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运用原理摭谈
2021-08-13苏栋吉
苏栋吉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应运而生。该方法以建构主义理论、生本理念为支撑,旨在通过学生自学、群体议论和相机引导,优化教学关系,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着重介绍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运用原理,以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 运用原理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是由全国特级教师李庾南在1978年提出来的教学方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八个发展阶段。尽管这八个阶段研究重点不同,但是都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目的。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与新课程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便于学生通过独立学习、群体议论和相机引导,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发展。尤其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应用该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体验、思考、倾听、协商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发展问题意识。但是,要想体现“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方面的价值,教师需要遵循该模式的运用原理,真正将问题还给学生。
一、遵循生本理念,运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
李庾南教师在《自学·议论·引导》这本书中明确指出,生本理念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以学生的发展情况和发展需求为依据,设计贴合实际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师应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简单地说,在组织“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情况,将此作为基础,立足教学需要,恰如其分地设计数学问题,驱动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数学问题意识。
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一元二次方程的思想是什么?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哪些?”驱动学生迁移知识,帮助学生自主地从旧知过渡到新知,并且掌握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情况和数学知识掌握情况,便于接下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活动,设计贴合学生实际的提问,促使学生发展问题意识。
二、遵循学材再建思想,运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
李庾南教师在《自学·议论·引导》专题报告上重点强调将“重组教材”改为“学材再建”的教学思想。重组教材是指,教师整合教材内容,实现单元教学。在重组教材的过程中,李庾南教师还倡导实现知识的生成,自然而然地建构知识框架。因此,在应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时候,教师要遵循学材再建思想,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掌握配方法,教师可以联系学生早已积累的配方法经验,设计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提出一系列问题,如“2x2+12x+8=0,如何求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方程?”“是否可以移项两边同时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来配方?”“对比2x2+12x+8=0与x2+6x+4=0,发现二者不同,思考是否能转化?”等,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師可以先引导学生迁移知识,自主思考问题,感知方程的转化。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归小组,在小组中合作展示各自的解题思路,总结出较为简洁的方法。在学生展示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以立足实际情况,继续提出问题,使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驱动下,从整体上掌握运用配方法解答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建构,还使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取了数学知识,发展了问题意识,可谓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生本理念、学材再建思想的指导下,应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用问题促使学生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并相机引导学生,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问题意识,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牛金玉.初中数学教学中“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探究[J].新课程(中),2018(12).
[2]葛潇.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探究实践——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现高效问答[J].当代家庭教育,2018(11).
(作者单位:兰州市城关区二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