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中民歌歌词中“圪”字的内涵探析

2021-08-11王雨馨

美与时代·下 2021年6期
关键词:左权内涵

摘  要:晋中民歌作为山西民歌的代表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方言演唱时又能体现出当地的方言特点,而晋中民歌中又以左权“开花调”最具代表性。通过多首左权“开花调”的对比,发现“圪”字在其中使用频繁。从方言的角度切入,以方言和民歌歌词中常出现的“圪”字为研究对象,探知“圪”字在民歌歌词中的具体内涵,并通过“圪”字在民歌中的使用,更好地把握民歌的地域特征和风格特点,从而为民歌的传承与传唱奠定基础。

关键词:晋中民歌;圪;内涵;左权“开花调”

山西以其民歌多样的歌曲类型和独特的地域特色,被誉为“民歌的海洋”。以相近的风格性和地域性为标准,山西民歌又可被划分为晋北、晋中、晋东南等不同区域。而晋中地区的民歌受其他省份民歌影响较少,因而更具山西民歌的风格特点,其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左权“开花调”。

左权“开花调”是流行于山西省晋中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其歌词的上句常以“XX开花”为标志,下句点题,因而当地人民称其为“开花调”[1]。在左权人的眼中,“花”是开在左权人心间的“心花”,正因如此,左权“开花调”才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民歌艺术形式。此外,左权“开花调”的方言歌词将其风格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日常方言中使用的“圪”字亦在开花调中散发出浓厚的民俗气息。从左权“开花调”出发,以歌词中的“圪”字为主要研究对象,便可探知“圪”字在晋中民歌中的具体内涵。

一、“圪”字在地方方言中的表意分析

左权方言有几个比较特殊的表音成分:“圪”“不” “骨”“忽”。它们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可以出现在词头或词中[2]。作为方言词语,“圪”字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晋中民歌在演唱时也保留了其原汁原味的“土言土语”。因此,分析“圪”字的表意可从其在方言中的表意切入,进而结合具体的左权民歌歌词,探究其具体内涵。从“圪”字在方言中的表意来看,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用法:

(一)“圪”字做前缀表示“小”“略微”

“圪”字的用法之一是用在词的词头前缀,表示“小”或程度幅度“略微”,如方言中常用到的圪针、圪堆、圪扭,分别表示植物枝干上的小刺、小土堆、不够直。这种表示“小”或程度幅度“略微”的意义,在日常的方言交流中十分常见,在左权“开花调”的歌词中也有许多体现,如《想哥哥》中的一句“什么鸟落在圪针上,得病得在你身上”。

(二)“圪”字的无意义用法

“圪”字放在词头除了表示“小”和程度幅度的“略微”,也可以作无实意用法,放在民歌当中,其作用与衬词的作用大致相同。“圪”字的无意义用法在方言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双圪丁、亲圪蛋等,在词中并无实际性的意义,甚至中缀“圪”可以省略,省略以后既不影响词的结构,也不影响词的意义[3]。如左权“开花调”经典作品《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中的“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双圪丁跪在石头上,小亲圪呆”。

由此可知,“圪”字在地方方言中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小”或程度幅度的“略微”;二是无意义用法。而“圪”字在方言中所表现出的独特内涵被原封不动地保留在民歌里,真实再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晋中地区的风土人情。

二、“圪”字的衬词特点分析

“圪”字在晋中人民的日常交谈中使用非常频繁,且在晋中地区的民歌中也有体现。具体来看,其特点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活性特点及衬托性作用

1.“圪”字的生活性特点

“圪”字作为人们日常常用的方言语汇,本身就带有浓浓的乡土人情。人们用这种十分亲切的语言,结合当地独特的民歌风格类型,唱出了当地人民真实的思想感情。因此,“圪”字具有生活性特点,这种生活性特点不仅体现在方言中的高频率使用,还体现在民歌的歌词当中。如《亲圪蛋下河洗衣裳》首句的“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双圪丁跪在石头上”,“亲圪蛋”是左权人民对爱人的昵称,表现出扑面而来的乡土风格,其后的“双圪丁”代指“双膝”,以亲切的方言描绘出爱人在河边洗衣裳的生活形象。可见,“圪”字体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性特点,及其独特的方言文化,并将该地区的方言与其他地区作出明显的区分。

2.“圪”字的衬托性作用

“圪”字作为方言中常用的土语,在左权民歌中主要起着烘托主题的功能。例如在《桃花红杏花白》中一句:“榆树开花圪针多,你的心眼比俺多。”方言中“圪针”表示植物上的小刺,而歌词则表示“你”心眼多得就像榆树上长着的许多“圪针”。这里的“圪”字不仅体现出生活性特点,更在民歌中烘托主题。

(二)音乐性特点及垫衬音节作用

1.“圪”字的音乐性特点

通过分析左权“开花调”相关谱例可发现,“圪”字不仅具有生活性特点,在民歌中还体现出音乐性。根据谱例,大部分左权“开花调”作品以徵调式为主,且“圪”字在民歌中处于骨干音的位置。

首先,以民歌作品的调式来看,绝大多数左权“开花调”作品以徵调式为主。如《苦相思》《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等,但风格却有所不同:《苦相思》风格婉转动人,表现妹妹对情郎的思念和盼望;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则较为活泼生动,表现两人相互爱慕的羞涩与含蓄,体现出风格迥异的两种特色。

其次,结合民族调式的角度来分析,Fa、Si属偏音,Do、Re、Mi、Sol、La为骨干音。从部分左权“开花调”的谱例来看,“圪”字多处于骨干音的位置。如:《不想走了返回来》中“你在圪梁俺在沟”一句,“圪”字位于Sol音上(如谱例1);《苦相思》中“圪蛋亲是俺心肝瓣”一句,“圪”字位于Re音上(如谱例2)。由此可见,“圪”字在左权“开花调”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當“圪”字处于骨干音上且为无意义用法时,可以在旋律中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如《亲圪蛋下河洗衣裳》首句“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双圪丁跪在石头上”(如谱例3)。其中两次出现的“圪”均为无意义用法,且在词中可以省略,但恰恰是这两个“圪”字使乐句更为生动活泼。且这两个“圪”字与其相邻两个音为同一音,因此使整体旋律更加活泼生动,增加了乐曲的跳跃性,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再如《有了心思摆摆手》中“麻雀飞在房檐上,心想这圪蛋亲见不上”(如谱例4)。该句中,“圪”字同样是无意义用法,但“圪”字放在词头不能被省略,“圪”字处于重拍位置,其装饰旋律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方言不仅体现出乡土性的特色,也使乐句更加生动活泼。

此外,“圪”字以“圪蛋亲”的代词称谓出现,或以“小”“略微”的意义出现时,在作品中多处于强拍位置。如:《桃花红杏花白》《有了心思摆摆手》(如谱例5、6)。从“圪”字在两部作品中所处的位置来看,不论是以代词称谓出现还是表现“小”“略微”的含义,“圪”字均處于强拍位置,不仅起到强调音节的作用,还体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综合所述,“圪”字在作品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其内涵已不仅是语言层面,更具有音乐化特征,表现出晋中民歌与其它地区民歌明显不同的内涵与特点。

2.“圪”字的垫衬音节作用

“圪”字在左权民歌中多处于骨干音位置,起补充音节、装饰旋律的重要作用。此外,“圪”字也具备衬词的垫衬音节作用,多位于词中、句首或句间位置。如《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中常出现的“小亲圪呆”,这里的“圪”字表现出对心上人的亲热与喜爱,又起到了垫衬音阶、扩充乐段的重要作用,使作品中的形象更加鲜活动人。

(三)地域性特点与突显风情作用

1.“圪”字的地域性特点

“一地人唱一地曲”,民歌的韵味就是从方言里体现出来的,听众一听就知道是何地的民歌,风格也就体现了出来[4]。“圪”字作为方言中的语汇,不仅是人民生活中的口头常用语,也在民歌中体现出地域风格,使得人们在听到“圪蛋亲”“亲圪蛋”等词语时,便会想到山西晋中一带民歌,因而“圪”字代表了该地区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如《苦相思》中“山药蛋开花结圪蛋,圪蛋亲是俺心肝瓣”,前一句中的“圪蛋”代指开花后结出的果实;后一句“圪蛋亲”是人称代词,表现对爱人的亲昵,表现爱人在自己心中十分重要,就像开花后必然结果一般确定。这种以自然景物抒发心中情感又不离开“土得掉渣”的方言,使歌曲的地域性特点更加显著,也成为了区分不同地区民歌的重要标志之一。

2.“圪”字凸显风情的作用

一地民歌明显有别于他地民歌的重要特征,不仅体现为方言和旋律的不同,归根结底是体现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圪”字的使用不仅是晋中地区方言的表现,凸显了浓郁的地域风情。正如《青藏高原》中富有特色的“呀啦索”,让人一听就想到西藏的风光。一句“圪蛋亲”唱起来,便让人想起浓郁的晋中风情,这也是“圪”字最具特色的表现所在。

三、“圪”字在左权“开花调”中的情感分析

左权“开花调”作为晋中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歌类型,不仅得益于其独特的歌词特色——“开花比兴”,更为精妙的就在于全曲并不是“我想你”“我爱你”等情感的直接宣泄,而是通过委婉的歌词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对情人的思念,不论是辗转反侧的思念,还是“门搭搭开花卜来来”见到“走进俺哥哥来”的两人相见之喜悦……这种爱意的表达是间接而隐晦的。其中“圪”字在表达情感时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亲昵的代词称谓

不论是左权人民的日常用语,还是左权“开花调”的歌词,经常能看到一个词——“亲圪蛋”(或“圪蛋亲”),也常转音为“亲圪呆”。这是左权方言中用法最讲究的一个代词,是对熟人或亲切之人的亲昵呼唤,多用于夫妻之间。过去夫妻互唤不称姓名而用此词代称[5],今仍有不少夫妻互唤用此词代称,这样的用法在左权“开花调”中也很常见。如《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中的“亲圪蛋下河洗衣裳”;《苦相思》中的“圪蛋亲是俺心肝瓣”等。“圪蛋亲”在左权人民眼中就像捧在手里的“宝贝疙瘩”,这种代词称谓不仅能表现出情人之间的浓浓爱意,更是一种珍视、疼爱心情的表现。

(二)隐晦的情感表达

“圪”字作为亲昵的代词称谓,表达出左权人民对于爱人想说却不能明说的情意。由于旧社会封建礼教扼杀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因此形成了当地暗自传情的风习。不仅通过“亲圪蛋”这样的称谓传情,还通过“圪梁”“双圪丁”等事物,传达出对爱人的情意。这些看似与“爱”和情意无关的事物,在被赋予了某些情感之后,便成为了传情达意的“生命体”。不论是身处“圪梁”想着情郎,还是“双圪丁”跪在石头上洗衣裳的“亲圪蛋”……在有情人眼里,这都是爱的表现,唱起歌来,便想到了自己的爱人,这样隐晦的情感表达,正是“圪”字最精妙的内涵所在!

(三)浓郁的乡情体现

“圪”字作为山西方言中极具地域特色的表音词语,不仅起着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出该地的乡土人情。人说“乡音无改鬓毛衰”,正是因为乡音就像是一地的明信片,人们听到乡音便免不了“近乡情更怯”。艺术是传情达意的文化形式,民歌便用融于乡民血肉的乡音唱出浓浓乡情。因此,简单的一个“圪”字蕴含了无限的乡土人情和一地的风土文化底蕴。

四、结语

作为方言,“圪”字在人民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频繁,而民歌这一艺术表演形式,源于人民的生活,必然带有方言的烙印。“圪”字在方言中可以表示有意义的“小”或程度幅度的“略微”,也具有无实际意义的用法。它不仅带有方言本身所具有的生活化特点,还在晋中民歌中表现出丰富的音乐化特征,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总体而言,“圪”字在民歌中体现出近似于衬词的作用,不仅可以烘托作品主题,还可以在民歌作品中起到垫衬音阶、扩充乐段的重要作用,并使其明显有别于其它地区的民歌,起到凸显风情的作用。

不论是作为代词称谓,还是方言所表述的事物,“圪”字都传达出一种隐晦的“情思”。“亲圪蛋”将歌曲内容如同一幅画展开,将男女主人公的活动在歌曲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充满了生动的色彩[6]。左权“开花调”中一个简单的“圪”字,表现的不只是它作为语言所具有的意义指向,更是饱含情意的情感表达,也是体现地域文化的代名词。

参考文献:

[1]何健.山西左权民歌的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赵海英.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D].太原,山西大学,2013.

[3]王临惠.山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J].中国语文,2001(1):80-82.

[4]冯晓玲.绽放在舞台上的山西民歌开花调[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1.

[5]左权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左权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6.

[6]赵男.山西左权“开花调”艺术特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王雨馨,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编辑:雷雪

猜你喜欢

左权内涵
左权:家书中的热血与柔情
挖掘习题内涵 探究问题本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左权民歌汇·2019年国际民歌赛比赛筹备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左权将军纪念馆
左权殉国前三天写给爱妻的最后一封信
名将左权的精神财富
名将左权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