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变局中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演变探析
2021-08-13毛颖珂颜隆忠
毛颖珂 颜隆忠
提 要:在世界经济贸易格局的大变革、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秉承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不断实践创新,引领我国经济向开放、创新、高质量的新常态发展模式转变,取得令世界瞩目、令人民满意的成就。立足世界贸易格局演变的历史进程,总结回顾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实践探索历程,深入分析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成功基因,进一步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我国经济在新阶段发展的理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发展大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战略机遇期”等重大判断,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大变局中更好地应用和延长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地应对全球大变局中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挑战。
一、世界贸易格局演变中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变迁
长期以来,世界经济贸易格局都在不断演变。二战结束以后,世界出现两极格局,美苏争霸,世界市场分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主要经历了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这是在全球格局大发展、大变革和经济贸易发展模式的不断演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开始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但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敌视、封锁、禁运的政策,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国际市场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有效的对外合作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我国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急剧减少。但在此期间,我国充分把握机遇,积极发展了与意大利、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关系。到1960年代末,由于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我国对外贸易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一度出现停滞和下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70年代末。这段时期,虽然党的对外贸易政策开始起步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贸易规模和合作范围比较有限,且经历了较长的曲折发展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以后,我国对外贸易真正进入到了飞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国相继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逐步推进建设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打开了对外贸易的新局面。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深度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和多边贸易体系,中国的对外开放迈上了更高的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太空技术、生物技术、量子科技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世界范围的商品大流通、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技术大发展、人员大流动、信息大传播不断深入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模式、交往模式、思维模式和治理模式。所谓大变局,就是指人类社会伴随技术变革、体制调整等带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方面根本性变化,既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巨大发展,也带来世界经济的飞跃性发展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对全球大变局发展趋势作出重大战略判断,提出全面对外开放的战略思想,创造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建设自由贸易港、举办进博会开放平台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尤其在2020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新冠疫情爆发的双重严峻局面,冷静应对,积极作为,切实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人民满意的历史性成就,中国进入全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发展时期。事实证明,开放的贸易政策带来了双赢的效果。我国的经济贸易格局,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资本主义世界“封杀”下,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贸往来,到改革开放后的兼容并蓄,“打开大门”同世界各国友好进行贸易往来、经济合作。至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格局越来越开放,国际贸易地位也不断提升,贸易大国地位逐渐稳固,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二、社会历史演变中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变迁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反映。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构成特定社会的经济结构。在几千年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不同类型社会历史演变也相应形成了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增长模式。
(一)小农经济与古代农业社会经济增长模式
在古代农业社会时期,封建政权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发展小农业为主,遏制商业的发展。在封建主义统治的漫长时间里,中国的资本主义止步于萌芽,工业发展缓慢,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政权统治下起步晚,发展缓慢。在15世纪世界航海大发展、新大陆开辟时,世界市场开始逐步形成,经济全球化也开始逐步发展,而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更是让中国丧失了一次发展对外贸易的绝佳机会。至此,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经济增长仍依靠于小农经济,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甚至资本主义发展一度停滞。
(二)殖民市场与近代工业社会经济增长模式
进入近代工业社会时期,由于缺乏足够的原始资本积累,再加上封建主义腐朽衰败,也未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中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及大工厂工业虽然有所起步发展,但由于没有抓住经济发展的良机,增长依旧缓慢。在帝国主义侵略下,随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被动地开放国内市场,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一战前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市场,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列强商品倾销市场、原材料市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被严重压抑。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控制和帝国主义的阻碍下,民族工商业发展被抑制,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虽有所进步,但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此时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仍以发展轻工业为主。
(三)计划体制与现代工业社会经济增长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穷二白的现实局面、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及被资本主义国家敌对的国际环境,只有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寻求帮助,决定了我国经济必须坚持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巩固国防,应对国内外的威胁与危险。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这一段历史时期中,由于西方国家对我国在政治与经济上实行双重的孤立与封锁的敌对政策,以及我国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关系的变迁,决定了我国只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半封闭状态下发展内向型经济,依靠自身实现迅速而大规模的资本积累来开启工业化进程。①参见武力、李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中国七十年的主线和成就》,《中共党史研究》,2019 年第9 期。这一时期的经济快速发展,也为之后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以计划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忽视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重要性,使生产者丧失了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也失去了原有的活力。1978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提出要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新路线。而后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事实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和发展状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四)市场体制与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打破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向纵深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出现了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关贸总协定等区域性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不断深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性经济组织的成立,加深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各国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世界经济贸易格局正朝多元化、合作化、一体化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越发连结为一个大市场,各国贸易联系更加紧密,我国陆续加入WTO等国际组织,也积极参与建设金砖五国、亚太经合组织等高水平的经济合作组织。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各国经济合作交往越来越密切。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消费倒逼生产,提高供给质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推动开放朝纵深方向不断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活力和竞争力。
(五)新发展格局与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做好“六保”“六稳”工作,不设GDP增速目标,但这并不代表着不需要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①《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年版,第171 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于经济发展模式作了适时的转变,我们追求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是粗放式的,而是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我们追求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模式,追求的发展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下,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扎实推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转变为增长中速,发展高质量,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发展模式。
三、全球大变局中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基于长期与超长期的视角
探究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且长期视角中的经济发展是决定一国经济福利水平最重要的因素。在长期经济发展理论中,索罗模型认为资本存量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及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技术进步和政策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一国的长期经济发展。
(一)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
在长期经济发展理论中,索罗模型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产品供给和生产函数可假设为 Y=F(K,L);第二,需求函数假设为i=sy。索罗模型表明,储蓄率是稳态资本存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当储蓄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时,经济的稳态就会保持较大的资本存量和较高的产出水平。由于我国人民有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的传统习惯,以及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所以储蓄量也在不断积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GDP 增长速度大约都在9%左右,而新古典生产函数可抽象为:y=Af(k,l)。其中:y 为产出,k 为资本,l 为劳动,A 为技术进步。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80年至2019年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进行分析,绘制散点图,可以看出劳动力和固定资产投入在1980年至2019年处于递增状态(见图1)。
图1 1980 年至2019 年劳动力和资本散点图
1.资本积累
索洛模型指出,资本对长期经济的影响通过储蓄率和投资率表现出来,当经济达到黄金率水平时,一国经济发展速度达到顶峰,资本存量不断增长,资本不断积累。我国在进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迅速,当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资本存量虽然较低,但得益于高储蓄率,资本也在不断的迅速积累,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索洛模型还指出,资本存量的增长不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高储蓄率只能带来暂时的高增长,当经济最终达到资本与产出都保持不变的新稳态时,经济增长开始停滞。这也正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GDP增速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在未来的经济主动性结构调整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力也会是一个趋于下降的过程。2009年以来,我国在很多领域的投资已经造成产能严重过剩,依靠投资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作出改变,才能保持我国的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
2.人口增长
在索洛模型中,人口增长在长期经济中表现为劳动力的变动。新中国成立后,不限制生育的政策使得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中,我国也曾凭借自己的人口大国优势、劳动力优势,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了有效劳动数量,在世界市场上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积累了大量资本。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发展质量。按照索洛模型的基本原理,人口增长率的降低将会增加人均收入水平、人均资本水平,提高产出水平,拉动消费,同时储蓄率也会提高,使得投资增加,刺激经济增长,加快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逐渐转移至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发展模式向高质量的新常态经济转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大势所趋。
(二)科学技术与国家政策
1.科学技术
如果将内生增长理论考虑进来,科学技术水平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是内生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其带给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将E:劳动效率,这个新的变量加入生产函数,Y=F(K,L×E),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增加了我国的有效劳动数量,导致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提高稳态水平下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提高了我国的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经济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增加中受益,也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并迅速在全球蔓延,是对各国的一次制度大考。疫情沉重地打击了欧美发达国家,严重地冲击了世界经济和社会,而我国迅速控制了疫情并有序复工复产,依靠世界独一无二的制造业大国的优势,支援国外抗击疫情,中国制度优势和大国格局中的强势尽显无疑。
2.国家政策
在长期经济理论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第一,政府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通过降低税率,增加私人储蓄,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第二,政府还可以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等,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促使人们将资金进行投资消费,推动经济的发展。新冠疫情爆发后,我国为了刺激消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投放了大量消费券,并为企业的复工复产提供积极的条件。第三,政府要实行适当的制度,指导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产出和效率最大化,增加人均国民收入,促进长期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第四,鼓励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提供税收优惠和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技术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人才创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注重人才培养、知识创造,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持。
(三)党的领导与历史经验
1.党的领导
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朝纵深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贸易往来日渐密切,经济依赖度、贸易依存度不断加深,使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通,提高了要素的使用效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合资合营企业的不断发展,使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共通互享,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一直都把经济工作作为重点,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都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如今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委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依据中国国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虽然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是由于经济体量巨大,总的来说,我国经济仍在不断发展,发展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经济进入新常态、新模式、新阶段,加快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适应我国生产力水平,增进人民福祉的革命道路和经济发展道路,形成了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丰富的历史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伊始,党成功地领导了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激发了生产积极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创造性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让市场和政府共同作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促进了城乡均衡一体化发展,明确了三农问题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20年,我国实现现行标准下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
四、全球大变局中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大变局是一把双刃剑,不断塑造着世界经济的新面貌,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也在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对于我国来说,全球大变局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 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革与调整。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将面对诸多不利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各国实行不同的防疫政策使得国际间经济贸易往来和国际投资大幅度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低迷,这是对世界各国的国家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的一次重大考验,对我国来说更是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次重大考验。
从全球贸易发展看,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减弱,全球经济衰退给正处于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对外经贸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制约,对社会生产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带来了显著影响,也对大量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威胁与影响,企业无法复工复产,消费者消费大幅度下降,外资外贸减弱,传统经济产业举步维艰,转型升级受到严重制约。
从国际局势看,以美国为代表的极少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顾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性灾难,仍然挑动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贸易战、退出世卫组织、加速经济制裁封锁等恶性事端,对逐步建立起的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造成消极的冲击。据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美贸易数据出现历史性下滑,1—12月中美进出口累计5412亿美元,较2018年下降14.6%;其中,出口4185亿美元,下滑12.5%;进口1227亿美元,下滑20.9%,在国际贸易份额中明显下跌;特别是2019年9月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措施实施后,我国对美出口降幅高达两位数,严重阻碍了新时期中国国际贸易和对外合作。②参见王遐见、叶一鸣:《辩证看待“十四五”时期新机遇新挑战》,《观察与思考》,2021 年第1 期。
在新发展阶段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这给我国发展既带来一系列新挑战,也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③参见高长武:《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新湘评论》,2020 年第22 期。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新冠疫情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举国封城封路,互联网电商和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就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因为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才能做到停课不停学、歇业不歇工。利用高速发达的网络体系,学生们在家就能上网课,与老师、同学互动,而公司企业也利用互联网开会办公,最大限度地实现复产复工,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平稳运行。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考验着每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格局,也让世界看到了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这不仅增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和大国形象。在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支撑,也得益于我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也是使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有了充足的底气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最直观表现之一。
新冠疫情后的复苏,往往给经济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机遇。医疗健康经济、互联网电商经济等迅速发展,使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将持续蓬勃发展,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兴强劲力量。中国在数字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令全世界有目共睹。国家之所以要普及数字经济,是希望数字经济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将许多本来繁琐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高效,以此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在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同时,国家就开始推出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意在推动我国“互联网+”的高质量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制造业等实体产业的融合发展,用大数据为实体经济寻找更大的市场。当然,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作为支撑,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将成为空谈。所以,在新冠疫情这个特殊时期,我们要抓住时机,把握机遇,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扩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整个社会的转型发展。
对中国而言,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创之年、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之年,是开启从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年。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都已发生变化,必须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来把握民族复兴战略机遇期。①参见李瑞峰:《挑战与机遇并存》,《小康》,2021 年6 期。
五、全球大变局中促进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一)提升我国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
我国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依托WTO等国际组织和多边贸易机制,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贸易区。在面对世界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情况下,中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合作,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着力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合作成果斐然,2018年中国利用外资1350亿美元,同比增长3%,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非金融投资增长都快于全部进出口和全部对外投资增长。②参见孟实:《分化与重构:世界经贸格局大调整》,《群众》,2019 年第2 期。只有主动融入与更加开放,才能更好适应世界经贸格局变化大趋势,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重构。中国通过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世贸组织等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的规则改革,必将有力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着力促进金砖五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等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设,使世界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程度不断加深。2008年以来区域贸易协定总数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16年8月,世贸组织发布《世界贸易统计报告》,按世贸组织统计口径,现仍生效并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约有423个,其中自由贸易协定加上经济一体化协定占全部区域贸易协定的88%,零关税产品覆盖率达90%,全球约50%的贸易在这些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进行。①参见杨广贡:《危机后世界经贸格局的深度调整与变化》,《对外经贸实务》,2013 年11 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将有利于经济自由贸易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稳定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
(三)促进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相耦合
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地位。鼓励和支持技术进步,保护人才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为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提供积极的环境。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内需,从粗放型发展道路迈向集约型发展道路。
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我国也要有大国气度与担当,注意防范某些大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贸易壁垒,以及对我国实施不公平的贸易待遇。必须加强自身的发展,实行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制度,为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这样,我国经济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四)推动供给侧改革与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
坚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拉动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坚定不移地走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在不断进行深度的调整,各国产业分工格局不断重塑,我们要把握新冠疫情带来的新发展机遇,出台有关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推动医疗卫生经济、数字经济、互联网电商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