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赋存规律
——以大港油田小集区块和港西区块为例

2021-08-12李宜强张津潘登燕云刘明熹曹涵高文彬

新疆石油地质 2021年4期
关键词:波及薄片岩心

李宜强,张津,潘登,燕云,刘明熹,曹涵,高文彬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2.中国石油 大港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 300280)

在油田开采中,确定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准确计算剩余油含量,对于油田的二次开发具有重要意义[1]。对于大多数已经开采的油田而言,长期的注水开采使得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2],油井只出水不出油,但油田内仍存在大量剩余油[3-5],明确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以及储量,是油田开发后期综合调整、针对性挖掘的前提[6-7],因此,亟需开展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水驱后的化学驱提供依据。

随着实验技术和实验仪器的发展,研究微观剩余油的方法较多。国外的剩余油研究多使用岩心分析、油气示踪剂测试、油藏数值模拟等宏观方法[8],对微观剩余油的研究较少。中国的微观剩余油研究主要利用含油薄片技术、岩心仿真模型技术、随机网络模拟法、计算机模拟技术等[9],其中,含油薄片技术和岩心仿真模型技术的实验成本较高,随机网络模拟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的误差较大,因此,需要实验准确度高、成本低的新方法。

现有的新方法包括核磁共振技术、冷冻制片荧光显微镜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其中,冷冻制片荧光显微镜技术因为误差较小、成本较低而在剩余油识别方法中占重要地位。以往的定量过程多通过人工经验判别图像,工作量很大。因此,笔者综合冷冻制片荧光显微镜技术和图像识别处理方法,利用紫外荧光体视显微镜,对大港油田小集区块和港西区块不同驱替介质、不同岩性的岩心进行测试,明确剩余油分布规律,为后期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

1 紫外荧光体视显微镜观测方法

1.1 实验原理

紫外荧光体视显微镜观测方法是指应用冷冻制片技术,在低温环境下对岩心样品进行切割和研磨,以确保岩石内部的油水分布状态不会遭到破坏,然后用荧光显微镜识别油水边界,通过图像处理分析,得到剩余油含量和剩余油赋存状态。其中,所使用的冷冻制片相对于普通岩石薄片来说,消除了一般岩石薄片过厚、无法实现单层观测等弊端,能更清楚地观察孔隙结构和油水关系[10-11]。

实验仪器包括一台彩色摄像机(Sony-A7S2)和一台Axioplan体视显微镜(图1a),放大倍数为4~150倍,观测大小为微米级。

普通显微镜下观测的岩石薄片只能区分岩石与非岩石,对于油、水不能准确区分,颗粒边缘不清晰,原油各组分无法区分。但采用紫外荧光体视显微镜拍摄的岩石薄片的紫外荧光图像,能够清晰看到油水界面,准确区分微观剩余油各种赋存状态。紫外荧光体视显微镜能够区分油、水和岩石的原理为[5,12]: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等成分在紫外荧光下发出黄色、黄绿色、土黄色或褐色荧光;水相中的溶解物质,如少量芳香烃等在紫外荧光下发出微弱蓝色荧光,根据水相成分及矿化度差异,呈现深浅不同的蓝色;岩石在紫外荧光的照射下不会发光,也不会激发出其他颜色,因此与水相和油相很容易区分。利用此原理,通过观察发光部位即可辨别油、水和岩石,如图1b 中为大港羊11-16-1 井深度1 488.87 m 的岩石薄片图像,蓝色部分为水相,黄色及黄褐色为油相,黑色及深灰色为岩石颗粒。

图1 体视显微镜(a)及观测岩石薄片图像(b)Fig.1.(a)Stereo microscope and(b)observed image of rock slice

1.2 剩余油赋存状态分类

微观剩余油在储集层中赋存状态多种多样[13],根据其流动性,可分为3 大类[14-15]:束缚态剩余油、半束缚态剩余油和自由态剩余油(图2)。

图2 剩余油赋存状态示意Fig.2.Schematic diagram of remaining oil occurrences

(1)束缚态剩余油 主要分布在岩石孔喉的亲油壁面上,包含孔表薄膜状剩余油和狭缝状剩余油。形成原因是水驱过程中,长期水驱使得孔喉形成了优势通道,此时水对壁面的剪切力降低,并且由于岩石亲油,剩余油附着在壁面上,形成束缚态剩余油。孔表薄膜状剩余油形成于孔喉壁面上,呈狭长状,孔隙数大于1,常用的启动机制为改善岩石的润湿性和乳化携带;狭缝状剩余油形成于狭缝的壁面上,颗粒数等于1,启动机制为改善岩石的润湿性。

(2)半束缚态剩余油 分布在孔隙不连通区域或复杂空间的隐蔽角落处,主要为角隅状剩余油。多为水驱无法触及、复杂细小孔喉等区域滞留的剩余油,其形态主要为三角形或圆形,孔隙数为1,因此,启动机制为垂向应力法和乳化携带。

(3)自由态剩余油 主要分布在被大孔喉包围的小孔喉中,由簇状剩余油和粒间吸附状剩余油组成。簇状剩余油的相连颗粒数不小于4,被四周的颗粒所包围;粒间吸附状剩余油相连颗粒数不大于3,通常集中在相邻颗粒所形成的夹缝中。多使用控制流体注入流度和降低岩石界面张力开采该类剩余油。

1.3 实验流程

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钻样切片,使用液氮冷冻钻样,用冷冻制片技术切片,然后进行胶固、磨制岩石薄片等工作;②岩石薄片观察,在紫外荧光体视显微镜下对岩石薄片进行观察,拍摄紫外荧光图像,每个岩石薄片的紫外荧光图像不少于8 张;③数据处理,对紫外荧光图像进行分析。

2 微观剩余油量化方法

2.1 不同级别剩余油量化方法

在以往的紫外荧光图像分析中,只能识别出油、水和岩石,无法进一步对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进行分类。在紫外荧光图像中,因为驱替液的波及程度不同,剩余油荧光特性不同,不同波及程度下荧光强度和颜色会有所差异[16-17],表现为颜色深浅不同。颜色较深表明剩余油含量较高,驱替液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波及到该区域,对应的荧光特性为能量较高,属于弱波及剩余油;颜色较浅表明剩余油含量较低,驱替液主要波及该区域但仍有滞留的剩余油,荧光特性为能量低,属于强波及剩余油(图3a)。因此,按照荧光强度和颜色,将剩余油分为强波及、中波及和弱波及3个级别[18]。在荧光照射下,剩余油的电子发生跃迁,形成相应波长的激发光,激发光波长越短,能量越高,颜色越接近红褐色,对应的剩余油含量越高。对港西9-9-10 井深度为1 113.45 m 的取心岩心进行紫外荧光图像处理,发出波长为570~660 nm 激发光的剩余油区域划分为弱波及剩余油,660~730 nm对应着中波及剩余油,730~820 nm 对应着强波及剩余油(图3b)。

图3 紫外荧光图像(a)和剩余油级别(b)Fig.3.(a)Ultraviolet fluorescence image and(b)levels of remaining oil

2.2 不同赋存状态剩余油量化方法

进一步在剩余油级别图像上对剩余油赋存状态进行分类,依据剩余油形状、剩余油与孔隙和颗粒的接触关系来确定其赋存状态。粒间吸附状剩余油一般存在于颗粒内部,喉道状剩余油存在于岩石的喉道中,二者难以识别,且不易采出,因此,仅识别孔表薄膜状剩余油、狭缝状剩余油、角隅状剩余油、簇状剩余油和粒间吸附状剩余油。对小新14-19 井深度为2 987.60 m 的岩心用紫外荧光体视显微镜进行测试,将不同剩余油赋存状态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可以将不同赋存状态的剩余油直观地呈现在图像中(图4)。

将图4 中相同赋存状态剩余油的像素数量按照相对比例进行计算,可以得到不同波及程度和不同赋存状态剩余油的相对含量。按照级别分类,强波及剩余油占51.00%,中波及剩余油占8.35%,弱波及剩余油占40.65%(图5)。

图4 不同赋存状态剩余油分布Fig.4.Distribution of the remaining oil in different occurrence states

图5 不同赋存状态剩余油占比Fig.5.Percentages of the remaining oil in different occurrence states

3 实验结果分析

大港油田经过长期的水驱开发后,出现了水驱采收率低和含水率高的现象。在使用化学驱后,含水率有小幅度下降,但持续一段时间后又进入高含水阶段。为了探究不同驱替液以及不同岩性下的剩余油赋存状态,选取小集区块和港西区块共20 块岩心,对不同赋存状态剩余油进行识别。

3.1 水驱后高含水阶段剩余油赋存状态

大港油田小集区块灰色粗砂岩样品来自小新14-19井深度为2 987.78 m 的岩心,开采方式为水驱。对该岩心的岩石薄片紫外荧光图像进行量化处理,得到不同赋存状态剩余油含量(表1)和剩余油分布(图6a,图6b)。

图6 小集区块和港西区块不同岩性不同赋存状态剩余油分布Fig.6.Distribution of the remaining oil in different lithologies and different occurrence states in Xiaoji block and Gangxi block

水驱后剩余油含量为38.39%(表1),其中,簇状剩余油含量为22.06%,占总剩余油的57.46%,孔表薄膜状剩余油次之,为10.31%,占总剩余油的26.86%。簇状剩余油是高含水阶段油藏开发的重点对象。

表1 小集区块和港西区块不同岩性不同赋存状态剩余油含量 %Table 1.Remaining oil contents in different lithologies and different occurrence states in Xiaoji block and Gangxi block %

按波及程度来看,弱波及、中波及和强波及剩余油含量分别为19.58%、3.20%和15.61%,弱波及剩余油相对含量为51.00%,强波及剩余油相对含量为40.66%。无论是弱波及还是强波及剩余油,簇状剩余油含量均远高于其他赋存状态剩余油。考虑到簇状剩余油是由于驱替液绕流后形成的,表明随着水驱的进行,孔隙内油水的接触关系更加复杂,这种复杂的接触关系也加剧了驱替液均匀推进的难度。因此,如何均衡驱替错综复杂的孔隙网络和缩小日趋复杂的阻力差异,是高含水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关键。

3.2 聚/表复合驱后剩余油赋存状态

大港油田港西区块细砂岩样品来自西9-9-10 井深度为1 101.87 m 的岩心,开采方式为聚/表复合驱。对该岩心的岩石薄片紫外荧光图像进行量化处理,得到不同赋存状态剩余油含量(表1)和剩余油分布(图6c,图6d)。

聚/表复合驱后剩余油含量为21.90%(表1),其中,簇状剩余油含量为12.60%,占总剩余油的57.53%,其次为孔表薄膜状剩余油,为6.82%,占总剩余油的88.68%。

按波及程度来看,弱波及、中波及和强波及剩余油含量分别为0.68%、0.62%和20.60%,弱波及剩余油相对含量为3.11%,强波及剩余油相对含量为94.06%。与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相比,弱波及剩余油含量明显降低,说明聚/表复合驱可明显降低弱波及剩余油含量,使其转换为强波及剩余油,提高了驱油效率。另一方面,相比水驱后,聚/表复合驱后的簇状剩余油和孔表薄膜状剩余油含量有所降低,但孔表薄膜状剩余油相对含量从26.86%增加到31.14%。因此,如何驱替强波及下的簇状剩余油和孔表薄膜状剩余油是提高聚/表复合驱后采收率的关键,而簇状剩余油和孔表薄膜状剩余油多使用改善润湿性的方法,所以后续应采用聚表剂改善岩石的润湿性。

3.3 不同岩性的剩余油赋存状态

大港油田港西区块含砂底砾岩样品来自西9-9-10 井深度为1 113.77 m 的岩心,开采方式为聚/表复合驱,含油饱和度为21.54%。用紫外荧光体视显微镜观测技术对岩石薄片进行处理,观察其剩余油分布(图6e,图6f)。

聚/表复合驱后剩余油含量为21.54%(表1),其中,簇状剩余油含量为12.82%,占总剩余油的59.52%,其次为孔表薄膜状剩余油,占总剩余油的21.54%。

按波及程度来看,弱波及、中波及和强波及剩余油含量分别为2.48%、1.56%和17.50%,弱波及剩余油相对含量为11.51%,强波及剩余油相对含量为81.24%。

相比于港西区块砂岩油藏,砾岩油藏聚/表复合驱后弱波及剩余油含量增大,原因是砂岩分选好,岩石内部颗粒排列均匀,驱替液流度高,波及体积大;而砾岩分选较差,岩石内部颗粒排列复杂多样,具有复模态结构。因此,岩石的分选越好,强波及剩余油含量越高;分选越差,弱波及剩余油含量越高。另外,砾岩颗粒排列复杂,大砾石的存在使得簇状和粒间吸附状剩余油含量增加,而孔表薄膜状剩余油含量下降。这表明颗粒的分选对束缚态剩余油和自由态剩余油含量有影响,分选越好,束缚态剩余油含量越高,自由态剩余油含量越低。所以对于不同的岩性,砾岩的开采要更关注自由态剩余油含量,采用控制注入流体的流度来开采。

4 结论

(1)通过紫外荧光体视显微镜观测技术,实现了对高含水岩心的微观剩余油定量分析,可将剩余油划分为弱波及、中波及和强波及3 个级别,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可进一步将剩余油赋存状态划分为簇状、粒间吸附状、角隅状、狭缝状和孔表薄膜状。

(2)通过紫外荧光体视显微镜观测技术分析大港油田岩心,水驱进入高含水阶段后,剩余油赋存状态以簇状剩余油为主,相对含量超过50.00%,微观剩余油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簇状、孔表薄膜状、角隅状、粒间吸附状和狭缝状。

(3)对聚/表复合驱后的砂岩岩心用紫外荧光薄片技术进行测试,大量弱波及剩余油被转换为强波及剩余油;开采的剩余油多为簇状剩余油和孔表薄膜状剩余油,但这2 种剩余油占比仍较多,后续应考虑改善岩石的润湿性方法开采,如使用聚表剂驱。

(4)用紫外荧光薄片技术对砾岩岩心进行测试,砾石的存在使孔隙结构更加复杂,加剧了剩余油分布的不均匀程度,与砂岩相比,砾岩岩心的弱波及剩余油含量较高,簇状剩余油和粒间吸附状剩余油含量较高,后续应考虑采用控制流度的方法来开采,如使用聚合物梯次降黏方法开采。

猜你喜欢

波及薄片岩心
来自森林的植物薄片
Osteotomized folded scapular tip free flap for complex midfacial reconstruction
聚合物流变性对非均质油藏波及效率的影响
你真好
你真好
一种页岩岩心资料的保存方法
Acellular allogeneic nerve grafting combined with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the repair of long-segment sciatic nerve defects: biomechanics and validation of mathematical models
消除相互影响的基波及谐波相量测量算法
基于I-O模型船舶工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研究
长岩心注CO2气水交替驱试验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