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高效教学策略研究

2021-08-11刘义

考试周刊 2021年47期
关键词:高效教学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刘义

摘 要:文章立足于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高效教学策略,从采用合理方法,构建有效问题情境;渗透环保理念,培养人地协调观念;融合多个要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结合区域地理,培养区域认识能力;利用乡土情境,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优化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合理反思六个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高效教学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相比过去,现代教学的教学目标也从知识的授予变得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在现代的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也成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组成部分,这既是由地理学科特点决定的,也受到现实中因素的影响。而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即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法、实践活动等多种方法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以此更有效地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更高的要求。

一、 采用合理方法,构建有效问题情境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如今,“学生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而在这一理念下,学生兴趣的激发有着一定的必要性。核心素养是学生需要培养的必备能力,而作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学生兴趣的充分激发也是相当重要的。与过去相比,现代的教学活动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问题情境的构建相当重要,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成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这也就需要教师从信息技术、游戏导入、生活化素材引入中选择合适的方法,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之后的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例如在“地球在宇宙中”这一节,由于其距离学生较远,在探究情境的创建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入。如教师可以剪辑《宇宙时空之旅》的素材,以动态的、色彩缤纷的宇宙图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在后续的探究活动中表现得更加积极。而在“农业区位因素”这一节,在对农业区位的探究中,教师则可以以生活化情境进行导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可以选择利用与本区域农业生产相关的数据、图片,也可以以本地农业为情境,录制实景微课进行导学,以提高学生代入感,在后续活动中探究欲望更强。这样,通过合理的导入方法,教师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积极性更高。

二、 渗透环保理念,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認识、理解和判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对各种人地关系做一定的理解,还需要学生理解构建和谐人地关系的方法。环境保护是当今的热门话题,环保理念是契合人地协调观的理念。而相比广泛的人地协调,由于是现代的热门话题,环保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以环保为突破点对全面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渗透环保观念的教学,以有效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例如在“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一节,教师就可以拓展与“大气污染”相关的探究活动。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以中国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地区如华北地区为例,让学生从大气运动的角度思考华北地区污染严重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华北地区污染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工业结构(钢铁工业发达),另一方面在于污染扩散慢(北部多山,阻挡冷空气,多静稳天气),最终还是落实到人地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当然,在这一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探究解决方案。这样,以环保理念为突破点,教师有效渗透了人地关系的教学,这对于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这一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 融合多个要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综合思维的构建需要学生构建完整的、相互联系的地理知识架构。但高中地理是按照地理要素划分章节的。这也就导致很多时候学生的知识体系是散乱的,未能充分联系的,尤其是在高一年级刚开始学习地理理论知识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融合多个地理要素展开教学是综合思维有效的培养方法。一方面,需要教师利用思维导图,以向学生展现形象化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定期开展微专题教学,以帮助学生构建相互连接的知识体系,有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例如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就可以依照一定的结构与学生一起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地理学科的总体架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将地理分为“综合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三个部分。其中,三者又可以分别划分为综合地理学与部分地理学。而在这一步骤,教师可以简单地为学生讲解几个分支下属的要素。在后续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可以将所学知识归类于这一思维导图中。而在学习了多个要素后,教师还可以就不同要素的关系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如“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学完毕后,教师就可以构建“地形对交通影响”的微专题探究。这样,通过思维导图和微专题,教师将多个地理要素结合在一起,有效培养了学生综合思维。

四、 结合区域地理,培养区域认识能力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属性,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在高中地理学习的前期,地理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为理论教学,涉及的区域地理知识较少,这也就导致学生区域地理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案例教学法是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其能有效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对于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理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入各个区域的案例,以有效培养学生区域认识能力。

猜你喜欢

高效教学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科学施教,让初中音乐教学显实效
关于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方法的研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