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迹武汉

2021-08-11廖文婷

瞭望东方周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张之洞大桥长江

廖文婷

武汉警察博物馆馆内陈列着抗击疫情期间武汉警察和各级党员干部为市民购买生活用品的清单等

经历浴火的2020,武汉正在跑出“疫后重生”加速度。

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武汉再度被点名——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接过“建成支点、一主引领”的历史接力棒,武汉扛起使命,知重负重,正奋力书写新时代武汉故事,作出更多武汉贡献。

为什么是武汉?思寻这个答案,笔者将目光投向了博物馆。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底稿,而武汉人身上“不服周”“不信邪”的性格,在历史底稿中都能找到充分的注脚。

据统计,截至目前,武汉共有博物馆121家,既包括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馆、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这样的“大咖”,也不乏“武汉警察博物馆”“武汉自然博物馆”“武汉琴台钢琴博物馆”等“后起新秀”……3500年的荆楚文化尘封于此,等待人们一座一座地开启,触摸楚人“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精神之魂。

水做的城,却刚得很

都是依长江而生的城市,苏杭灵秀、上海嗲、南京温婉,武汉却刚得很。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千多年前,李白行吟武汉,“江城”由此得名。又因境内166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武汉被称作“百湖之城”。外加“火炉”天气,“玩水”(即游泳),就成了武汉人在夏天最大的消遣。

横渡长江,可谓武汉人“玩水”的壮举。位于汉口江滩公园内的“横渡长江博物馆”,便用359件展品、11幅画卷和5组雕塑,展示了武汉人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渡江精神”。

这个玩法,是毛泽东带的头。

“先去游泳!”1956年,63岁的毛泽东来武汉视察,这是他下飞机后说的第一句话。那是毛泽东第一次横渡长江。之后四天内又三次横渡长江,后挥笔写下著名词章《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此后,“横渡长江”就成了武汉的一项保留活动。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以73岁高龄再次横渡长江,这是毛泽东第18次,也是最后一次横渡长江。由此,这一天被中国泳协定为全民游泳健身周,主会场永久落户武汉,渡江活动变成了“渡江节”。此后,每年的7月16日,来自世界各国的“泳”士齐聚武汉,击水中流。

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就是《万里长江横渡图》,是武汉最大的半景油画;展馆四楼,一座巨型沙盘展示了“渡江节”盛况,700多个小泥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还有随处可见的毛泽东语录牌匾:“那不是泡,是水中激浪,征服自然,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我那是跟水斗,见到大风大浪我总要斗它一斗。”

刚不刚?

在武汉人身上,这刚气逼人的“渡江精神”不仅体现于“渡江”,更体现在“渡人”。

所谓“玩水一时爽”,由此导致的溺水事故也年年频发,2009年,“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应运而生。这是一支由业余冬泳爱好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常年累月值守江边,挽救了数以百计的生命和家庭,成为长江岸边的“生命守望者”,2015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这支志愿队的救援工具、荣誉证书、获奖照片等也都展示其中。

武汉桥梁博物馆,讲解员正为参加研学活动的小学生讲解桥梁知识

“一日看尽天下名桥”

“百湖之城”之外,武汉还有个美誉,叫“建桥之都”。武汉和桥的渊源则要从“武汉长江大桥”说起。

1956年毛泽东来武汉,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视察当年在建的武汉长江大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国家对其重视程度之高,从当年参与人员名单就可见一斑:茅以升、罗英、李国豪、梁思成……几乎是聚天下英才、举全国之力,修建了这座“争气桥”,同时也诞生了第一支建桥“国家队”——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即今天的中铁大桥局。

在武汉汉阳四新大道上,中铁大桥局在自家一层打造了一座“武汉桥梁博物馆”,为国内首家综合性桥梁博物馆。

博物馆以“天堑变通途——古今中外话桥梁”为主题,馆内通过大量藏品、模型、图片呈现了我国桥梁建设的发展轨迹和成就,从“天下第一桥”赵州桥,到“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再到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可以说是“一日看尽天下名桥”。馆内还有3D影院和VR体验项目,坐上机器,就像身临其境跨越零丁洋,驾车奔驰于港珠澳大桥,痛快淋漓。此外,博物馆每周还举办研学活动,利用各种模具、模型,生动展示桥梁的建造技术,让小朋友亲身体验一把“桥梁工程师”的乐趣。

横渡长江,可谓武汉人“ 玩水”的壮举。位于汉口江滩公园内的“ 横渡长江博物馆”, 便用359件展品、11 幅画卷和5 组雕塑,展示了武汉人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渡江精神”。

作为大桥局的代表作,和武汉长江大桥有关的歷史物件,必是博物馆的“重磅藏品”,包括大桥建设时期的有关手稿、潜水服,以及修建大桥时使用的铆钉风枪等。展馆模拟还原了长江大桥钢梁施工现场,其中,喂钉、穿孔、铆合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会危及桥梁安全。在那样一个技术匮乏的年代,建设者们愣是凭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成功完成拼装。而正是这一颗颗不起眼的铆钉,支撑大桥走过一个甲子,尽管历经7次较大洪水和77次轮船撞击,依然稳稳挺立在浩浩长江之上。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结束了武汉三镇的“轮渡生活”,巩固了武汉九省通衢、内陆核心的枢纽地位;实现了阻隔了几十年的京汉、粤汉铁路的对接,为我国桥梁建设者种下了自主创新的自信种子。

“将来长江上修上二十个、三十个桥,到处能走。”毛泽东说。

如今,一个甲子过去,毛泽东所愿变现实,中铁大桥局早已在长江上建起数百座大桥,从长江大桥到长江二桥、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一座座桥梁将被长江分割的武汉三镇,连接成真正的“大武汉”。他们更出征南北,走出国门,创下无数个“世界之最”,传递着武汉建桥人遇水搭桥、因势利导的奋斗和创新精神,彰显了“基建狂魔”的民族雄心。

网红建筑里的时代对话

20世纪初,武汉一跃成为“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我国第二大近代工商业中心,被时人誉为“东方芝加哥”,这背后离不开一位晚清重臣——张之洞。

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此后19年里,在武汉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建立汉阳钢铁厂、湖北枪炮厂、丝麻四局等一大批民族工业,同时引进西学、兴革教育、开拓市政建设、发展民族经济、编练新军……奠定了武汉城市的雏形。

100多年过去,在早已沉寂的汉阳钢铁厂旧址,武汉用3500余吨钢铁打造了一整座博物馆,向这位“武汉之父”致敬。这就是武汉新晋网红打卡地——“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

就在这时代分野处,这幢不足50米高的百年“小楼”承载着历史的辛酸与厚重,也见证着城市的蜕变与发展。从不停止的钟声和奔流不息的江水,诉说着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勇立潮头的进取心。

无论是建筑主体还是内部设计,“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都充满着硬核工业风。它外形如一艘即将远航的巨轮,底部悬空,两头翘起,主色调为黑白灰;内部展厅以张之洞在武汉的主要建树与成就为主线,其镇馆之宝是汉阳铁厂的界碑和一段产于1901年的钢轨。前者铸就了我国百年“钢铁荣耀”,后者则拉开了我国波澜壮阔的铁路史。两块如今看来平平无奇的铁制品,却是我国近现代工业筚路蓝缕、风雨兼程的缩影。

与一般博物馆用展品直观呈现历史事件不同,“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则是将个人历程与时代背景巧妙融入到设计细节之中。比如“张之洞图书馆”的设计,拾级而上,由窄变宽,寓意张之洞“先汲取,再反哺”的改革思想,颇有些“独善其身,而后兼济天下”的情怀与担当;再如“虚拟研讨室”,在金属链环绕的卷轴空间内,六位历史学家通过六个视频隔空对谈,争论点依然围绕“张之洞和武汉,到底是谁成就了是谁”。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到底是“张之洞的时代”,还是“时代中的张之洞”,各有各评说。唯有四楼一间极简的展厅内,陡坡之上,一个台阶,一本厚重的铁书,予我们一个最为客观的答案,——那就是,一个改革者的野望与“叛逆”、远见与孤独,赋予一座城市“不破不立”的精神内核,铸就了一座城市的钢筋铁骨。

武汉人的“心理地标”

1924年1月21日,武汉江汉关大楼正式落成,与上海江海关、广州粤海关、天津津海关并称“近代中国四大海关”。2012年,武汉海关迁址办公,老江汉关大楼变身“江汉关博物馆”,展示武汉开埠以来的百年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武汉,一个个地标高耸入云,不断刷新城市高度,但江汉关在武汉人心中的地位,从未被超越。于外,她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武汉城市地标;于内,她是武汉人在兹念兹的“心理地标”。每年年底,武汉人像赴一场盟约聚集在此,聆听跨年钟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曾经的江汉关钟声响彻三镇;如今,这洪大的钟声再也无法覆盖武汉8569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唯在2020年那个寂静的春天,一位家住武昌的网友发了一条微博:“竟然能清晰听到江对面江汉关的钟声”,并录了音频。平铺直叙的十几个字,五味杂陈。

2020年4月8日零点,伴随着江汉关的钟声和长江灯光秀的启幕,武汉地标依次点亮,离汉离鄂通道重新开启。武汉,解封了。人们欢呼雀跃,相拥而泣,这一刻,武汉人等了足足76天。

江汉关的选址与其文化象征意义不谋而合。矗立于江汉路和沿江大道的交汇处,位居汉口租界,东临长江,南望汉水,背后是汉口开埠至今最为繁华的地段。就在这时代分野处,这幢不足50米高的百年“小楼”承载着历史的辛酸与厚重,也见证着城市的蜕变与发展。从不停止的钟声和奔流不息的江水,诉说着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勇立潮头的进取心。

2015年,武汉江汉路和中山大道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街区”,黎黄陂路至沿江大道一带被设立为“街头博物馆”,包括江汉关大楼在内的万国建筑皆成为露天陈列品,鳞次栉比,挺立起汉口的脊梁。现在政府为每座建筑都设置了二维码,掃一扫,就可听这些老建筑“亲口”与你讲述“武汉往事”。

武汉汉江关博物馆内江汉关海关业务复原场景

猜你喜欢

张之洞大桥长江
张之洞的“三不争”
长江掠影
相关论
张之洞治赌
逃跑的大桥
数鸭子
港珠澳大桥通行全攻略
张之洞被“教育”
张之洞被“教育”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