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铺3号山药浅生槽定向种植表现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21-08-12傅文华
傅文华
(武平县农业农村局,福建 龙岩 364300)
山药为薯蓣科薯蓣属(Dioscorea)藤本攀缘植物,其肉质块茎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糖、尿囊素等,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是一种药菜粮兼用的高效经济作物[1]。当前山药市场需求逐年增加,种植效益较高,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武平县大力发展山药种植业,2016年开始引进紫玉淮山、马铺山药系列等省内外多个山药新品种,在中山、大禾、象洞、城厢等乡镇进行区域试验、示范,2020年全县种植山药面积达135 hm2,其中马铺3号山药种植表现较为突出,加之配套推广的浅生槽定向栽培技术,规模化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马铺3号山药是从漳州云霄县农家种“马铺大叶土淮山”自然变异株系中系统选育而来,2017年通过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专家鉴评,该品种具有品质好,耐贮藏,以及丰产、稳产性突出等特点,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药材饮片,市场前景广阔。
浅生槽定向栽培技术通过置于土壤浅层的U型槽,改变山药块茎垂直生长的习性,人为定向诱导块茎在靠近畦面土层一侧以一定斜度生长[2]。由于靠近畦面土层昼夜温差大、槽内填充的基质疏松、透气性好,减少了山药在土壤中的生长阻力,使得产出的山药外表皮比传统栽培更光滑、美观,产量和外观品质都得到明显提升;同时,浅生槽定向栽培克服了传统山药栽培和采收需要挖掘深沟的弊端,采收方便,机械损伤少,不仅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还大大提高了山药块茎的商品性[3],对山药种植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现将马铺3号山药新品种浅生槽定向种植表现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供种植户参考。
1 种植表现
2018年,在武平县中山镇新城村一零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淮山基地,进行了马铺3号山药等6个品种的生产对比试验(表1),试验均采用浅生槽定向栽培法,栽培管理措施相同,结果马铺3号山药667 m2鲜薯产量达3 003.5 kg,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5个品种,在参试品种中产量最高。比本地种(CK)增产498.9 kg,增产19.92%;比目前当地主栽品种(紫玉淮山)增产335.6 kg,增产比例为12.58%。
表1 山药新品种产量对比
2019年在武平县中山镇新城村示范种植2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2 989.6 kg;2020年在中山、大禾、象洞等乡镇扩大示范种植20 hm2,经测产验收,平均每667 m2产量2 912.6 kg,该品种表现出品质优、抗性好、丰产稳产、耐贮藏等特点。
2 品种介绍
马铺3号山药生育期240 d左右,丰产稳产,品质优良;茎四棱形,右旋,绿色,具4条狭翅,无刺;叶纸质,卵形,基部为深心形,先端锐尖,顶叶浅绿色,成叶深绿色,叶长8.5~17 cm、宽6~12 cm,叶缘微波,叶面不光滑;基部叶互生,中上部叶对生;穗状花序,花黄色,无珠芽,偶见零余子。块茎长圆柱形,长30~90 cm,粗3.0~8.0 cm,单根鲜质量1 000~2 000 g,表皮黄棕色,具须根,断面肉白、粉质、黏液多,折干率33.7%。经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检测,每100 g鲜样品含淀粉19.0%、蛋白质3.3%、氨基酸总量2.42%、粗纤维0.5%及灰分1.28%。
3 浅生槽定向高产栽培技术
3.1 地块选择
宜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砂壤土地块,避免选择已种过薯类作物和地势低洼、易积水的田块,选地后应开好排水沟,以防渍涝积水。
3.2 整地做畦
采用单行种植,定植畦规格为:畦面宽125 cm,沟宽30 cm,畦高25~30 cm,整地前每667 m2撒施生石灰75 kg,进行土壤消毒。整地方法:小面积种植时可用小型拖拉机整地起垄,然后采用人工整理,将两垄合并为一畦,之后人工修整成坡度15~20°的斜面畦(图1),此法效率比较低、花费人工较大。大面积种植时可用大型拖拉机整地做畦,可采用履带式拖拉机,如湖南一田YT-752拖拉机并进行改装,具体改装方法是在旋耕机支撑杆上按畦宽125 cm的要求安装分土钢板,钢板为上宽下尖的倒三角形。改装后的设备在大型田块上的做畦效率可实现3~4 hm2/d。用人工整成斜面畦后,畦面按株距20~25 cm开槽沟,可采用电动开槽机开沟,槽沟宽7.5 cm、深度5 cm、长度1 m,槽沟开好后用直径8 cm、长度1 m的圆形木棒沿沟压实,放入浅生槽,以每667 m2平原地块种植2 000株,丘陵地块种植1 500~1 800株为宜。
图1 斜面畦和浅生槽
3.3 铺放U型槽及填充基质
浅生槽内铺放聚丙烯材质的U型槽,槽内填充松软基质(图1),松软基质可就地取材,如采用腐熟菌渣、谷糠、蛭石中的一种或几种,经混合后添加腐熟的有机肥或商品有机肥,并加入适量的缓释肥,充分混匀后放入槽内[4]。武平县中山镇新城村淮山种植基地使用的基质配方为:667 m2田块使用腐熟的菌渣或有机肥1 500 kg,油茶饼25 kg,谷壳500 kg混合而成,槽顶部预留10 cm不填基质,用于放置种薯,其余部分要全部填满基质,每条槽沟约放基质材料1.2~1.4 kg,油茶饼是肥药兼用材料,既能提供山药所需的养料,又可有效防治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3.4 种薯选择与处理
选择粗长、健壮,发芽势强,表面光滑,质地坚实饱满,无病虫害的山药根茎,切块作为种薯,每块种薯质量75~125 g。
切块后将切面蘸上生石灰晾晒2 d,以备栽植;或45%咪鲜胺乳油100~400 mg/L浸种10 min后进行栽植。
3.5 种植时间与方法
3.5.1 种植时间
当日平均气温大于12 ℃、土温超过10 ℃时,通常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进行种植,不宜选择雨天种植,采用黑色地膜覆盖时可适当提前7~8 d种植,即3月10日左右。
3.5.2 种植方法
将薯块放入未填充基质的槽前端,芽眼向上或切口朝上,种植时已发芽的每株只留1~2个健壮芽,其余先抹除,下种之后,在距离种块10~20 cm处每667 m2均匀撒施三元硫酸钾复合肥(15-15-15))50 kg及农用氧化镁20 kg(据土壤普查,武平县耕地普遍缺镁)作为基肥,施用后覆土10~15 cm。在苗期至立架前保持土壤湿润并铺盖1 m宽的黑地膜,应露出种植槽沟10 cm宽不盖膜。地膜用土紧压,也可用秸秆、芒萁、芦苇等干草铺盖保墒、防草。
3.6 田间管理
3.6.1 除草
栽植后,用芽前除草剂喷施畦沟及田块周边以防杂草,如种块已发芽,种植行沟内不宜喷施除草剂,以防产生药害。
3.6.2 定苗补苗
种植后,及时检查种薯生长发芽情况,发现死苗及时补种。
3.6.3 及时搭架
种植10~20 d后,苗高20 cm时,应及时搭架,搭架可采用篱笆架,以利于通风透光,也便于生产作业。竹式篱笆架的搭架方法是:固定架用大木桩或竹桩,间距4 m设立1柱,木桩长度1.8~2.0 m,直径不小于3 cm,上端用钢丝绳连接,爬蔓架采用竹竿,1株苗插1根竹竿,下端插入土中20~30 cm,上端连接钢丝绳固定,竹竿长度2.2~2.5 m。也可用网式篱笆架,固定桩长度2.3 m,插入土中20~30 cm,固定桩粗度、间距与竹式篱笆架相同,上下两端用钢丝绳连接,网宽2 m,网眼规格20 cm×20 cm,固定在篱笆架上。
3.6.4 引蔓与整蔓
每株山药留1条藤蔓,把多余藤蔓从基部摘除并及时引蔓上架,预防倒蔓,在6—9月藤蔓生长期,要把植株1.5 m以下叶腋间长出的侧蔓也及时摘除。
3.6.5 培土施肥
齐苗后应及时培土施肥,在种植行两边,每667 m2施入腐熟有机肥500 kg,或三元硫酸钾复合肥(15-15-15)10~15 kg。种植120 d后,结合中耕除草施入攻薯肥,每667 m2用三元硫酸钾复合肥(14-5-26)50 kg进行揭膜撒施。中后期应结合病虫害防治用0.2%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追肥,以确保足够的养分供给,夺取山药高产。
3.6.6 水分管理
山药忌涝,雨季注意排水,严防台风、暴雨期大水淹过畦面或槽沟长期积水。苗期至块茎生长初期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好,块茎进入快速膨大期时(9—11月),要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此为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遇天气干旱时,每7~10 d灌1次跑马水,切忌畦面漫水或长时间浸水,否则会影响地下块茎生长,有条件的地方可安装滴灌或微喷灌设备。
3.7 病虫害防治
坚持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针。农业防治措施为:做好田间肥水管理,采取轮作换茬栽培方式,及时搭架、引蔓、整蔓及人工除草,预防郁闭度过大;及时摘除病虫枝叶,采收后要清除残茬、烂叶和杂草,减少次年病原和虫源。化学防治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的化学药剂或生物农药。山药病虫害比较少,主要有炭疽病、褐斑病及斜纹夜蛾、红蜘蛛[4]等。炭疽病可选用45%咪鲜胺水乳剂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褐斑病可选用16%二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750倍液喷雾防治;斜纹夜蛾可选用25%灭幼脲悬浮剂5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喷雾防治。收获前1个月时切忌用药,以确保块茎优质安全。
3.8 适时采收
进入12月份后,地上部茎叶开始发黄、干枯时即可安排采收块茎。用小锄头把浅土层稍微翻开后,就可轻松取出整条山药块茎,就地晾干表皮水分后,对薯块进行分级包装贮运。收获时要尽量减少机械损伤,做到轻装、轻运、轻卸,采收后及时清理田间枝叶及杂草,并回收U型槽,U型槽一般可重复使用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