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脚冰凉、腿抽筋应警惕血管堵塞
2021-08-12严君
严君
74岁的季大爷近半年来反复出现双脚冰凉、小腿抽筋、下肢乏力的情况,行走一段路后就要停下来休息,有时还会出现腿痛,行走距离也越来越短,从以前的每次200米缩短到了20米。最近,季大伯的右下肢疼痛突然加重,赶紧到医院就诊。经过B超、CT血管成像等检查,医生诊断季大爷患上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需要实施介入手术治疗。
决不可掉以轻心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多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该病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15%~20%,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其中5%~10%的患者可发展为严重下肢缺血,甚至需要截肢。由于下肢动脉闭塞症早期不易被发现,老年人必须提高警惕,积极预防,绝不能掉以轻心。
发病因素
1.吸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严重程度与吸烟量呈正相关。吸烟可减少运动试验时的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加外周动脉缺血、心肌梗死、卒中和死亡的危险,增加肢体缺血和截肢的危险。
2.糖尿病
糖尿病会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率增加2~4倍,女性糖尿病患者的发病风险是男性患者的2~3倍。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病风险会增加26%。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下肢动脉缺血的危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截肢率则要高7~15倍。
3.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可提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病率,增加出现间歇性跛行的危险。
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相对于普通人群,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罹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概率明显增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约30%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5.慢性肾功能不全
有研究表明: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对于绝经的女性来说,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6.炎性指标
动脉粥样硬化是涉及多种炎性细胞和因子的慢性炎性反应。与同龄无症状人群相比,炎性指标如C-反应蛋白增高的人群,5年后发展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概率明显增高。
典型表现
1.轻微症状期
这一阶段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会出现足部怕冷、发凉,小腿抽筋、疼痛,患肢感觉麻木、行走易疲劳,患足指甲增厚、皮肤干燥变薄等。
2.间歇性跛行期
间歇性跛行是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特征性表现。其特点是走一段路后,便感到下腰、臀部、大腿内侧、小腿部、脚底板有疲累感,发生麻木疼痛,甚至是痉挛,不得不休息片刻才能继续行走。跛行时间越长,行走距离越短,则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
3.静息痛期
病变进一步加重,休息时也有缺血性疼痛,即静息痛。静息痛是患肢发生坏疽的前兆。疼痛部位多在患肢前半足或趾端。
4.溃疡和坏疽期
患肢缺血加重可导致脚趾部溃疡或变黑坏死,伤口不易愈合,严重者会发生肢体坏疽。合并感染会加速坏疽,毒素经过血液进入身体,可导致全身中毒,严重威胁生命。如未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常会导致截肢致残,甚至危及生命。
有以上症状的老年人,需提高警惕,立即就医检查。
合理选择治疗方式
1.内科保守治疗
(1)控制基础疾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原发病。(2)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擴张血管和活血化瘀的药物,控制疾病继续发展,改善患肢的侧支循环,缓解疼痛和促使溃疡愈合。但内科治疗仅能延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程进展,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下肢血管的狭窄、闭塞等问题。
2.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也叫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的首选方法。在血管内部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等方法,可以把狭窄甚至堵塞的血管撑开,以恢复血流。为防止扩张后动脉管腔再次发生狭窄,部分病例需在血管内置入支架,使斑块固定于动脉内壁上,从而保持动脉管腔的长期通畅。该治疗方法的优点为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有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除了碘过敏和极度危重患者外,几乎所有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都适合这种治疗方法。
3.外科手术
包括“动脉搭桥术”“斑块切除及内膜剥脱术”和“截肢(趾)术”,适用于不适合介入治疗,或病变严重介入治疗失败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