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人物彰显大格局:《我和我的家乡》题旨解码

2021-08-11孙兴昌

美与时代·下 2021年6期
关键词:全面小康小人物

摘  要:作为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影片以小人物作为切入口,以小见大,创新艺术表达,将家国情怀、美好生活、全面小康、乡村振兴、人民立场融为一体,真情实感地描绘小康生活美好画卷,热情讴歌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育人导向,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我和我的家乡;小人物;全面小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变革与重塑: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进程及经验研究”(TJDJQN20-002)阶段性成果。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新中国成立71周年的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家乡》以高额的票房和口碑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首映当天,票房突破2亿元;上映10天,票房突破20亿大关,成为2020年度最快破20亿的影片。影片通过《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神笔马亮》5个故事,真情描绘小康生活美好画卷,热情讴歌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育人导向。影片以小人物作为切入口,在以小见大中创新艺术表达,将家国情怀、美好生活、全面小康、乡村振兴、人民立场融为一体,展现了乡村振兴、小康梦圆的奋斗历程和人民群众对党的衷心拥护,以强烈的思想性和鲜明的艺术性赢得了观众的共鸣与共情。

一、家国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热爱家乡、忠于祖国的家国情怀始终扎根于国人的内心深处,浇灌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成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底色。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会好。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便重视家国大义,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意延伸;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无不体现了中国人民浓厚的家国情怀,并成为镌刻在中华儿女灵魂中永不磨灭的印记。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从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到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气势恢宏的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无数中国人在国家发展中标注“个人坐标”。亿万人民振奋精神、接续奋斗,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为家国情怀写下最生动的注脚[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必须厚植家国情怀,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在伟大实践中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发展,自觉承担责任,才能为民族复兴凝聚强大力量。一批批优秀的主旋律文艺作品从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找寻创作灵感,唱响社会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的重要载体。

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影片《我和我的家乡》通过讲述发生在中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以小人物彰显大格局,在泪与笑中诠释了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家国情怀。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就没有家庭幸福安康。在《北京好人》单元中,张北京放弃买车计划,帮助亲戚治病,其实亲戚已经有了基本医疗保障,我们不仅从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从侧面展示了正是由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才有了每个小家的健康和幸福。《最后一课》单元和《回乡之路》单元均采用今昔对比的艺术手法,一边是荒凉和破败,一边是美丽和富足,不仅表达了对无私育人乡村教师和守护绿水青山英雄们的敬意,而且传递了正是这些平凡的小人物的努力和坚守,才使得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上掉下个UFO》单元和《神笔马亮》单元均表达了改造家乡的主题,在欢乐中唤醒了观众关于家乡的记忆与情怀:前者展现了惊现神秘UFO的阿福村利用轰动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改造家乡的良好祈愿;后者展现了希望为家乡做点事情的马亮放弃求学机会,在“小我”與“大我”之间找到平衡的故事。影片在宏大叙事中细节生动突出,于细腻处见真情,彰显了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为追梦、圆梦提供了力量源泉。只有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个体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将个人梦、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才能汇聚磅礴力量,实现个人价值。

二、美好生活:激发奋进力量

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理想,只有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山河破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救人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过浴血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实现了从任人欺侮到自立自强的命运转折。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实现美好生活离不开艰苦奋斗。今天的中国人民享有的幸福生活,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含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有梦想的人生才是美好人生,为梦想而奋斗才是美好生活,在实现美好生活的征途中,只有永不懈怠、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以追求美好生活激发奋进力量,发扬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实现个人梦、家庭梦和民族梦。《我和我的家乡》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在艺术表达中关注普通民众的价值选择,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不仅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也符合新时期艺术创作和发展规律。

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影片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穿插到5个故事之中,把普通民众对家乡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为一体,在欢声笑语中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在《北京好人》中,张北京既想买车,满足自己出行需求;又想帮助表舅治病实现他人的美好生活。《天上掉下个UFO》中,农民发明家黄大宝发明UFO,力图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繁荣乡村经济的方式实现全村人的美好生活。《最后一课》中,无论是过去画出“心中未来学校”学生的憧憬,还是现在乡村学校面貌今非昔比的场景,无不展现了乡村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变成现实。《回乡之路》中,乔树林通过在沙漠种植果树的方式让漫漫沙漠逐渐覆盖上绿色,并用自主研发的新品种沙漠苹果带领群众走上美好生活之路。《神笔马亮》中,马亮放弃了去国外名校深造的机会,担任村中的第一书记,献身扶贫工作,带领村民共圆美好生活梦。美好生活寄托着每个国人的梦想,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主题贯穿这5个故事的始终,让我们看到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小人物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展现了一个个不懈奋斗的小人物实现美好生活的努力。正是由于每个个体的奋斗,推动我国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创造新奇迹、续写新辉煌。

三、全面小康:造福百姓万千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大雅·民劳》中,“小康”就成为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表达了先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宋朝洪迈编撰的《夷坚志》中有“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之语。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老病相仍以诗自解》中也提道:“昨因风发甘长往,今遇阳和又小康。”[3]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康”对于广大民众来说犹如空中楼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司空见惯。近代以来,随着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小康”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主动承担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我们党把“小康”这个古老的愿望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创新中。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小康之家”这个概念。从此之后,小康的内涵越来越清晰,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从实现温饱到达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小康社会一步步变成现实。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新时代的主旋律影片必须加强艺术创新,改变观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以有血有肉的鲜活艺术形象跟蹤时代发展、反映社会变迁,从而引发广大观众的共鸣,让观众从影片中找到自我,激发人们对生活、对国家、对时代的敬意。

《我和我的家乡》作为国庆献礼影片,通篇展现了小康社会的壮美画卷和人民生活的幸福美好。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是解决人民后顾之忧的基本制度,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影片中帮助亲戚付手术费的张北京,最后发现亲戚有医保可以报销,故事终于实现了圆满结局。乡村旅游扎根乡土中国,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片中脑洞大开的黄大宝利用神秘UFO发展旅游经济,虽然荒诞不经,但生动诠释了广大村民迈向小康的热切愿望。全面小康,教育优先。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起着强基固本的作用,广大乡村教师发扬螺丝钉精神,坚守岗位,用知识托举希望,有效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特殊贡献;影片中为了实现患老年痴呆症的范老师要为学生上最后一课的愿望,众人齐心协力还原当年支教情景,在今昔对比中见证了乡村教育翻天覆地之变迁。绿色是小康社会的鲜明底色,必须走一条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影片中的乔树林通过治沙使荒漠变绿洲,并通过沙地苹果迈向致富路,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契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取决于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影片中的马亮舍弃小我,瞒着妻子留在乡村参与扶贫工作,展现了一名扶贫干部的情怀,彰显了第一书记这个特殊群体在脱贫攻坚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影片虽从“小人物”切入,但注重将他们的爱乡之情与富乡之志结合起来,展现了他们身上善良、仁爱、忘我、舍小家而为大家的优良品质,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梦圆梦的过程。

四、乡村振兴:铺展美丽画卷

“三农”问题关系国家兴亡、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4]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依靠农民,致力于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不断为农民造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制定并坚决执行土地改革总路线,摧毁了几千年来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基础,同时开启了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不仅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局,而且文化和教育的普及使中国的几亿农民切实感受到人的价值和尊严。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仅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有利于制度红利的进一步释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涵盖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也为解决全球乡村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文艺作品要奏响乡村振兴主旋律,生动展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站在农民群众立场上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塑造人物,描绘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艺精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和我的家乡》通过5个以笑带泪的故事,描绘了一道靓丽的乡村振兴风景线。从补齐乡村医疗发展短板,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兴村;从治沙植绿、打造生态经济之路,到“文化+产业”的扶贫路子,这些故事不仅抒发了乡土情结,而且生动展示了美丽乡村建设新画卷。例如,在《天上掉下个UFO》单元中,以云贵地区作为叙事场景,在符合传统的“偏远”和“交通不便”印象的同时,展示了云贵山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孩子们手中的智能手机、到处可见的大桥和公路、UFO和它所带来的旅游产业等,折射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兴村故事。家乡的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铺就了乡亲们的致富路。又如,《回乡之路》单元将镜头瞄准一个治沙植绿英雄被误解的人生,向观众展示了陕北沙漠治沙人的英雄壮举。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5]。从一棵树到一片林,再到一种文化和产业,乔树林的故事让观众看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呈现出一幅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农村稳方能天下安,农业兴方能基础牢,农民富方能国家盛。影片以小见大,通过5个带着泥土芬芳的鲜活故事,有血有肉、真实生动地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书写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画卷。

五、人民立场:根本价值旨归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6],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7]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一部党的光辉历史就是一部坚守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不论是干革命、抓建设还是搞改革,都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展现了共产党人鲜明的价值追求。正是由于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我们党才能够战胜世所罕见的困难,根本扭转自己的命运,全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品格——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8]人民是文藝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坚守人民立场,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才能把握时代脉搏,走进人民内心。

《我和我的家乡》从小人物出发,折射出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一部观照人民现实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艺术精品。影片中的五个单元聚焦时代主题,把人民作为影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展现了新时代的崭新风貌。《北京好人》聚焦人民健康主题,反映了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健康取得的显著成就;《天上掉下个UFO》围绕科技创新主题,展示了我国积极改善云贵等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以科技进步服务家乡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伟大实践;《最后一课》聚焦乡村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展现了我国推进乡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壮丽实践;《回乡之路》围绕生态文明主题,反映了我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最终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神笔马亮》聚焦摆脱贫困主题,生动展现了我国向贫困宣战、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的豪迈征程。5个故事均从小人物出发,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我国把人民利益作为根本价值旨归,抓住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六、结语

《我和我的家乡》巧妙定位“家乡”这一最能引发大众共情的主题,把握了以小见大的艺术转换与创作规律,使观众全方位感受到家乡精彩“蝶变”,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经得起人民评价和市场检验的精品力作。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表示:“影片选择极具时代性的主题,勇气和诚意十足,既有喜感,又有深刻的现实观照,表面上写的是你、我心中的‘家乡,实际上写置身今日中国农村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中国人,他们修路、支教、治沙、扶贫……为祖国的建设,为夺取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9]影片以小人物彰显大格局,小日子折射大梦想,在家长里短中反映宏大叙事,成为又一部现象级电影佳作。可见,爱国主义是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永恒主题,电影创作只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培养升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引发观众共鸣;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电影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从群众的火热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积累创作素材,真切表达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满足人民需求,成就传世作品;创新是影片成功的关键,只有注重艺术创新、传播创新等,在欢笑中留下思考,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性,使观众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伟大时代、伟大事业纯洁的审美情感,才能铸就精品力作。近年来,主旋律影片频繁出现在各地银幕中,用电影艺术唱响了新时代伟大的中国人民追梦圆梦的主旋律,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光大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正能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激发了广大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参考文献:

[1]石羚.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N].人民日报,2019-04-15(04).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

[3]白居易.老病相仍,以诗自解[M].顾学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796.

[4]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

[5]闻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N].人民日报,2019-07-09(0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5.

[8]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9.

[9]丁亚平.《我和我的家乡》:里程碑之作[N].中国艺术报,2020-10-21(8).

作者简介:孙兴昌,博士,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编辑:雷雪

猜你喜欢

全面小康小人物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四川省“贫困片区”全面小康发展状况与日标测算
为小人物喝彩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拥抱自由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
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意义与未来方向
小人物
大人物和小人物
大人物与小人物
台湾风云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