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主题的多元解读

2021-08-13周锋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故乡初中语文

周锋

摘要:小说中包含的情感与主题比较多,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去解读文本,并学会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本文以《故乡》为例,对文中的主题进行多元解读,旨在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章。

关键词:初中语文   小说主题   多元解读   《故乡》

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

1.“我”与闰土间的关系

二十年前,“我”与闰土是好朋友,无话不谈、相处融洽,彼此说话没有顾虑,分开了也会想念对方。应该说,两人的交往是平等的。再见闰土已是二十年后,两人已成年,开心与否写在了脸上,“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显然,闰土已经不是童言无忌的玩伴,两人因为封建礼教要懂规矩和讲道德而显得生分。这是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在这种制度下,每一个不知世事的人都会变,懂规矩让人变得麻木、愚昧。

2.“我”与杨二嫂间的关系

“我”对杨二嫂的印象不深,只知道她年轻貌美。然而,二十年过去,杨二嫂有了改变,从年轻美丽变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除此之外,杨二嫂为了能从“我”家多拿些東西,把“我还抱过你咧!”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事实说得非常高调,以为自己对“我”有很大的恩情,需要“我”对她感恩戴德。同时,杨二嫂诬陷闰土使“我”意识到她贪财、牙尖嘴利的性格。然而,这些也反映了杨二嫂在封建社会中的改变,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的罪恶。

3.宏儿和水生的关系

宏儿和水生的关系,其实就是“我”与少年闰土的关系。当然,“我”希望他们在旧社会的体制中活出新的姿态,没有封建礼法,没有扭曲的人性,没有自卑与隔阂,脱离麻木,去做一个主动感受世界、感受生活、勇敢追求幸福、怀揣梦想的人。但是,“我”更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平等而亲切的朋友。

二、人物形象与命运走向的角度分析

1.闰土

少年闰土心中有很多稀奇的事,是“我”儿时最好的玩伴。二十年后,艰难的生活和封建制度使他变得呆滞麻木,并且内心也发生了变化。对于生活,他将希望寄托于求神拜佛,已经不是“我”心中的英雄,而是广大劳动人民中的一个典型。

2.杨二嫂

二十年前杨二嫂年轻貌美,二十年后地容貌发生了改变,她想捞就捞,能骗就骗,骗不了就偷,偷不到就抢,她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家中捞点东西,成了一个令人看不起的人。

3.“我”

“我”回故乡前后的心情对比,直至亲眼看到故乡中人和事的变化,与记忆中的完全不一样,文章从多个角度表达了“我”的心情变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爱,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厌恶。其间,还包含着“我”对身边人的希冀,希望他们走出困境,尤其不要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三、解读方法

小说能够反映时代、社会和人文性的要求。随着人们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与小说中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社会对人的要求也不是单一化的,所以对小说文本多元化解读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教师可以运用思维艺术方式对小说进行解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比喻、描述的方法解读文本。比如《故乡》中有两个故乡,另一个是“我”怀念的和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我”亲眼所见现实中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带有欺骗性,现实生活中的故乡却是在封建制度笼罩下人们逐渐活成了麻木不仁的样子,让人失望,便也只能安慰自己这一切不过是心情使然。作者通过描写故乡中的人和事,表达出“我”对故乡没有了言辞,这次回到故乡,反而是真正告别了故乡。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逐渐拉大,导致“我”真正意识到,童年生活算是彻彻底底结束了。

四、结语

《故乡》中的“我”在回乡与回忆中,触目惊心地看到了故乡的悲剧和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通过从不同角度对《故乡》进行多元解读,让学生对小说产生兴趣,真正读懂小说,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出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强化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韦秀和.浅析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多元解读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9(22).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故乡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故乡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