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幼儿学习:幼儿绘画教学的逻辑起点

2021-08-11黄露

幼儿美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成人绘画儿童

黄露

今天,我们教授幼儿绘画的手段和方法,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上提倡幼儿美术教育的先贤们的儿童哲学和艺术哲学的影响。在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实证研究和探索后,才形成了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解、教学方法和手段。尽管诸多儿童美术研究者对幼儿绘画表现、发展及教学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一些颇具启发的认识和理念至今仍未在幼儿绘画教学中得到普及。例如,1898年,德国汉堡教师美术教育培养协会的代表人卡尔·格茨(Carl G?tze)就断定“儿童绘画时通常采用图像或象征而非写实的方式”[1]。因此,试图让儿童复制现有物体的教学方法“既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也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冲动”,“应该让孩子在绘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不要太重视画技上的成就”。[2]1914年,威廉·施特恩(Willian Stern)在论述儿童自由绘画的心理时,也提出“早期绘画是游戏而不是艺术,因为中间并没有体现模仿倾向和审美尝试”[3]。

据此来看,绘画不仅是幼儿自然而然的表达方式,而且内含着一种嬉戏状态,与颇受成人喜爱的写实绘画及审美追求有所区别,甚至可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幼儿绘画教学不应该以成人理解的“画得像”的绘画技巧作为基础。但是,当写实技巧教学披上“审美能力培养”的外衣后,它也可以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以致我们仍然会经常看到以绘画技巧为目标指导幼儿的案例。

其实作为一名幼儿美术启蒙教师,若先深刻认识与幼儿绘画教学关系密切的“幼儿”自身,从幼儿身上取“经”,再以此为基础来从事幼儿绘画教学工作,更能满足时下人们对幼儿美术启蒙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那么,我们可以向幼儿学习什么呢?我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抛砖引玉进行探讨。

一、“儿童优先”基本理念

众所周知,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为了用绘画描述自己的想法,他们会开启智慧,竭尽所能地去创造形象和画面。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说“艺术创作对儿童而言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4]。在这个创造过程中,他们对绘画的“描述性”追求明显高于“描绘性”追求。当他们从涂鸦期(图1)发展到前图式期(图2),已经能熟练使用“简化的形状”结合“形象典型特征”来创造形象,并且在表情达意之时,画画就变成了“像说话一样”的表达方式。

因此,对成人来说,仅仅依靠眼睛去看幼儿的绘画作品是不够的。只有用“一看、二问、三听”的方法,我们才能知道幼儿想的是什么,画的是什么,他们才会打开自己的心扉,让我们有机会进入他们的世界。而只有进入他们的世界,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所以,幼儿的绘画实际上给成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他们的窗口。我们可以借此与他们进行真实的意义层面上的交流,再顺应着他们“表达第一”的绘画追求,来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引导。“儿童优先”的理念,要求我们先“基于儿童”,再“为了儿童”,唯有如此,才可能因材施教。

“基于儿童”,不仅要求我们要将幼儿作为一个群体,尊重发展心理学研究幼儿绘画表现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征;同时也要求我们要从具体的幼儿出发,珍视每一个幼儿的独特性,对幼儿的性格、爱好、生活状态、真实想法、已具备的能力、绘画目的等进行更全面的理解。

如果我们耐心倾听幼儿对自己绘画作品的解释,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尼采的名言:“这个世界在自身之外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它自身却具有无数的意义。”[5]我们会发现,幼儿绘画中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形象、每一笔色彩都有意义。每一个幼儿画的都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意义的形象和画面,而这些意义主要源于他们的情感情绪、身体经验、生活经验、视觉印象及艺术体验。这样的意义表达,应该被我们成人看到。当成人支持幼儿的这种意义表达之时,就是教育发生之时。因此,教师组织绘画教学活动就不能回避“儿童优先”这项原则。只有将幼儿“值得期待的艺术成长”与“有意义的个人生活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出“儿童优先”的教育理念。因为,优质的幼儿绘画教学必须能经受住“能否促进幼儿表达意义”的考验。

二、幼儿创造形象的方式方法

正是在与自我有关的意义表达的过程中,绘画以视觉符号的形式成为了幼儿表达自己、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如果我们将幼儿用绘画表达意义的过程理解为他们不断探索,运用智慧对形象进行视知觉创造的过程,那我们同样可以将他们对视觉符号的提炼过程理解为一种对画面形象的符号信息和语义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根据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索緒尔的观点,符号是由“所指”和“能指”[6]按一定规则组成的代码。幼儿的形象符号创造过程正是如此,它需要概括出形象的基础形状和构造框架,同时抽取出形象的含义确指,两者共同作用,形象符号的价值才得以发生。

所以,幼儿主要沿着“概括形象—加以拼装—形成整体”的基本路径对形象进行符号化创造。对幼儿来说,它是一个平平淡淡却自然而然的智慧操作。因为这种方法能帮助他们画出那些相对比较复杂的对象,如人、树、动物、花草、建筑、汽车等。比如我们看潘则淳小朋友的作品,她画的恐龙、鳄鱼、恶霸龙都是以画蝌蚪人的方法为基础,然后再加上动物的典型特征,用几个简化形状来组合成一个整体(图3)。

这种拼装形象的方法,也可以视为幼儿对“分化—整体”思维方式的运用。正因为是“分化—整体”思维,幼儿才会忽略比例,从印象深刻的部分出发,并对这些部分进行有意夸张,深入刻画、装饰,施加主观情感色彩……比如王蔡弘毅小朋友创作的作品,就可以作为例证。为了表现森林里的长脖子动物赛跑的情景,他理所当然地拉长了动物的脖子部分,缩小了身体部分。他用圆形、方形和三角形拼装表现动物形象,虽然没有表现出动物形象的细节,但依然表现出了画面中每个动物的不同心情,而且整幅画面充满着生动活泼的童趣(图4)。

这种拼装形象的方法,作为儿童表现形象的最主要方式,一直持续到七八岁左右,再发展为整体轮廓表现的方式。

在幼儿的绘画活动中,敢于塑造视觉形象是放在第一位的。能否正确理解幼儿创造形象的方式方法,可以视为幼儿绘画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如果我们以绘画技巧为第一出发点,忽视了幼儿自主发展而来的拼装形象方法,用成人的写实意愿代替幼儿的创造意愿,既会限制幼儿表达与创造本能的发展,也会破坏他们艺术表达能力的自然发展规律。因此,任何试图把幼儿绘画归结到绘画技术框架中的观点都是浅薄的,其逻辑错误会让所有为之寻找的证据显得毫无说服力。为了绘画技巧而抑制自主表达,是得不偿失的。

三、幼儿的自发性绘画[7]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曾说:“小说是用密码写就的现实。”[8]幼儿绘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我们能理解幼儿“概括形象—加以拼装—形成整体”的形象创造方法,就意味着我们能理解他们的形象编码方式。而倾听幼儿对绘画作品的解释,能帮助我们理解他们的形象编码过程和画面信息编码过程。通过解读幼儿自发性绘画,我们能了解幼儿的编码系统和意义世界。自发性绘画是最方便的,也是最纯粹的,它最有效地解释了幼儿绘画时的内部心理、动机、外部刺激和形象编码方式。研究幼儿的自发性绘画作品,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图5)。换言之,幼儿的自发性绘画作品,是我们了解幼儿并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媒介。有研究者指出,教师通过深入儿童内心理解儿童,是为了比儿童自己更懂得他或她究竟想要什么、究竟想干什么、究竟能做什么,从而能够通过具体的、适宜的教育行动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成就自己。[9]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儿童提出真正的“合理期望”[10]。

“合理期望”要求我们提醒自己,要对成人的视角和主观臆断保持警觉。早在20世纪初,蔡元培就针对儿童的主体地位提出:应将“儿童受教于成人”转变为“成人受教于儿童”。他说:“何谓成人受教于儿童?谓成人不敢自存成见,立于儿童之地位而体验之,以定教育之方法。”[11]由此看来,成人要想引导幼儿绘画,不仅需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理解幼儿创造形象的方法,还需要躬身入局,向幼儿学习。教师在对幼儿绘画指手画脚之前,可以先试着问问自己:幼儿喜欢画的形象,我知道吗?4岁幼儿如何画机器人和小公主?我能像5岁孩子一样画恐龙、怪兽、消防车、小兔子、美人鱼吗?……虽然只有幼儿能创作出幼儿绘画作品,但成人可以临摹幼儿的自发性绘画。只有在了解并熟悉幼儿绘画方式和兴趣的基础上,才能确定适合于幼儿绘画发展的教学原则。

由此看来,幼儿绘画教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教师先向幼儿学习。这种逻辑并不意味着降低教师的价值和作用。恰恰相反,基于这种逻辑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抛弃那些成人“画得像”的技巧要求,以及那些只见形式不见本质的俗不可耐的伪审美法则,将教育出发点从关注绘画技巧的进步转移到关注幼儿的健康发展。

幼儿绘画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教会幼儿画一些成人能辨认的“看上去很美”的形象,而是通过绘画增强幼儿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敢于大胆创造的能力、故事想象能力、宣泄情感的能力……认识到这一点,就可能会扭转我们在教学中“将某种成人作品形式作为预设结果”的错误倾向,将幼儿的双手从成人的不合理禁锢中解放出来,最大程度地保护幼儿自然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可能。现如今,全面发展已然成为重要的教育原则,我们希望幼儿绘画能力的自然发展也能成为幼儿应该享有的一种权利。

注释:

[1]〔美〕乔纳森·费恩伯格.回望童年:儿童美术新视角[M].尹飞舟,郭昊,徐阳,等译.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328.

[2] 同上,328、329.

[3] 同上,339.

[4]〔美〕芭巴拉·荷伯豪斯,李·汉森.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M].邓琪颖,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9.

[5]〔德〕尼采.权力意志[M].杨向荣,曾莹,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31.

[6]〔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2. 原文如下:我們建议保留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后两个术语的好处是既能表明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又能表明它们和它们所从属的整体间的对立。

[7] 或者称为儿童自由绘画、儿童随手画,可以理解为儿童未经过教师课堂教学介入而创作的作品。

[8]转引自周思明:小说是用密码写就的现实,北京:文艺报[N],2005年8月11日第6版.

[9]赵南.超越观察评价,理解儿童:基本理念、路径与目的[J].学前教育研究,2017(9):3—13.

[10]赵南.超越观察评价,理解儿童:基本理念、路径与目的[J].学前教育研究,2017(9):3—13. 赵南在论文中提出:只有基于理解的期望,才会因为真正懂得,而总是充满希望与包容,这对于正处在发展中、有无限潜能静待绽放的儿童来说也才是合理的期望。

[1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2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177.

猜你喜欢

成人绘画儿童
养大成人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神奇的太阳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