣传工作、新闻舆论工作,新闻的主要功能被定位在宣传和舆论引导上,但也可以明显看到,新闻是所有这些功能目的的限定性手段,被看作前提或基础。因而,当代中国新闻观并不是简单纯粹的宣传观、舆论观,而是新闻观,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新闻前提设定下的新闻宣传观、新闻舆论观,是在现代新闻观念意义上设定的新闻宣传观或新闻舆论观。把当代中国新闻观仅仅认定为宣传观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利于当代中国新闻业作为现代新闻业的发展。

其二,当代中国新闻观的主要理论资源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思想,这些思想在时代性质上属于现代新闻思想。这意味着,当代中国新闻观在思想基因上就具有现代新闻观念的性质和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思想,主要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对信息传播、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以及组织内部思想交流的论述。①这些论述在现代中国开启之后(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标志),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标志),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新闻思想(广义)资源,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用来指导无产阶级报刊活动基本的思想武器、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正是在理论学习与新闻宣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中国特色的党报思想、党报理论。②当历史演进意义上的现代中国进入当代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党报思想、党报理论,在新的时代开始进一步转换为社会主义时期的党报思想、党报理论,也延续、演变、更新为当代中国新闻观的基本内容。伴随当代中国整体现代化的持续进展,以党报思想、党报理论为基本内容的当代中国新闻观不断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新特征、新面貌。对此,后文将专门加以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不仅仅是新闻思想家、理论家,也是伟大的新闻活动家、实践家。他们的新闻思想主要不是源于对新闻现象、新闻活动的专门观察分析、思考研究,而是源于对自身报刊活动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反思,他们的思想具有天然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统一性。进一步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报刊活动,本身就属于现代性的报刊活动,因而他们从中反思、总结出来的新闻思想是典型的现代新闻思想,并且是先进的现代新闻思想。如他们关于新闻出版自由、新闻传播原则、新闻内在规律的论述,关于新闻的功能、新闻的时空性、新闻与现代技术关系、新闻与现实社会各个领域的关系、新闻与日常生活世界关系的论述,以及关于党与党报的关系、党报的特殊性等重要问题的论述,③直到今天,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依然属于现代新闻观念、现代党报观念的基本内容。当代中国新闻观依然高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大旗,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守,也是对他们独特的现代新闻观念的继承。

其三,当代中国新闻观认可现代新闻观念的一些基本内容,特别是在进入“后当代中国”以来,在互联网造成全新的新闻生产传播格局的大背景下,现代新闻观念在操作层面上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得到了中国新闻领域的普遍认可,并在新闻实践领域获得了比较好的普遍遵守与实行。当下,面对复杂的信息秩序、新闻秩序,更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新闻生产传播特别是专业新闻媒体组织、职业新闻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专业新闻观念、专业新闻水准、专业新闻伦理展开新闻工作,提高新闻的质量和公信力。

源于西方(主要是欧美发达地区)的现代新闻观念,其成熟形态主要表现为专业新闻主义或职业新闻主义意识形态,其强调的核心观念是:新闻媒体组织应该自主独立;新闻传播应该坚守客观理念与方法;新闻要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新闻媒体(职业工作者)要自治自律、坚守职业伦理道德规范。这些都是专业新闻主义观念的理想目标。在现实社会中,即使是在所谓自由民主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人们更多看到的是,专业新闻受到了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政治力量、商业力量的严重干扰和影响,新闻媒体很难保持自身的自主性、独立性。专业新闻媒体以及职业新闻工作者也不像他们自己宣称的那样坚守专业观念。然而,尽管专业新闻主义日益受到挑战,但专业新闻观念却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当今新兴媒介环境中,专业新闻媒体的新闻生产传播受到巨大冲击。专业新闻媒体越来越意识到,要想维护专业新闻的权威性、公信力,就必须更加严格地遵守专业新闻观念。④

对于进入后当代阶段的中国来说,改革开放的大门一经打开,各种现代的、晚期现代的(后现代的)西方哲学观念、文化观念、文学艺术观念、社会观念等便趁势而入。专业主义新闻观念也随之再次进入中国(20世纪上半叶,专业主义新闻观念首次进入中国),成为影响“后当代中国”新闻活动的重要观念。另外,随着“后当代中国”经济领域的社会主義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展开,新闻领域“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政策的普遍实行,也内生出诸多与市场经济相应的商业化新闻观念。如果再考虑互联网带来的革命性变革,特别是对社会大众的技术赋能、赋权,可以说,与“前当代中国”相比,当代中国新闻领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说,在由各种渐变积聚而成的革命性变化中,在整体的社会现代性展开中,专业新闻要想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赢得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影响力,普遍且有效的道路、方法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承认新闻活动的特征,遵守新闻活动规律,坚守专业新闻观念,按照专业新闻方式生产传播新闻。在形成此基本共识的背景下,认可现代新闻专业观念并将其吸纳为当代中国新闻观的基本构成要素,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作为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当代中国新闻观念,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新闻观念,它具有自身的典型特点,是现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文专论)。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当代中国新闻观,主要吸纳、借鉴的是现代新闻专业观念中的目标价值观,即新闻要承担社会责任,要为社会公众服务,认可并接受了新闻传播的操作观念、规范观念、自律观念,即新闻传播要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及时、公开,新闻职业工作者要遵循新闻职业伦理道德规范。但必须清楚的是,当代中国新闻观不同于源自并成型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专业主义新闻观。当代中国新闻观明确反对专业主义新闻所坚守的新闻媒体自主观、独立观,明确反对新闻可以独立于政党和政府的观念,只承认媒体组织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认为专业主义新闻所宣称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性质的新闻自主观、独立观是虚伪的,在现实社会中是不真实的、虚假的。

二、当代中国新闻观是多元新闻观念构成的观念系统

当代中国新闻观是个观念系统,并不是由某种单一的新闻观构成的,而是存在着多元的新闻观,这是一个必须承认的基本事实。新闻观的多元性,不仅意味着新闻观念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更意味着不同新闻观之间存在着各种可能的合作与矛盾关系。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当代中国新闻观就是在不同新闻观之间的互动作用中演进的。多元新闻观的存在,使当代中国新闻观充满了变动更新的活力。

1. 当代中国新闻观在结构上是一个不断丰富变化的观念系统

在“前当代中国”时期,新闻观是比较单一的,可以在总体上概括为新闻宣传观甚至是宣传新闻观。在大的历史时期上说,在“前当代中国”,新闻缺乏自主独立的地位,主要是为宣传服务的,整个新闻领域缺乏明确的专业新闻观念,只是在社会整体处于相对比较理性平稳的发展时段(往往较短),才显露出专业新闻观念的踪迹。进入“后当代中国”时期,伴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整体快速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日新月异,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系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纷繁复杂。时至今日,可以说已形成了一定的新闻观念生态结构。

如果以“后当代中国”为起点,可以将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系统大致描述为一个基本演进过程(见图1)。

关于这个演进图,需要说明这样几点。其一,新闻观念结构的演进过程,主要是以新闻观念生态自身结构的实际变化为参照做出的,在这样的结构变化背后,自然存在着深层的原因或演变机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揭示这样的机制,但需专门研究。①

其二,观念生态结构图中的小时段划分大致如此:(1)新闻宣传观是“后当代中国”开启时从“前当代中国”继承下来的新闻观,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反思,新闻本位观念受到了重视。②(2)大致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由新闻宣传观、专业新闻观和商业新闻观构成的三元新闻观念系统。①(3)21世纪第一个10年结束、第二个10年开启之后,平台媒体、自媒体开始全面勃兴,逐步形成了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业新闻观、商业新闻观和其他新闻观(主要指民众个体新闻观和其他组织、机构、群体新闻观)构成的复杂新闻观念系统。这也是当前我国新闻观念的基本生态结构。

其三,实事求是地看,新闻宣传观始终是当代中国新闻观的主导观念、核心观念,也是本土化或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质内容,二者本质上是同一的。可在21世纪之前,尽管早已存在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新闻实践领域也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实际指导观念,但对当代中国主导新闻观念并没有形成十分清楚或广泛的认知。直到21世纪初,党和国家有关组织和部门才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明确统一为新闻领域的指导观念,并在新闻领域开展了持久的、规模化的“马新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②从而使“马新观”在整个新闻实践领域、教育领域、研究领域成为耳熟能详的概念。

其四,新闻观总是一定主体的新闻观,不同主体持有不同的主导性新闻观。落实到具体的历史和社会情境中,才能阐释清楚不同新闻观的主要持有主体。同一主体会同时持有多种新闻观念,会在不同新闻观之间求得某种平衡,形成不同新闻观念之间的混合结构。这显然是更为复杂的问题,需专文论述。

面對当代中国新闻观的最新生态结构,如何处理不同新闻观之间的关系就成为重要的问题。笼统地讲,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专业新闻观与非专业新闻观的关系,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专业新闻观念之间的关系。对这两大问题的讨论,应该是当代中国新闻观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尽管目前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伴随社会的整体发展以及新闻领域的不断变革,关于它们的讨论会长期持续下去。

2. 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系统是一个主导观念比较稳定的观念系统

如上所述,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新兴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态结构,最突出的表现是形成了多元化的新闻生产传播主体结构,[2]形成了新的媒介生态结构、传受关系结构,形成了新闻与社会、新闻与个人的各种新兴关系。与此同时,各种新闻观念也应运而生,形成了不同新闻观念构成的复杂观念结构系统。但也清楚地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媒体系始终是当代中国新闻领域的主导体系,互联网革命改变了媒介生态结构,但并没有改变党媒体系的主导地位,党媒正以新的方式构建新的媒体体系;互联网革命促生了不同以往的大量新兴媒介观念、传播观念、新闻观念,但并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系统的主导地位。

3. 当代中国新闻观是更大社会观念系统中的一种观念,也是与其他相邻观念系统联系紧密的观念

当代中国新闻观具有一定的相对自主性和独立性,新闻领域、新闻活动必定是具有自身特征与运行规律的领域和活动。但同样明显的是,当代中国新闻观受制于社会的政治主导观念系统,从原则上看,它只是政治观念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只是社会主导观念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社会主导观念和政治主导观念在新闻领域的体现和落实。其中的机制不难理解,因为在宏观层面上,新闻领域是相对社会整体的依赖性的存在,[3]是政治和社会的耳目喉舌,新闻相对经济、政治、文化等,也主要是一种手段性的存在。在与相近观念的关系上,新闻观念系统与其他观念系统更是有着近乎纠缠不清的关系,如新闻与宣传、新闻与舆论、新闻与信息,这些成为人们反反复复讨论的问题。关于它们的关系会一直讨论下去,也会形成不同的时代性认识和不同的时代性观念。

从理论逻辑上说,新闻观应该是以新闻为本位的观念系统,新闻观应该从新闻出发,构建自身的观念系统。在实体意义上,新闻是特殊的一类事实信息;在关系或功能意义上,新闻是沟通人与现实世界最新变动情况的中介,是沟通人与人之关系的特殊即时中介;在环境意义上,新闻是人们身处其中的信息环境、符号环境、意义环境。还可以在更多的视野中理解新闻,诸如作为文化的新闻、作为知识的新闻、作为话语的新闻、作为修辞的新闻等。新闻具有一般信息的价值,但新闻不是一般的信息;新闻具有宣传的功能,但新闻不是直接的宣传;新闻可以反映舆论、激发舆论、制造舆论、引导舆论,但新闻本身不是舆论。还可以在新闻不是此、不是彼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新闻,理顺新闻与其他相近事物的关系,从而确立更为准确合理的新闻观念,构建更加符合新闻本性的新闻观。但面对实际,新闻本身就是与其他社会活动共在的活动、互动的活动、融合的活动。因而,要想构建纯粹的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观同样具有乌托邦的色彩,必须在不同观念的关系中,探索构建适应时代特征的当代中国新闻观。

三、当代中国新闻观是“马新观”主导的新闻观

前文已经指出,当代中国新闻观是一个观念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多元新闻观,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系统的变化与演进。但必须清楚的是,尽管存在多元的新闻观以及各种各样的具体新闻观念,但它们在整体新闻观念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是相当不同的,有的新闻观居于主导性的核心地位,其他的则处于非主导的甚或边缘地位。就实际来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是当代中国新闻观的主导新闻观,它决定了当代中国新闻观是“马新观”主导的新闻观系统。

首先,“马新观”成为当代中国新闻观的主导新闻观是历史的选择。客观事实表明,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领导各项事业的理论基础,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不同时期的核心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始终处于意识形态的中心地位、统治地位,并不是与其他什么主义多元并立的主义。在主义与问题之间,当代中国发展中的所有重大问题,都是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寻求解决途径与方法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闻事业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因而,可以在宏大叙事层面上说,“马新观”能够成为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系统的主导新闻观,并不纯粹是一定主體主观选择的结果,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当代历史发展选择的结果。历史的选择,其实就是历史主体的选择。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选择,就是人民的选择。

其次,作为当代中国新闻观的主导观念,“马新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新闻形成的根本而系统的看法。[4]就当代中国“马新观”的发展现状看,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系统的观念体系,拥有自身的核心观念构成。就观念体系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新闻观念系统,如新闻起源观、本源观、新闻(狭义)观,新闻技术观、媒介观,新闻事业观、功能观,新闻传播观、真实观、价值观,新闻自由观、道德观,新闻关系观(新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等。就核心观念构成而言,“马新观”主要包括四大观念:作为统领性或本体性观念的党性原则观念,它的灵魂是强调党对新闻事业的绝对领导;作为价值观念的人民中心观念,它的关键是强调新闻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作为方法观念的舆论引导观念,它的基本要求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作为基础观念的新闻规律观念,它的基点是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尊重新闻规律,尊重新闻舆论传播规律。①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马新观”的基本观念体系,还是核心观念构成,其内涵或实质内容都在不断更新、发展和完善,这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在品质。

再次,作为当代中国新闻观的主导观念,“马新观”具有自身的特性,如历史性、科学性、合理性、指导性等,但对于当下的“马新观”研究及其创新发展来说,重点应强调它是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新闻观。实践性、开放性是“马新观”作为当代中国主导新闻观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

“马新观”不是纯粹的理论观念,而是实践观念,是指向新闻实践领域的观念。“马新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它不仅要认识和解释世界,还要按照人民的意愿改造世界、改变世界。作为当代中国新闻观的“马新观”,目的不仅在于以理论方式解释当代中国新闻现象,更在于以实践观念方式指导解决中国新闻领域面对的实际问题。事实是思想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源泉。“马新观”是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的主体内容,其研究的问题也应该是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问题。当代中国新闻学只有尽快从传统新闻学转向新兴新闻学,即从以职业型新闻学为主的范式转向以社会型新闻学为主的范式,[4]才能开辟出当代中国新闻学研究的新境界,构建起符合时代实际、适应时代要求的更加全面的新闻学。同样,“马新观”研究只有面对人类新闻活动方式的时代性转变,面对中国新闻实际的巨大变化,面对中国新闻业的整体转型,研究中国新闻领域面对的重大问题,[1]才能使“马新观”研究真正展现出时代性面貌。因而,当前的“马新观”研究,要从史论研究为主转向研究实际问题为主,即“马新观”研究要尽快实现实践转向。尽管史论研究是基础,但“马新观”的源头活水是生动的实践、鲜活的实际,“马新观”研究要想获得真正能够指导中国新闻实际的理论成果,并能转换成有效的实践观念,必须将重心转向实际,不能一味在故纸堆里搞学问,在语录阐释中寻真理。

“马新观”不是封闭的、孤立的观念,而是开放的、交往中的观念系统,因而,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和处理各种关系。其一,在整体的社会观念体系中,“马新观”具有领域观念的性质与特点,需要重点处理好两大方面的观念关系:一是当代中国“马新观”必须遵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发展的要求,并以自己的方式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二是与其他社会领域观念,诸如政治观念、经济观念、文化观念、社会观念、技术观念等展开对话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观念内容。

其二,在各种传播领域内部,“马新观”作为以新闻观为核心的观念,要处理好与信息观、宣传观、舆论观等观念系统的关系:一是注意保持“马新观”作为新闻观的相对自主性和特殊性;二是要与信息观、宣传观、舆论观等展开深入交流对话,处理好复杂关系,使“马新观”指导的新闻宣传工作、新闻舆论工作,既能显现出新闻的独特功能与价值,也能以新闻为手段恰当合理地实现宣传目的和舆论引导目标。

其三,在新闻观念系统内部,处理好不同性质、不同类型新闻观之间的关系。在当前极为丰富复杂的新兴媒介环境中,确实存在着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新闻观念,或者说,不同主体拥有不同的新闻观。“马新观”与其他新闻观是共在的,必须与其他新闻观如专业新闻观、商业新闻观以及一些暂且还难以准确命名的新闻观(如精英新闻观、平民新闻观、民粹新闻观、民主新闻观等),展开交流、对话、博弈、斗争。“马新观”在现实中确立自身的主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是需要证明自身真理性、合理性的。

其四,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当代中国主导新闻观念的“马新观”,还要特别展开全球性不同新闻观念之间的交流对话,关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要与各种新闻观念展开交流对话,不僅要与传统的专业新闻主义观念展开交流对话,还要与各种新生新闻观念(如公民新闻观念、公共新闻观念、参与式新闻观念、建设新闻观念等)展开交流对话;二是在交流对话过程中,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吸收各种观念中有益的成分,同时,要坚守当代中国“马新观”的核心理念,勇于、善于与各种观念展开论辩和斗争,向世界新闻观念领域贡献中国元素、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

余论

本文关于当代中国新闻观基本特征的分析阐释,是总纲性的、框架性的、粗线条的,提供的主要是思考的路线与方法,深入细致的分析还需进一步展开。

尽管当代中国新闻观是现代性的新闻观,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仍然走在现代性展开的现代化道路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闻观念体系仍在形成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完善和创新。现代性虽然是西方的产物,甚至是人类演进的必然环节,但就目前的现实来看,现代性的展开方式、实现方式恐怕不止一种模式。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业和新闻观都需要继续探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系统的主导新闻观,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为现实与未来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但也必须明白,历史不是现实,历史不是未来,“马新观”要成为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系统中的主导新闻观,要成为未来中国新闻观念系统的主导新闻观,需要与其他形形色色的新闻观展开对话交流,进行博弈和斗争。主导地位、主导功能不是天赋的,而是人为的,需要争取、维护、不断创新与发展。只有根源于实际、满足发展需要、符合人民意愿的观念,才是真实的主导观念。

新闻观的根本是对新闻本质的反映,是对新闻价值取向的选择,是对新闻为谁服务的认定。当代中国新闻观需要依据新的事实、新的实践、新的环境,对这些问题做出不断探索和回答。

参考文献:

[1] 杨保军. 理论视野中当代中国新闻学的重大问题[J]. 国际新闻界,2020(10):18-30.

[2] 杨保军.“共”时代的开创——试论新闻传播主体“三元”类型结构形成的新闻学意义[J]. 新闻记者,2013(12):32-41.

[3] 杨保军. 论作为宏观新闻规律的“新闻依赖律”[J]. 新闻界,2019(5):20-34.

[4] 杨保军,李泓江. 新闻学的范式转换:从职业性到社会性[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8):5-25.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研究成果(MXG202101)

作者信息:杨保军(1962— ),男,陕西富平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