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位结肠综合征合并顽固性高血压、肾衰竭1例报道
2021-08-13王少博赵良斌玲1扈晓宇
王少博, 赵良斌, 吴 玲1,, 何 倩, 赵 攀, 扈晓宇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科;3.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二科;4.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一科;5.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
病例患者,男,57岁,因“停止排气排便3 d,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胀1 h”于2020年8月14日02∶30就诊于我院急诊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血压控制差;2型糖尿病史5+年,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可;慢性肾脏病史5+年,长期口服药物,但效果欠佳。否认其他病史。
入院查体:体温36.5 ℃,血压188/110 mmHg,呼吸26次/min,心率120次/min,鼻导管吸氧氧饱和度96%,神志欠清,心肺查体无异常。肠鸣音1~2次/min,全腹部压痛,右上腹反跳痛及肌紧张。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急查血气分析:氧分压72 mmHg;血常规:白细胞11.2×109L-1,红细胞3.15×1012L-1,血红蛋白88 g/L;血生化:钾6.78 mmol/L,钠134.6 mmol/L,钙2.03 mmol/L,尿素22.71 mmol/L,肌酐443.6 μmol/L,白蛋白36.8 g/L;尿微白蛋白2 690 mg/L,α1微球蛋白243 mg/L,尿转铁蛋白172 mg/L,尿免疫球蛋白515 mg/L;凝血全套、心肌酶谱、心肌损伤标志物、感染标志物、肿瘤标志物、心电图、头颅及胸部CT未见异常;腹部CT示:(1)胃壁、多节段小肠壁,结肠壁肿胀,腹膜、肠系膜肿胀,伴腹、盆腔少量积液,结肠及小肠散在积气;(2)间位结肠(见图1)。初步诊断:(1)胸痛、呼吸困难原因待查;(2)慢性肾衰竭(CKD5期)肾性贫血 电解质代谢紊乱;(3)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4)2型糖尿病;(5)间位结肠梗阻(肠梗阻指数评分>10分)。患者有手术指征,但基础疾病重,血肌酐明显升高,拟转肾内科进一步治疗。患者拒绝血液透析,予以内科保守治疗:硝酸甘油片扩血管,硝普钠泵入及硝苯地平控释片+比索洛尔片+氢氯噻嗪片三联控制血压,吸氧缓解呼吸困难症状,但效果欠佳。
图1 治疗前腹部CT检查;图2 治疗后腹部CT检查
2020年8月15日,患者间断性胸部闷痛,呼吸困难未见缓解,餐后腹胀加重,伴恶心呕吐,活动后稍缓解,夜间左侧卧位入睡,大便3 d未解。患者长期慢性便秘,查阅文献后修正诊断:(1)间位结肠综合征;(2)慢性肾衰竭(CKD5期)肾性贫血 电解质代谢紊乱;(3)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4)2型糖尿病;(5)间位结肠梗阻(肠梗阻指数评分>10分)。治疗上予以中药灌肠等治疗后解大量质稀大便,随后患者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胀症状渐好转。维持治疗使患者大便1~2次/d,后患者血压恢复至130~140/75~84 mmHg,血肌酐321.4 μmol/L。巩固基础疾病2周后复查腹部CT示:(1)右侧间位结肠;(2)原胃肠道壁、腹膜及肠系膜肿胀、腹盆腔积液已明显吸收消失(见图2)。随访1个月未再复发。
讨论间位结肠征是指结肠和/或小肠在肝脏和膈肌之间的异常嵌入[1]。1910年希腊放射科医师Demetrius Chilaiditi首先报道了3例肝脏与膈肌间异常嵌入病例。此后这种异常现象被命名为Chilaiditi征。间位结肠征患者通常由胸部或腹部X线偶然发现,一般无临床症状。但如果间位结肠征与患者其他呼吸和消化系统症状(例如腹痛、便秘、呕吐、呼吸窘迫、厌食、肠扭转、肠梗阻和肠穿孔)相关,则称为间位结肠综合征[2]。由于发病率极低,仅为0.025%~0.280%,且缺乏临床表现的特异性,临床误诊率较高。本病例除了常见的胃肠道(例如腹痛、恶心、呕吐和便秘)和呼吸窘迫症状,还出现了心绞痛样胸痛,这在既往的报道中比较少见[3]。其常见并发症有肠扭转、肠梗阻、肠穿孔等。但间位结肠综合征还需要与肝脓肿、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肠管缺血和肠管炎性状态(阑尾炎或憩室炎)相鉴别[4]。
间位结肠综合征的病因仍存在争议,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5]。可能导致本病的先天性疾病包括肝脏偏小或韧带过长、薄弱、缺无等使肝脏下移,先天性结肠定位不良或旋转异常以及结肠多余。此外,可能的获得性疾病包括肝硬化、膈肌变性、神经麻痹、肺气肿或肺结核引起的胸腔内压力升高以及结肠异常扩张[3]。一些特殊群体如超重[6]和腹型肥胖者[7]结肠或小肠异位的发生率更高。另外,一些与肝脏有关的手术也会引起间位结肠综合征[8]。在本病例中病因尚不清楚,但推测可能与肝曲处多余的结肠和长期慢性便秘引起结肠扩张有关。
间位结肠综合征目前尚无治疗标准及共识,通常认为不需要手术干预[9],其治疗方案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干预。基于不同临床症状的保守治疗预后较好,包括卧床休息、液体疗法、胃肠减压、灌肠和软化大便[10]。对于肥胖的患者,减轻体质量可逐渐降低患者症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方法[6]。如果不合适的保守治疗或患者有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肠梗阻、局部缺血、肠扭转和穿孔[11],则建议手术干预[12]。尽管约有26%的间位结肠征及其综合征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13]。但考虑到该患者基础疾病严重,如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终末期肾病以及糖尿病患者的手术预后,我们采取了内科保守治疗,并且避免使用结肠镜检查等具有潜在穿孔风险的操作。有趣的是,患者消化道症状好转后血压及血肌酐明显好转。前期的研究表明,中药灌肠可直接刺激肠黏膜,使肠道充血,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氮质代谢废物随肠道分泌物排出体外,同时加速粪便排泄,抑制肠道菌群的生长,以减少肠腔内蛋白质的分解及肠源性氮质的吸收[14]。我们推测,间位结肠综合征消化道及呼吸系统症状的缓解也有利于血压的控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