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检人群腹内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

2021-08-12帅学军王成丹焦艳莉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皮下脂肪腹部心血管

刘 珍,张 健,帅学军,王成丹,焦艳莉,马 骁

(中日友好医院 体检中心,北京100029)

随着国人饮食结构向高能高脂改变及自然人口老龄趋势明显,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其病理生理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能很好地反映大动脉的僵硬程度,是评估大动脉弹性、预测AS 的常用指标[1]。肥胖被公认与AS 相关。相比传统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等,使用CT 测定腹部脂肪面积被认为是判定内脏脂肪分布的“金标准”[2]。目前国内少有基于CT 探讨腹部脂肪面积与AS 关系的文献。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测定腹内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与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FA)能直接反映腹部脂肪蓄积及分布情况,可作为评价腹型肥胖的精确参数[3]。本研究使用QCT 测量VFA、SFA,分析二者与baPWV 的关系,旨在探讨其在AS 发生发展中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1024 人,男602例,年龄25~87 岁,平均年龄50.75±10.10 岁;女422 例,年龄22~88 岁,平均年龄52.04±11.13 岁。纳入标准:18 周岁及以上;同时进行血生化检测、动脉硬化检测和QCT 检测的体检者。排除标准:冠心病、脑卒中、外周血管病史,严重肝肾疾病、恶性肿瘤史。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项目

对所有人员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所有人员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

1.2.2 baPWV 测定及判定标准

使用日本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仪(BP-203RPEⅢ)检测。体检者先安静平卧5min,于双上臂、双下肢踝部缠绕袖带,放好心音感受器、心电电极,输入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高、体重,机器将自动检测左右两侧baPWV,取两侧较高值。设定baPWV<1400cm/s 为非动脉硬化组,baPWV≥1400cm/s 为动脉硬化组。

1.2.3 腹部脂肪测定

用飞利浦Brilliance iCT 256 CT 扫描仪进行螺旋扫描,将重建图像传输到QCT 工作站,使用Mindways 公司QCTBMD 分析软件(QCTPRO)进行分析。取L2 椎体中间层面获取脂肪参数,得出腹部脂肪面积及腹内脂肪面积,两者相减得到皮下脂肪面积。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相关性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腹内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2 组基线资料比较

1024 名体检者按照日本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仪的检测结果分成2 组:非动脉硬化组527 例,动脉硬化组497 例。表1 示,动脉硬化组VFA、SFA 显著高于非动脉硬化组(均P<0.05);动脉硬化组年龄、BMI、SBP、DBP、FBG、TC、TG、LDL-C也显著高于非动脉硬化组(均P<0.05);2 组间HDL-C、Hcy 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2 组间基线资料比较(±s)

表1 2 组间基线资料比较(±s)

注:与非动脉硬化组比较,*P<0.05,**P<0.01。

项目baPWV(非动脉硬化组(n=527) 动脉硬化组(n=497)cm/s)1250.54±107.751655.41±235.41**VFA(cm2)149.24±76.54194.70±78.23**SFA(cm2)110.65±50.27122.50±50.38**年龄(岁)46.32±9.1156.53±9.38**BMI(kg/m2)24.33±3.4225.48±3.40**SBP(mmHg)118.00±13.55135.23±17.62**DBP(mmHg)72.07±10.8381.51±11.82**FBG(mmol/L)5.14±0.745.81±1.51**TC(mmol/L)4.93±0.915.08±0.99**TG(mmol/L)1.57±1.231.90±1.79**HDL-C(mmol/L)1.21±0.301.19±0.38 LDL-C(mmol/L)2.97±0.783.10±0.83*Hcy(μmol/L)12.28±6.9512.06±4.49

2.2 baPWV 和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表2 示,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baPWV 与VFA、SFA、年龄、BMI、SBP、DBP、FBG、TC、TG、LDL-C 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baPWV 与HDL-C、Hcy 无显著相关。

表2 BaPWV 与各项指标的Pearson 相关分析

2.3 baPWV 相关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将年龄、BMI、SBP、DBP、FBG、TC、TG、LDLC、VFA、SFA 作为自变量,baPWV 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BMI、血压、血糖、血脂等因素后,VFA、SFA 仍是baPWV 增快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baPWV 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VFA、SFA 与baPWV 的关系

一项针对欧美人群的研究证实腹内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与心血管损害程度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Orr 等[5]研究发现,健康成人在短期内接受高能量饮食致体重增加后,动脉硬化程度也显著增加,在体重增加相等的情况下,内脏脂肪面积增加的比例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重。本研究显示,动脉硬化组VFA 与SFA高于非动脉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VFA、SFA 与baPWV 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VFA、SFA 是baPWV 增快的独立危险因素。证明腹部脂肪面积与baPWV 密切相关。

3.2 VFA、SFA 与AS 关系的差异

有研究表明,VFA 而非SFA 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6]。本研究发现,VFA(r=0.325,P<0.05)较之SFA(r=0.154,P<0.05)与baPWV 的相关性更大,说明VFA 与AS 的关系更密切。可能是因为腹内脂肪主要分布在腹腔内,皮下脂肪分布在真皮层和筋膜层之间,它们在参与机体内分泌及代谢功能中作用不同。腹内脂肪组织是由体积较大、胰岛素抵抗的脂肪细胞组成,其代谢产物直接进入门脉系统,脂肪细胞分解活动远比皮下脂肪活跃[7]。

3.3 其他指标与AS 的相关性

年龄增大、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已被确定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它们都伴有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及功能的损害,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弹性降低,baPWV 增快。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杨雪雪等[8]的研究表明,动脉硬化程度与内脏脂肪水平、体脂肪量的相关性比BMI 更大。王静等[9]研究发现,BMI 正常、VFA 超标者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十年发病风险均增加,证明VFA 独立于BMI 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本研究发现,VFA(r=0.325,P<0.05)与baPWV 的相关性比BMI(r=0.184,P<0.05)大,使用VFA 评估动脉硬化情况可能比BMI 更可靠。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采用横断面研究,无法确定VFA、SFA 与动脉硬化的因果关系;研究样本量有限,且研究人群为体检人群,不能代表总体人群情况;研究中并未排除吸烟、饮酒史等混杂因素的干扰。

猜你喜欢

皮下脂肪腹部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高频超声在皮下脂肪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阳光帮你减减肥
注射胰岛素, 警惕脂肪增生
祝您健康处方(6) 上腹部饱胀、隐痛、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