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华堂藏本《陶靖节纪事诗品》题记解读

2021-08-13北京范子烨

名作欣赏 2021年22期

北京 范子烨

编 辑:张勇耀 mzxszyy@126.com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收藏的陶渊明文献中,有一种是《陶靖节纪事诗品》。这本来属于一部普通的古籍。笔者仔细检核书中的印鉴,发现这部书原系杭州杨氏丰华堂之旧藏。丰华堂由杨文莹(1838—1908)首创。杨文莹,号雪渔,光绪三年进士,授编修。擅长诗词古文,工书法,出入颜、柳,晚年参苏、黄,笔姿瘦劲,有铁画银钩之势,为杭州近代史上著名书法家,也是著名的藏书家。其子杨复(1866—?),字见心,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浙江藏书楼(今浙江图书馆前身)监理。杨复秉承父志,以读书、藏书为业。1929 年,杨氏藏书全部被清华大学图书馆购藏。抗战期间以及抗战胜利后,这批藏书经历了南迁和北归的过程,由此推测,在全国院系调整后,当时可能有部分图书流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由此丰华堂的部分藏书进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陶靖节纪事诗品》,清钟秀撰,清同治版,二册。书前有钟秀所作序一篇,序上钤盖“丰华堂书库宝藏之印”一枚。第一册书前空白页有题记三篇,第二册尾页有题记一篇,均系手书粘贴,繁体竖写。这四篇题记,不仅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透露了很多引人深思的文化信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宗陶的意旨:严可均的拟陶诗

题记之一,内容如下:

屏处稀尘鞅,作息侪农家。邻翁欣莫逆,携手话桑麻。鸡犬各自适,童稚嬉无哗。裴回度墟曲,炊烟互交加。微雨昨夜过,豆苗亦已花。挈壶期一醉,乐事良未赊。拟陶

子烨按:此系清人严可均(1762—1843)所作《拟杂体诗·陶征君潜田居》诗,见《铁桥漫稿》卷一诗类上(清道光十八年四录堂刻本)。此诗可能不是杨氏过录者,而是严铁桥手书真迹,故极为珍贵,但严氏手迹何以到杨氏之手,并附入本书,则不得而知。末尾“拟陶”二字,说明这是一首拟陶诗。这首诗主要模拟《归园田居》五首,如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其四:“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由此构成了内置于全诗的文本主干。同时,作品还融汇了以下陶诗的语词和诗意:

微雨洗高林,清飚矫云翮。(《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饮酒》二十首其十四)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这些诗句均是严铁桥这首拟陶诗的“前文本”,对应的语词、语句,读者一望即知。严可均平生以钩沉辑佚之学闻名于世,但其宗陶的诗学倾向很少为学界所知。借此机缘表出之,或许可以告慰严铁桥在天之灵。

虎溪送客:“文化的转世”

题记之二,内容如下:

晋远公居山余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送宾游履,常以虎溪为界。他日偕靖节、简寂禅观主陆修静语道,不觉过虎溪数百步,虎辄骤鸣,因相与大笑而别。石恪遂为作《三笑图》,东坡赞之。录万历间周敬松刊陶集评语。事在义熙十年甲寅,陶公五十岁。

西湖风篁岭多苍筤筱簜,风韵凄清,林壑深幽,迥出尘壤。辨才退居于此,不复出入,余往见之,因送余至岭上,左右惊曰:“远公过虎溪矣!”辨才笑曰:“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后人因作亭岭上,名曰过溪亭。录东坡《西湖诗帖》

按二事绝相类,其殆辨、苏即远、陶之后身耶?何其若是之相印也?丁巳春夜读陶、苏两家集,偶有所悟,因并识之。丰华记。

子烨按:文末小字为杨氏注语。这里所说的丁巳当是指1917 年。其所录《西湖诗帖》的内容,今见《东坡全集》卷十八《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余往见之,尝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辨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岭上,名之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辨才韵赋诗一首》,诗云: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宁有离别忧。

这里记述了苏东坡与辨才法师相交游的佳话,时人以为有远公虎溪送客的遗风。由此过溪亭也成为“龙井八景”之一,也走入诗人的笔下:“远公过虎溪,风流缅二老。至今岭上亭,来往白云好。”(〔清〕顾宗泰:《龙井八景·过溪亭》,《月满楼诗文集》诗集卷二十五,清嘉庆八年刻本)诗人的趣味是高雅的,陶公与阮公,东坡与辨才,名士的风流,江山的今古,由此亭得以连接。杨氏甚至怀疑辨才、苏轼就是远公、陶公“之后身”,这种“文化的转世”是非常令人回味的。

甲子与年号:简易真切的陶集编年

题记之三,内容如下:

陶集中之纪甲子者诗凡九见:

庚子岁五月,时年三十六。

辛丑岁七月,时年三十七。

癸卯岁始春,时年三十九。

癸卯岁十二月,时年同上。

乙巳岁三月,时年四十一。

戊申岁六月,时年四十四。

己酉岁九月,时年四十五。

庚戌岁九月,时年四十六。

丙辰岁八月 时年五十二。

文凡四见,惟《祭程氏妹文》著义熙年号。

《归去来辞》:“乙巳岁十一月。”时年见上。

《祭程氏妹文》:“维晋义熙三年五月。”时年四十三。

《祭从弟敬远文》:“岁在辛亥,月惟仲秋,旬有九日。”时年四十七。

《自祭文》:“岁惟丁卯,律中无射。”时年六十三。

在陶渊明研究史上,陈澧(1810—1882)所撰《陶诗编年》具有开创意义,但据笔者对此书稿本的观察,陈氏的编年是粗疏的,不仅大而无当,而且经常流于臆断,其关于陶公诗作的系年和诗人作诗年岁的说明,大都不可据信。相比之下,杨氏结合陶集作品的题目和语句,对陶渊明作品的编年则是非常准确的。杨氏的工作让我们获得了关于陶渊明作品和生平的准确的时间坐标,我们根据以上题记重新编排如下:

庚子岁(400),时年三十六;辛丑岁(401),时年三十七;癸卯岁(403),时年三十九;乙巳岁(405),时年四十一;晋义熙三年(丁未,407),时年四十三;戊申岁(408),时年四十四;己酉岁(409),时年四十五;庚戌岁(410),时年四十六;辛亥岁(晋义熙七年辛亥,411),时年四十七;丙辰岁(416),时年五十二;丁卯岁(427),时年六十三。

而其编年涉及的作品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中》《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归去来辞》,《祭程氏妹文》《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祭从弟敬远文》《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和《自祭文》。杨氏读书固然精细,但其为陶渊明作品编年的决定性因素是《宋书·陶潜传》的相关记载:“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杨氏从沈约的记载出发,揭示了陶集中十三篇作品的准确创作年代,足见其不凡的学术见识。

“铁函心史”之一斑:郑思肖的慕陶情结

题记之四,内容如下:

郑所南《题〈陶渊明集〉后》

拂袖归来未是迟,传家何用五男儿。

不堪生在义熙后,眼见朝廷被篡时。

录《铁函心史》一首

这是宋末元初著名诗人和书画家郑思肖(1241—1318)的一首诗,主要歌颂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事新朝的政治品节。而郑氏本人生逢宋元易代,其遗民意识是很强烈的,所以借陶渊明自况,末二句诗实际上隐括了上引《宋书·陶潜传》的主要内容。

《铁函心史》是郑思肖的一部诗集。明崇祯十一年(1638)十一月八日,苏州承平寺的一位僧人达始在淘挖枯井时,意外发现了这部诗集。清徐崧、张大纯辑《百城烟水》卷二(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承天寺狼山房”条载:

崇祯戊寅十一月八日浚井,得郑所南《铁函心史》。外铁函,函内石灰,灰内锡匣,匣内生漆书折成,内缄封“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外缄封“大宋世界无穷无极,大宋铁函经,德佑九年佛生日封”。计三百五十六年矣。

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第二年,这部书稿即被刊刻,以《心史》为名流传于世,由于它奇特的收藏方式和奇特的发现过程,人们也称之为《井中心史》或《铁函心史》。清潘江《哭方子留》诗云:“形容瘦薄诗情苦,怪尔生来相亦穷。岂料遽成黄壤客,尝疑不是白头翁。曾将遗稿归王粲,直待何时托所忠。惆恨铁函心史后,为君封贮草堂中。”(〔清〕潘江:《木厓集》卷十八,清康熙刻本)这首诗即化用了《铁函心史》的故事,足见其在文坛上的影响。

以上四篇题记的核心是歌颂陶渊明的人品与诗品,陶公的诗品与人品是融合为一的,而按照古人的观念,陶公人品的核心是眷怀故国、不事新朝。如钟秀《陶靖节纪事诗品序》所言:“今人知陶诗之澹,而不知陶诗之厚;知陶诗之高超,而不知陶诗之真实。谓陶公为仕宦中人固非,谓陶公为山林中人尤非。当桓、刘窥伺晋室之时,陶公心存忧国,志切匡扶,乃半世屈身戎幕佐吏,欲一行其志,而不可得;及为彭泽八十余日,而世代已易,遂不复出焉。故有《咏三良》《荆轲》诸诗,一腔忠愤,情见乎辞;不即不离,或隐或现。”

因此,这四篇题记貌似散漫无组织,但其内在的神髓是一脉相通的。作为附录性的古代文化信息,这些题记对我们深入理解陶渊明其人其诗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