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进展和启示
2021-08-12魏兵张翔刘江蒲万芬李一波王晓超
魏兵,张翔,刘江,蒲万芬,李一波,王晓超
(1.西南石油大学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成都 610500;2.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 300452)
随着世界石油消耗量的不断攀升,寻找接替常规油气能源的新资源已十分紧迫[1]。致密油作为当今石油工业的一个新领域,在全球非常规资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致密油一般是指地层压力条件下,基质渗透率不大于0.1 mD(空气渗透率小于1 mD),孔隙度小于10%,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赋存于生油岩中,或与生油岩互层、紧邻的致密储集岩中,未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的石油聚集,通常单井无自然产能或自然产能较低[3-4]。据统计,全球致密油储量约为9 691.43×108t,技术可采储量约为480.28×108t,集中分布在美国、中国、俄罗斯、利比亚、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家[5-6]。
致密油的理论研究和商业化开发起源于北美[2,7]。美国作为全球致密油的主要产区,已在威利斯盆地Bakken 油田和德克萨斯Eagle Ford 油田的致密油藏开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Bakken 油田在2008 年实现规模化开发,被列为全球十大发现之一[8]。2010年美国致密油产量突破0.30×108t,扭转了美国持续了24 年的石油产量下降趋势,2016 年致密油产量为2.06×108t,占美国石油总产量的50%[9-11]。2018 年美国致密油产量已达92.86×104t/d,占全国总产量的61%,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19 年预计,其致密油产量在2030年初将达到142.86×104t/d。中国致密油藏开发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据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中国致密油技术可采储量高达44.80×108t,位居世界第三[12]。相比于北美海相致密油,中国致密储集层多为湖相,压力系数小,非均质性强,成熟度低,整体规模和开发效益均远低于北美。近年来,随着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在陆相致密油勘探开发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快速钻完井、大规模改造、“甜点”预测等一系列配套技术[13-15],推动了中国致密油藏的开发。
水平井多级压裂虽可解决初期产能问题,但地层能量衰竭快,单井产量迅速递减(年平均递减率为38%~78%),原油采收率不足5%[16-20],前期投入高且风险大。因此,要提高致密油藏的开发效益,必须依靠提高采收率(EOR)技术。本文梳理了世界范围内近10年来有关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表1),选取了典型的现场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应用提供依据。
表1 国内外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Table 1.Field tests on enhancing tight oil recovery at home and abroad
1 中国致密油藏现场试验
20世纪60年代,中国就在渤海湾、松辽、四川、柴达木等盆地发现了致密油,开始了致密油的初步探索[21]。中国致密油勘探开发历程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2014 年以前为探索发现阶段,2014 年至今为试验生产阶段[2]。表2总结归纳了近10年中国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现场试验情况[22-23]。
表2 中国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情况Table 2.Field tests on enhancing tight oil recovery in China
1.1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现场试验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油沟区延长组长4+51油藏储集层砂岩连片发育,连续性好,裂缝不发育,储集层平均孔隙度为12.8%,平均渗透率为0.78 mD,原始地层压力为15.0 MPa。吴38 井区长4+51油藏于2005年8 月采用衰竭式开采,地层压力于2008 年8 月降低至8.7 MPa,9 月开始转入注水开发。2014年9 月地层压力恢复至9.8 MPa,10 月开始进行注CO2先导性试验,2017年1月地层压力上升至10.5 MPa。注CO2后,试验井组的日产液量增加(图1a),日产油量大幅度提高(图1b),其中受益井组最大日增油量为3.84 t,最大增油幅度为68.98%。2年内CO2累计注入量为8 900 t,累计增油量2 935.60 t[24]。试验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推广CO2驱具有可行性。
图1 吴起油田吴38井区长4+51油藏试验井组注气前后产液量和产油量(引自文献[24])Fig.1.Daily fluid production and daily oil production of Chang 4+51 reservoirs in Wellblock Wu 38 in Wuqi oilfield before and after gas injection(from Reference[24])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 致密油藏储集层渗透率小于0.20 mD,为弱—中性水湿油藏,储集层孔喉细小,但分选性好,基质含油饱和度高,裂缝发育,利于注水吞吐开发。从2014年起开展了50多个井组的笼统注水、分段注水吞吐试验,吞吐有效井组约为70%,见效井平均有效期为260 d,井组平均增油量为610.00 t。试验结果表明,60%的笼统注水井组表现为邻井比本井效果好,80%的分段注水井组表现为本井比邻井效果好。笼统注水以AP83井组为例,在注水吞吐期间,AP83 井(本井)和AP84 井(邻井)累计增油量分别为1 209.00 t 和1 867.00 t(图2)。分段注水以XP50-11井组为例,XP50-11 井(本井)累计增油量为661.00 t,XP50-10井(邻井)没有实现增油(图3)。通过现场试验得到以下认识:如果水平井单段人工裂缝破裂压力差异小,采用经济、操作简单的笼统注水吞吐;反之,则采用分段注水吞吐[25]。
图2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藏AP83井组生产曲线(引自文献[25])Fig.2.Production curves of AP83 well group in Chang 7 reservoir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from Reference[25])
图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藏XP50-11井组生产曲线(引自文献[25])Fig.3.Production curves of XP50-11 well group in Chang 7 reservoir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from Reference[25])
1.2 大庆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现场试验
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的空气渗透率为1.00~5.00 mD,裂缝不发育,水驱难以有效动用。为探索致密储集层的有效开发途径,榆树林油田在Y101 区块进行了注CO2驱油试验。2007 年12 月投注2 口注气井,2008 年7 月投注5 口注气井,2009 年初全部投产。截至2013 年9 月底,CO2累计注入量为11.06×104t,累计产油量为5.53×104t,采出程度为4.65%。试验取得显著效果:①试验区的注入压力保持稳定,地层压力接近原始压力的1.3 倍;②超前注入6 个月后油井投产,未经压裂改造,初期单井日产油量达2.90 t,目前仍保持在1.60 t 以上;③与同类储集层水驱压裂投产区块相比,阶段采油量提高26%[26]。现场试验效果证明CO2驱油技术在榆树林油田Y101 区块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1.3 长庆油田G271油区长X油藏现场试验
长庆油田G271油区长X油藏储集层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2016年在裂缝发育区开展了减氧空气泡沫驱先导性试验。试验区储集层平均孔隙度为11.0%,平均渗透率为0.38 mD,地质储量为38.30×104t。调剖后水驱矛盾依然突出。在实施空气泡沫驱后取得了以下效果:①空气泡沫体系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地层能量得到了有效补充,5 口试验井注入压力上升了5.0~11.0 MPa;②空气泡沫体系对裂缝有一定的封堵能力,部分气窜井得到有效控制;③裂缝侧向井见效明显,6 口见效井产液量由24.40 m3/d 上升到27.90 m3/d,产油量由16.70 t/d上升到18.60 t/d,但主向井见水仍未得到有效改善,裂缝主向见水有进一步连通的趋势,气窜风险依然较大;④空气泡沫驱技术可有效提高该区块原油采收率,预测采收率可提高5%[27]。
1.4 渭北油田延长组长3油藏现场试验
渭北油田延长组长3 油藏孔喉半径小,原油驱替压差高。储集层平均孔隙度为11.2%,平均渗透率为0.76 mD。为有效解决油藏注水压力偏高的问题,选取渭北2 井区中部的WB-32-2 井进行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试验,该注水井组地层平均渗透率为0.60 mD,于2013 年10 月开始注水,注水过程中出现压力过高但对应油井无动态反应的现象。WB-32-2 井于2014年11 月开始注入OBS-03 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截止到2015 年4 月,累计注入表面活性剂3.75 t。WB2-25-1 井采用压裂投产,前期生产呈现高含水低产液的特征,注水开发效果差导致关井。WB2-32-2 井注入表面活性剂1个月后,WB2-25-1井重新开井生产,已持续稳产超过2 个月,累计增油量为47.00 t。现场试验结果表明,OBS-03 型表活性剂能有效降低注水压力,具有良好的改善水驱效果[28]。
渭北油田延长组长3 油藏于2014 年还进行了微生物单井吞吐试验。2014年3 月压裂后见油,但产量较低,累计产油量仅为37.00 t。试验井在实施微生物单井吞吐措施前15 d 平均日产液量为1.68 t,日产油量为0.42 t,实施微生物单井吞吐后关井7 d,于2014年11 月开井生产,开井后,前3 d 只出液未出油,平均日产液量为6.26 t,比措施前提高了272.62%。见油后生产57 d,平均日产液量为4.60 t,日产油量为0.89 t,较措施前日增油量为0.47 t,累计增油量为44.47 t(图4)。微生物单井吞吐措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增产效果,表明微生物采油技术在致密油藏有一定的应用可行性,为致密油藏高效精细开发探索一条新的途径[29]。
图4 渭北油田延长组长3油藏微生物复配体系注入后试验井产量变化情况(引自文献[29])Fig.4.Production changes of test wells after injecting microbial compound system into Chang 3 reservoir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Weibei oilfield(from Reference[29])
中国部分先导性试验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来看,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正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创新发展的机遇。
2 国外致密油藏现场试验
北美作为致密油的主要产区,自2008 年以来开展了大量的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取得了一些重要认识(表3)[30-34]。
表3 北美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实施情况(引自文献[34])Table 3.Field applications of enhancing tight oil recovery in North America (from Reference[34])
2.1 美国Bakken致密油藏现场试验
位于威利斯盆地的Bakken 油田是美国最大的致密油产区,地质储量达230.00×108t,其中技术可采储量为5.90×108t[18]。Bakken 油田致密油藏储集层物性较差,孔隙度为3.0%~10.0%,渗透率为0.01~0.10 mD[35-36]。尽管水平井压裂后初期产能较高,但经历生产高峰后产量迅速递减,原油采收率仅为5%~10%。为提高产量,提高生产效益,Bakken 油田开展了大量的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
表4 总结了Bakken 油田7 个先导性试验的基本概况[37]。Bakken 油田北达科他区块的试验1 和蒙大纳区块的试验2 均采用注CO2吞吐模式,分别以28.30×103m3/d 和42.45×103~56.60×103m3/d 的速度注入CO230 d和45 d。试验1在不到14 d的时间内就出现了气窜,井区产油量下降(图5a),试验2 增油效果也不明显(图5b)。
图5 美国Bakken油田北达科他区块试验1和蒙大纳区块试验2的生产曲线(引自文献[37])Fig.5.Production curves from test 1 in North Dakota block and test 2 in Montana block in Bakken oilfield(from Reference[37])
表4 美国Bakken油田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试验概况(引自文献[37])Table 4.Summary of the EOR pilot tests in Bakken oilfield of the United States(from Reference[37])
Bakken 油田北达科他区块试验3 采用注水吞吐方式,注入速度为171.43 t/d。第1轮注水30 d后焖井14 d,开井生产时未见产油量增加,第2轮注水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口井关井一年后再生产时观测到了产油量的增加(图6)。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试验时试验区附近(约304.80~914.40 m)新增了正在压裂的井,因此无法确定采收率提高的原因是注水还是压裂导致的[38-40]。
图6 美国Bakken油田北达科他区块试验3生产曲线(引自文献[37])Fig.6.Production curve from test 3 in North Dakota block in Bakken oilfield(from Reference[37])
Bakken 油田北达科他区块试验4 采用水驱的方式开发。2012 年开始第1 轮注水,速度为192.86 t/d,连续注水8 个月后井底压力上升至41.4 MPa,第1 轮注水后产量没有明显的增加,且不到1 个月的时间就出现了水窜现象。2013 年开始第2 轮注水,速度为54.29 t/d,井底压力维持在37.9 MPa,虽未发生水窜,但产量仍未增加[37](图7a)。试验7 在试验4 的基础上改注天然气(55% CH4+10% N2+35% C2H6)。2014 年开始以4.53×104m3/d 的速度连续注气55 d,试验区产油速度增加(图7b),但试验时附近新增了正在压裂的井,因此仍无法确定采收率提高的准确原因[40]。值得注意的是,注气7 d后东部的生产井就发生了气窜。
图7 美国Bakken油田北达科他区块试验4和试验7的生产曲线(引自文献[37])Fig.7.Production curves from test 4 and test 7 in North Dakota block in Bakken oilfield(from Reference[37])
Bakken油田北达科他区块试验5采用直井注CO2的开发方式,注入速度为8.49×103~14.15×103m3/d,注气20~30 d后焖井20 d,开井生产时在不到1 d的时间内就发生了气窜,导致试验停止。有学者认为直井注气的波及效率过低是导致这口井气窜的原因[37]。
Bakken 油田蒙大纳区块试验6 同样采用注水开发方式,2014 年前3 个月注入速度为242.86 t/d,后5 个月注入速度降为142.86 t/d。与试验3 类似,在注水期间周围存在正在压裂的井,因此部分见效井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裂缝中的油。距离注入井最近(约268.22 m)的1 口生产井注水7 d 后出现水窜现象,但产油量未增加。关井4 个月后重新开井生产时产量增加(图8),且附近没有正在压裂的井。因此,这口井产油量增加可能与水驱有关[37]。
图8 美国Bakken油田蒙大纳区块试验6生产曲线(引自文献[37])Fig.8.Production curves from test 6 in Montana block in Bakken oilfield(from Reference[37])
美国Bakken 油田致密油藏现场试验表明:水、气具有较好的注入性,但大部分先导性试验效果较差,气窜、水窜现象严重,波及效率低。而少数见效井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裂缝中的油,采收率提高的原因不明确。
2.2 加拿大Bakken油田致密油藏现场试验
位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的中Bakken 段致密油可采储量为2.23×108t,储集层孔隙度为9.0%~10.0%,渗透率为0.01~0.10 mD。由于采用了水平井多级压裂技术,加大拿Bakken 油田致密油产量从2004年开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41-43]。
2011 年在该区块进行了注天然气提高采收率试验,初始注入速度为8.49×103m3/d,3个月后注入速度提高到28.30×103m3/d,随即有2口井发生气窜。经过2年的试验后,周围9口井的产油速度均有提高,采收率从16%提高到19%[41]。此试验进行时无其他井干扰,可认为注天然气实现了加拿大Bakken 致密油藏采收率的提高[40]。
2.3 美国Eagle Ford油田致密油藏现场试验
位于德克萨斯州南部的Eagle Ford 油田是美国最新的油气工业区块,地质储量为1.26×108t,储集层孔隙度为3.0%~10.0%,渗透率为0.03×10-4~4.05×10-4mD[44]。与Bakken 油田开发过程类似,Eagle Ford油田致密油藏压裂投产初期产能较高,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采收率仅为5%~10%[36,45]。该区块进行了多次注气(烃类气体)提高采收率试验[46](表5)。
表5 美国Eagle Ford致密油藏现场试验概况(引自文献[45])Table 5.Field tests on enhancing tight oil recovery in Eagle Ford oilfield(from Reference[45])
Eagle Ford 油田冈萨雷斯区块试验1 采用注天然气吞吐开发方式(单井),注气和焖井时间为28~42 d,共进行了3 轮次吞吐,每次吞吐后产量都有明显的提高(接近初始产量的一半)(图9a)。然而试验进行到第3 轮时试验区新增加了4 口井,生产18 个月后又增加了1口井(图9b)所示,因此无法确定注气吞吐效果能否持续作用于第1口试验井[45]。
图9 美国Eagle Ford油田冈萨雷斯区块试验1的生产曲线(引自文献[45])Fig.9.Production curves from test 1 in Gonzalez block in Eagle Ford oilfield(from Reference[45])
Eagle Ford 油田冈萨雷斯区块试验2 和试验3 采用相同的开发方式,即试验区约一半的井作为注入井进行注气吞吐,剩下的生产井维持原状。从图10 可以看到,开始进行注气后,整个试验区产量明显提高(高于产量递减拟合曲线)。试验2 连续注入18 个月后停止注入,产量累计提高17%,试验3连续注入30个月后产量提高20%,累计增油量为7.86×104t[45]。
图10 美国Eagle Ford油田冈萨雷斯区块试验2和试验3的生产曲线(引自文献[45])Fig.10.Production curves from test 2 and 3 in Gonzalez block in Eagle Ford oilfield(from Reference[45])
Eagle Ford 油田拉萨尔区块试验4 试验区所有的井进行吞吐作业,这更利于分析注气吞吐的效果。试验4 注入速度为5.66×104~11.32×104m3/d,注气吞吐36个月后,4口井累计增油量为2.43×104t,是实施吞吐前产量的1.3 倍(图11)[45]。由于没有其他井的干扰,可认为注气吞吐在此次试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图11 美国Eagle Ford油田拉萨尔区块试验4的生产曲线(引自文献[45])Fig.11.Production curve from test 4 in Lasar block in Eagle Ford oilfield(from Reference[45])
Eagle Ford 油田亚塔斯科沙区块试验5 和试验6的注入气组分更接近产出气,注入30 d 后快速焖井,然后生产30 d。试验5 和试验6 均为单井吞吐,而试验5 试验区共有4 口井,因此分析单井吞吐的增产效果十分困难,甚至无法确定注入时间(图12a);对于试验6 来说,整个试验区有61 口井,单井吞吐效果已经无法分析了(图12b)[45]。
图12 美国Eagle Ford油田亚塔斯科沙区块试验5和试验6的生产曲线(引自文献[45])Fig.12.Production curves from test 5 and 6 in Yataskosha block in Eagle Ford oilfield(from Reference[45])
试验3 取得成功后,试验7 在该试验区两侧增加了26口井。注气开始后,试验区产量显著提高(图13)。目前,该试验区已经完成了向油田开发的转化,准备大规模生产[45]。
图13 美国Eagle Ford油田冈萨雷斯区块试验7的生产曲线(引自文献[45])Fig.13.Production curves from test 7 in Gonzalez block in Eagle Ford oilfield(from Reference[45])
总的来说,Eagle Ford 油田致密油藏的注天然气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该区块致密油资源的规模化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2.4 阿根廷Vaca Muerta致密油藏现场试验
Vaca Muerta 致密油藏位于阿根廷西部的内乌肯盆地,可采储量为23.14×108t。储集层孔隙度为8.0%~13.0%,渗透率为0.50×10-4~2.00×10-4mD,经过3 次水平井压裂后,储集层裂缝较为发育,压力系数高于Bakken、Barnett、Marcellus 等致密油区[47]。为了探究注水吞吐过程中的渗析作用,采用分段式吞吐方式进行试验。此前Vaca Muerta 致密油藏采用的是储集层改造后开发+注水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方式,而改进后的方式将提高采收率阶段的注入和生产分为多个阶段(图14)。
图14 阿根廷Vaca Muerta致密油藏开发方式改进前后的生产曲线(引自文献[48])Fig.14.Production curves for tight oil reservoir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method in Vaca Muerta oilfield(from Reference[48])
具体施工流程:①储集层改造后生产3年;②第1阶段先进行连续注入—焖井作业,然后关井,整个过程持续15 d;③第2阶段分3次开井生产—关井,整个过程持续75 d。试验取得了以下认识:①在基质渗透率极低的情况下,水的注入性满足施工要求,未对已压裂的储集层造成损害;②当采水率为38%时,产油量已经超过之前的生产模式(改进前的单次注入—焖井),产出液情况如表6 所示;③分段式吞吐使注水过程中的渗析效果加强,有效提高了Vaca Muerta 致密油的采收率[48]。
表6 阿根廷Vaca Muerta致密油藏开发方式改进后产出液情况(引自文献[48])Table 6.Fluid production of the tight oil reservoir in Vaca Muerta oilfield afte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method(from Reference[48])
3 总结与展望
详细梳理并分析了国内外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现场实施效果,从现有数据看,注CO2和天然气(溶解气)是主导方法,注天然气效果优于注CO2。大多数的先导性试验取得了成功,原油采收率提高3%~30%,但有一部分试验在注入介质后短时间内就发生水窜或气窜现象。现场试验与实验室模拟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甚至相悖,因此,通过现场经验指导并优化实验室研究,并将室内成果推广到实际油藏中,建立准确分析、评价和预测的方法,以提高采收率效果,应得到重点关注。裂缝干扰和窜流导致能量波及不均衡,甚至无法增能,是大部分先导性试验失败的根本原因。致密储集层改造后裂缝发育及缝网结构复杂,有利于注入介质波及,但同时也易导致注入介质快速突破,加剧窜流。因此,如何协调裂缝“利用和治理”间的矛盾,明确致密基质与裂缝间的“质”换机制,突破现有裂缝调控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界限,建立致密储集层天然能量衰竭后均衡增能、波及和动用的方法,是未来致密油藏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致密油作为中国最现实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近年来虽然发展迅速,但受控于地质条件、开发技术、改造工艺、开发理念等,其开发效果远低于美国。为扩大中国致密油藏开发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应重点关注以下3 个方面:①重点加强提高致密油单井产量和总体采收率理论及配套技术研究,以此来降低致密油高昂的生产成本;②进一步深化致密油成藏条件认识,重点开展致密油地质“甜点”与工程“甜点”分布的精细标定;③加大国家对油气行业经济、管理政策的支持和倾斜,不断激发致密油领域的市场活力,促进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与理论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