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肃北蒙古族长调传承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21-08-12吕梓瑄

参花(上) 2021年8期
关键词:传承

摘要:肃北蒙古族长调是甘肃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多种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长调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对肃北地区长调传承现状进行初步的考察,多是传承人口述的资料整理,以期为进一步考察与研究做一定的铺垫。

关键词:肃北蒙古族长调 口述 传承

一、初次田野调查体验

(一)肃北蒙古族风情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分为南北两部分,中间与敦煌、瓜州、玉门三个县级市齿错相邻。初次体验蒙古族风情,民族特色非常突出,蓝色哈达和长调演唱是蒙古族传统而又简单的迎接仪式。阿拉腾老师和索义拉其其格老师都是蒙古族长调市级传承人。阿拉腾老师首先起身唱了一首长调:“把这首赞美我们肃北的歌献给远方到来的客人,希望她能感受到我们肃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第一次现场听蒙古族长调,虽然听不懂蒙古语,但歌声悠扬,气息绵长且极有穿透力,词少音多极富感染力,整体旋律是时而高亢,时而温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雪山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豪迈和质朴。一边敬酒一边洒脱地歌唱,歌声不断,手触额头表示敬意,迎接从歌声中开始,也从歌声中结束。

(二)肃北蒙古族长调的特点及类型

肃北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国蒙古族民歌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他们和其他地方的蒙古族一样热爱歌唱,被称为“歌的民族”。

境内多雪山的肃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表现为气势雄伟、音域宽广、音调高亢、节奏自由、旋律跌宕起伏、高度抒情化。其唱腔形态有着内在的规律和分寸感,这种拖腔体音乐文化在旋律形态、音乐结构以及演唱方式方法及其技巧技术上独具特色。

肃北蒙古族长调有整体长调风格上的游牧文化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其地域性特征突出。肃北蒙古族长调的旋律起伏跨度很大,高音特别高然后急转直下,对比强烈。这与其他拥有广袤草原蒙古族地区婉转悠长且平坦的长调形成最大的区别。

蒙古族长调涵盖了蒙古民族生产、生活、风俗礼仪、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以艺术的形式集中而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历史和广泛的社会生活。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蒙古族长调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有草原牧歌、赞歌、思乡曲、婚礼歌、宴歌等不同类型。

二、肃北蒙古族长调代表性传承人

肃北蒙古族长调的传承人有:巴图孟克、索义拉其其格、诺尔吉玛、道玛曹、阿拉腾、布音娜等人。本文重点介绍的其中一位是代表传统一代,在长调的收集和保护方面做出极大贡献的巴图孟克老师;另一位是代表新时代的肃北乌兰牧骑的长调歌手、长调传承人——道玛曹老师。

(一)巴图孟克

巴图孟克从小向母亲学唱《满登山山顶》《金色的草原》《枣红马》《彩云飘起的时刻》等多首肃北蒙古族长调,之后向歌唱家拉苏荣、阿拉坦其其格及老一辈民间民俗文化艺人请教蒙古族长调,掌握了更多蒙古族长调的技艺技巧,演唱上积累了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

巴图孟克所收集、整理和演唱的30首肃北蒙古族长调被录入《中国蒙古族民歌大全》一书中。至目前,收集、整理和收藏肃北蒙古族长调有100多首,即将出版《肃北蒙古族长调民歌集》一书,为肃北蒙古族长调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道玛曹

《枣红马》是道玛曹儿时跟奶奶学的第一首蒙古族长调。2016年11月,道玛曹入选“酒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还曾多次参与国内外演出。她说:“雪山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族人民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我热爱家乡的艺术。”

三、肃北蒙古族长调的传承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部族的迁徙,肃北蒙古族长调传承发展至今已近400年。根据有限的材料和调查资料,结合两代传承人(索义拉其其格和道玛曹)的口述,本文做了一个初步的长调传承现状的整理。

(一)家族傳承

1.60年代的家族传承

巴图孟克和索义拉其其格是同一时代的人,早期她们都生活在牧区,过着部族生活,因为生活比较单调,唱长调是部族重要的娱乐项目。索义拉其其格从小经常跟随父亲去放牧,第一首长调歌曲是在放牧时跟父亲学的。她说:“长调不仅存在于生活当中,生活中的点滴也存在于长调之中。比如一首长调中‘这座山坡有名字,翻过下一座也有名字,其间走过的小路,遇到的水溪都有名字呢。走过这些地方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来,声音就回荡在山里。”

根据索义拉其其格的口述以及整理资料,发现她们所说的家族传承是指家庭当中的亲属之间传与承。比如在巴图孟克的介绍资料中是这样描述的:“巴图孟克的爷爷毛尼、母亲才莱加布及其家族在肃北蒙古族长调的传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几代人都是肃北蒙古族长调、祝赞词民歌的传播者和传承人,是民间艺人。她们的家族有着将祖上传下来的祝赞词、民歌、谚语和民间故事等口碑文学代代相传的传承习俗。”

2.80年代的家族传承

道玛曹老师最开始学习唱长调也是家族传承。她是80后,十一二岁时,奶奶是她的长调启蒙老师。由于这种古老的调子很难理解,奶奶会通过奖励措施引导道玛曹学习长调。青春期的她偷偷参加了肃北民歌比赛。之后,她对唱长调兴趣不减,跟随母亲、父亲还有奶奶学习了更多的长调。道玛曹老师说:“肃北长调很有特色,很多人不会唱,或者唱得不好,但是大家都对旋律和歌词非常熟悉,哪怕错一点几乎所有人都会知道。”

曾经两个年代的家族传承本质上都是长辈传授、晚辈承袭,但道玛曹老师的“传”与“承”之间却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师徒传承

根据肃北文化馆非遗项目保护中心的负责人和道玛曹所提供的口述资料,肃北长调的师徒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像道玛曹、巴图孟克、阿拉腾等,已经有一定长调演唱基础的艺人,他们跟随其他蒙古族地区更优秀的长调演唱者、艺人或者老师,学习更多的歌曲。二是当地或者毗邻地区(青海、新疆等地)的长调爱好者或者学生,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或者是打听比较有名气的民间艺人,去找他们学习长调。老师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去挑选入门歌曲,然后老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没有乐谱,只有词谱。学习长调者以蒙古族学生为主,也有少数汉族或者藏族学生。由于语言文字不通,他们就用字母拼音标记以便于记忆歌词的发音。这里的“师”指的是当地的民间艺人,他们没有教学经历和经验,只是从小怎么学的就怎么教别人,这就是肃北所熟知的传统 “口传心授”法。

(三)学校传承

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不断支持下,2016年肃北民族中学开始教授长调艺术课程。笔者在调查中提到为什么没有在民族小学里开展长调艺术课程,道玛曹说:“因为长调实际上很难学,它对演唱者的肺活量、气息的运用以及嗓音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学习长调的话,生理的发育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中学生声带发育的程度以及肺活量可以支撑他们唱一些简单的长调,而小学生的声带还太过于稚嫩,肺活量也很低,没有足够的气息力量去支撑长调的发音,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很可能会伤害他们的嗓子。”

道玛曹和阿拉腾老师负责学校的长调传承课程。教授的方式也是口传心授。老师一般不用乐谱,只会给学生发歌词词谱。此外,运用多媒体技术,还通过播放提前准备好的音频或视频材料,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四)传习所、商业传承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非常重视本土的非遗传承,县文化馆将这些非遗整合到一起,并成立专门的非遗保护中心、非遗资料室等,同时还建立了面向社会的传习所,所内保存有许多长调的珍贵资料。如,供长调爱好者免费传阅的最早的长调曲目、碟片等。又如,《肃北蒙古族民歌》一书,该书收集了肃北长调和短调的民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长调。书中有乐谱,乐谱下方是蒙古语歌词,巴图孟克还整理了蒙语和汉语的对比歌词。这样既有助于推进非遗的保护,也方便交流与传承。

肃北长调传习所于2020年8月搬至文化馆内,开设了短期和长期培训班,由负责人巴图孟克免费向爱好者讲授肃北县蒙古族长调的历史特征、特点和演唱技巧等。

此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庆典仪式也起到长调的宣传作用和传承作用。比如“那达慕”等大型庆典活动。来参加庆典的人除了当地人民和其他地区的蒙古族人民,还有全国各地蒙古族文化爱好者、研究者,以及蒙古国的人民前来参加庆典,为长调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和传承的平台。

四、结语

肃北蒙古族长调是甘肃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蒙古族长调的组成部分,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肃北蒙古族长调的传承,目前所收集的材料基本是口述的居多,实际参与实践等其他方面的资料还远远不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肃北地区蒙古族长调的传承,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增添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查干扣,主编.肃北蒙古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陈艳秋.肃北蒙古族长调音乐及其演唱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3]孙琳.蒙古族长调的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

[4]滕腾.蒙古族传统音乐传承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吕梓瑄,女,硕士研究生在读,西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 月娇)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