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温:户外运动的“隐形杀手”
2021-08-13
5月23日,一个噩耗引发全网关注,甘肃越野马拉松事故导致21人死亡。据报道,遇难者中包括多名国内越野跑的顶尖选手。根据官方通报,极端天气导致气温骤降使得选手失温、失联,不幸遇难。其中,失温一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陌生。
失温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判断自己失温了?一旦出现失温该怎么办?
由人体热量大量流失导致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张瑛琪介绍,一般来说,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造成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人体四肢和表层皮肤而言的)温度降低。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会出现如寒战、意识障碍、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
有专家曾公开表示,老百姓平常所说的“打寒战”(发抖),其实就是轻微的失温,如果失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身体会停止发抖。穿着湿衣物暴露在寒风中,会使体温过度降低的风险大大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寒冷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肾上腺素能刺激交感神经使体表血管收缩以保持体温,并通过运动神经增加肌肉张力和抖动来产生热量。”张瑛琪说,人体就是靠产生热量和散失热量的平衡来维持正常体温的。
在气温过低和极端天气的情况下,剧烈运动可能无法抵消运动员体温的下降。根据专家的分析,当产热速度低于热损失率时,体温会逐渐降低。
按严重程度可分三期
低温会降低酶活性,并使外周血管扩张,影响需氧代谢,进而影响到身体的每个系统。根据最新的失温定义,按照核心温度的高低,一般将失温分为轻度(33℃~35℃)、中度(28℃~32℃)和重度(28℃以下)。
轻度失温:患者体温下降到33℃~35℃,会产生剧烈的寒战、四肢冰凉、脸色苍白、严重疲劳、语言不清、肌肉不受意识控制、呆滞、记忆力减退、情绪改变或者失去理智、脉搏减缓、幻觉等。
中度失温:患者体温降到32℃以下,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加重,将继续有认知能力下降和昏睡,逐渐失去意识,进入一种类似于冬眠的状态,反射减退,瞳孔反应迟钝,瞳孔扩张。脉搏和呼吸速度放慢、体表血液循环大幅度下降。寒战通常在30℃~32℃停止,并且可以观察到反常的脱衣服行为。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的发生率增加。
重度失温:患者核心体温下降到28℃以下,大脑血流量将持续下降,病人完全失去意识。血压、心率和心输出量持续下降。心房和交界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可能出现肺充血、极度少尿和无反射,最终导致心肺衰竭。
很多人认为,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会出现失温。对此,有专家表示,失温与温度没有绝对关系,就算是夏季也会出现。
户外失温如何应对
失温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力,可能会导致失温者不自觉地任由情况恶化,而错失宝贵的救援时间。那么,出现失温,具体如何施救?
北京急救中心医生刘扬介绍,发现有人失温时,首先要将失温者进行安全转移。在众多失温遇难案例中,遇难者大多持续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此时,正确的做法是应立即停止户外活动。
如果客观条件不能满足立刻将失温者转移至室内时,应躲在岩石等遮挡物后方。
失温者被安全转移到避风处后,要迅速使用睡袋、垫子等将失温者与地面隔绝,防止失温者的核心体温继续下降。因为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导到低温物体,睡袋等可以阻隔地面和患者的接触,从而减少热量传导。同 时,救助者要尽快帮助失温者更换衣物,保持失温者身体干燥,用睡袋或厚衣物将失温者全身包裹。
当失温者严重失温,并出现意识模糊的情况时,说明其已经失去自供热能力。此时,应对失温者的核心部位进行外部加温,如使用热水袋、发热贴,对失温者的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
刘扬提示,严重失温时,对失温者四肢进行加温是错误的。给重度失温者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喝热水,会导致大量低温血液通过血液循环抵达心脏,引起低血压和人体核心区温度进一步降低,进而增加失温者死亡的风险。
预防失温是关键
失温是严重的急性伤害事件,死亡率高,所以预防很关键。刘扬建议,人们在参与马拉松等户外运动时,一定要做好失温的预防工作。
首先,要注意内衣的选择。目前,参加户外活动的人群大多只关注防雨防雪,虽然这一做法可以满足保暖的需要,但是无法预防户外活动特别是在野外环境大运动量活动后,因大量出汗引起的失温风险。想要预防失温,还要注意选择速干、排汗的内衣,尽量保持体表的干燥,避免由于皮肤表面汗液蒸发带走过多热量。
其次,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在高寒地区徒步或跑步之前,要将保暖衣物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每到一个休息点就应立刻取出保暖衣物穿上,避免着凉和失温。
再次,关注天气预报。活动前要关注天气预报信息,大风降温等天气出行,应提前做好相应的防风措施,尽量减少暴露在风中的皮肤面积。准备好保暖的帽子、手套、围巾、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等物品。出行时还可以准备适当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
此外,活动过程中要量力而行,避免体能透支,防止脱水。运动时感到疲惫,应理智面对,根据天气和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停止体育活动,前往安全区域。
尊重生命,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并不违背体育精神。
图/东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