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河里颂党恩

2021-08-11徐刚强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1年7期
关键词:范县河务局滩区

徐刚强

河南范县,地处黄河下游豫鲁两省交界处,奔腾不息的黄河沿境而过。在此地,巍峨秀丽的黄河大堤像两条坚实的臂膀,从南北两端把范县紧紧揽入怀中。行走于今天的黄河范县段大堤上,眼前的幸福河水缓缓流淌,宁静祥和,恰如温柔的慈母一般。

然而史册记载之中,黄河并不像今天这般温婉,她曾带给范县数不胜数的伤痛记忆:今天的范县张庄村有一座旧城,原是明代以前的范县县城,后来在洪水中被黄河吞没;范县杨集乡的李桥,是明代以前的濮州治所,早年间因河患毁弃;范县白衣阁乡之前的县城临黄集,亦遭黄河淹没……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人民治黄的历史大幕徐徐拉开,怀抱着范县的黄河大堤也愈发坚强有力,正是大堤最深情的拥抱,让因黄河泛滥而失去家园的伤痛画上了句号。

1946年,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冀鲁豫解放区就成立了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前身),开启了人民治理黄河的新纪元。从那时起,黄河扭转了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创造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的奇迹。黄河臂弯中的范县人民,也紧跟人民治黄的步伐,修堤筑坝、防汛抗旱、除害兴利,保黄河岁岁安澜,人人安居乐业。如今的范县,更是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分享着人民治黄70余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防汛胜利保障百姓安居

“黄河平,天下宁。”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安然流淌的黄河是最好的见证。

范县地处黄河下游“豆腐腰”的核心地段,历代屡遭水灾,决口频繁,民不聊生。据史料记载,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37年,仅范县境内发生的黄河河道决口就达44次,其中近代决口达15次之多。

范县县城从古至今共有4个县址,每次县城迁址都是由于黄河带来的重大变迁。特别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黄河铜瓦厢大决口,把濮阳地区变为泽国,黄河自此次大改道后,河水便经濮阳、范县以及台前县奔东北入海。

洪水泛滥,民不聊生。旧时代的黄河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生命财产有保障,安居乐业奔小康”这一沿黄人民的夙愿,在人民治黄的今天,真正成为现实。

70多年来,范县人民战胜了多次大洪水,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险恶局面。

1982年7月29日至8月2日,黄河中游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普降大到暴雨。8月2日,黄河花园口水文站出现15300立方米每秒洪峰,洪水所到之处一片汪洋。时任范县县委书记杨道卓、县长黄自忠坚守一线指挥抗洪救灾工作,全力抢护各类险情。当时共组织破除生产堤口门12个,长度520米;组织基干班463个,参与人数共计4630人,其中国家干部1067人。整个救灾过程中,受灾地区外迁人口21000人,内迁人口24500人,滩区无一人伤亡,有力确保了沿黄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夺取了抗洪救灾的伟大胜利。

1996年8月5日,花园口水文站出现最大流量7600立方米每秒洪峰,洪水水位高、传播速度慢、漫滩范围广、灾害大,全县共组织干部群众6万余人参加抗洪抢险。范县黄河河务局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第一时间全力投入到抗洪抢险任务中去,胜利抢护李桥险工、李桥虹吸陷坑、桑庄堤段裂缝等各类重大险情,转移安置群众5.6万人,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

2003年8月,黄河中游地区出现多年罕见的华西秋雨,黄河下游经历了历时82天的洪水,黄河范县段最大流量达到4010立方米每秒。范县吴老家控导工程及李桥、杨楼、彭楼等多处险工出险。在道路泥泞、抢险料物无法运送到位的情况下,范县黄河河务局的抢险队员陆地、水上两种抢险路径并用,积极抢护险情。范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临一线指挥,全县各单位均驻守防汛前线,组织劳力6000余人,全力抢护险情,避免了滩区漫滩。

大险保安全,小险除隐患。近年来,随着防洪工程体系的逐步完善,类似上述的严重险情越来越少。但是,一些小的险情发生在所难免,范县黄河河务局在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下,每次抗洪抢险均取得了全面胜利,险情得到及时有效抢护,确保了范县黄河年年安澜。

踏着人民治黄的铿锵步伐,2002年,黄河迎来了首次调水调沙,面对水量突增现象,范县黄河河务局精心部署,全力以赴开展防汛工作,及时抢护各类险情,圆满完成了调水调沙期间的各项防汛任务。2020年,范县黄河河务局有效应对黄河6次编号洪水,及时抢护险情56处次,“96·8”洪水以来最大流量5120立方米每秒洪水在范县河段安全过境,确保了工程安全和沿黄群众生命安全。“小洪水高水位”“小洪水大险情”的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滩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

坚实大堤守护美好家园

堤防建设是治理黄河的主要工程。人民治黄以来,范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范县41.6千米的黄河大堤先后进行了4次大规模加高培厚,把过去低矮残破的大堤加高了8米多,加宽了50到100米,使堤防成为防御洪水的重要屏障。

1946年至1951年,范县进行第一次大复堤,投资185.39万元,完成土方工程525.14万立方米。

1954年至1964年,范县进行第二次大复堤,投资586.34万元,完成土方工程749.62万立方米。

1974年至1983年,范县进行第三次大复堤,投资1144.68万元,完成土方工程917.76万立方米。

1998年“三江”大水后,范县进行了第四次大复堤。1999年至2001年间,范县先后完成工程项目50个,完成土方工程777.2万立方米,放淤固堤5.6千米,淤筑土方336万立方米,先后修筑柳园、陆集、小王庄等堤段堤防截渗墙3.7千米,使范县境内的黄河大堤全部达到2000年的设防标准。

“過去机械化程度低,复堤全靠劳力,黄河大堤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一点一点垒起来的。” 参加过第三次、第四次复堤的范县黄河河务局已退休副局长顾双进回忆说,“听老人说,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时的复堤运动更不容易,大多是用木质独轮车推土,还有人用扁担挑、有人用泥兜子抬。当时的生活条件差,繁重的体力劳动,把好多修堤的人都累倒了。”

后来,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堤防建设水平也大幅提升,第四次复堤就开始了机械化施工。运土用铲运机、自卸车,压实用链轨车,整修用推土机,检测用核子仪,靠人力复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堤防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工程也更加坚固了。

多年来,范县黄河河务局在修筑堤防的同时,还大力开展河道整治工作,把历史遗留下来的秸料坝全部改建为石坝,并新修多处坝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河道工程体系。目前,范县黄河河务局所辖河道范围内共有7处河道工程、153道坝,基本控制了河道溜势,起到了护滩保堤、控导主溜、稳定河势的作用。

2008年,人民治黄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全面启动。2008年至2015年间,范县黄河河务局共完成了两期大规模建设,建成标准化堤防31.436千米、加高改建险工30道坝、新修6道坝,总投资达6.96亿元。建设完成后,该段黄河大堤达到了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的标准,并逐渐形成了相对地下河,有效解决了潜在的安全隐患。(黄河是地上悬河,通过调水调沙水位拉深,形成了相对于滩岸的地下河。潜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是指大堤决口。)

通过持续不断的建设,黄河堤防范县段从曾经低矮残破的民堰变成了风景如画的巍峨长堤,千疮百孔的秸埽变成了坚固的水上长城,时刻护卫着当地沿黄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人民治黄进程中,黄河滩区的发展也令人瞩目。范县黄河滩区涉及沿黄辛庄、杨集、陈庄、陆集、张庄、高码头6个乡(镇),纯滩区村73个,人口5.03万;非滩区村69个,人口5.25万,涉及滩区总人口10.28万。范县滩区可耕地11.53万亩,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为主。以前,受汛期洪水漫滩影响,秋作物种不保收,产量低而不稳,群众主要依靠一季夏粮来维持全年生计,滩区经济发展缓慢。

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国家多次制定滩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广开投资渠道,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加快避水工程、滩区道路等滩区安全建设项目的建设步伐。20世纪70年代以来,按照国务院“废堤兴台”的政策,范县进行了大规模的村台建设,修建村台、联台71个,完成避水台面积约463万平方米,大大提升了滩区群众抵御洪水的能力,保证了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2004年11月开工建设的范县陆集村台工程,是我国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兴建的黄河下游滩区防洪安全建设项目,投资达1.4亿元。该项目于2006年8月完成了所有基建工程,建成后的村台台顶总面积达54.7万平方米,可解决滩区8700余名群众的避洪问题。经过10余年的建设,现在,这个村台上的乡村不再担心河水漫滩的困扰,美丽家园建设得红红火火。

引水抗旱浇灌幸福之花

没有黄河的安澜,哪有两岸人民的富裕;没有黄河水的滋润,哪有沿黄经济社会的发展。

过去,由于这里的黄河滩区经常闹水灾,土地盐碱化严重,庄稼种不保收,范县是有名的贫困地区。特别是黄河大堤处的背河洼地,“春天白茫茫,秋天水汪汪,走路沙沙响,年年不见粮”。这首民谣就是那里的真实写照。

“春季白茫茫,夏季明晃晃,秋季十亩不见一斗粮,冬季拉着棍子去逃荒。”从另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中,当时人民的穷苦生活可见一斑。

除害兴利,造福人民,是治黄人的天然使命。1986年,范县改建彭楼引黄闸;1988年,建设邢庙引黄闸;1994年,建设于庄引黄闸。这3处涵闸总设计引水能力达到75立方米每秒,范县灌溉面积增加到45万亩。昔日“光听蛤蟆叫,就是不打粮”的背河洼地通过引黄放淤改良土质,而今已成为黄河流域的“鱼米之乡”。

近年来,受黄河调水调沙影响,引水河段主河槽严重下切,致使彭楼灌区渠首闸引水困难,黄河入鲁水量急剧下降。为满足山东莘县、冠县、临清市三个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用水需求,加快上述区域革命老区扶贫攻坚步伐,豫鲁两省决定实施彭楼灌区改扩建(引黄入鲁)工程。目前,该工程已完成闸墩以下混凝土工程施工,渠首闸和穿堤闸闸门已安放到位,渠首闸和穿堤闸土方回填已完成。待工程投入使用后,将有效改善河南范县,山东莘县、临清、冠县230万亩耕地的灌溉条件,保障山东莘县、冠县、临清200余万人民用水需求,为区域扶贫攻坚、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春季农民插稻秧,夏季稻田千重浪,秋季粮食堆满仓,冬季屋内米飘香。”有了黄河水的孕育,范县及周边地区沃土旧貌换新颜,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到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害河”变成了“利河”,黄河正产生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依托便利的黄河水资源,范县大力推广稻鸭共作、稻田养鳅等先进生态种植模式,生产的黄金晴、台湾香米等优质生态有机大米远销全国各地,稻田里生产的天然无污染“黄河金鳅”,还漂洋过海出口韩国、日本。一举两得的生产模式、可观的经济效益,让此地的沿黄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范县大米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范县被评为“国家有机品认证示范区”,一个生态经济链把范县农业推向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濒临黄河大堤的陈庄镇,因地制宜发展莲藕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打造了“黄河之莲”品牌,莲鳅共作、生态观光旅游等产业,成为陈庄镇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美丽村镇的新引擎。丰富的水资源,不仅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还改善了生态环境。今天,这里的黄河堤北岸已是一片水稻金黄、莲藕飘香、鱼蛙跳跃的美丽乡野风光了。

据介绍,稻田莲藕种植产业与传统稻麦模式相比,亩均增收3000元,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当地增收了千万元。当地合作社负责人说,莲藕只是莲池里的收益来源之一,另一种是泥鳅。莲藕每亩产量在1500千克到2500千克不等,按收购价每公斤3.2元计算,每亩收入就在5000元左右,再加上泥鳅的收入,效益好的田里,每亩综合收益能在1万元左右。

与陈庄镇利用黄河水调整产业结构、为民增收异曲同工,辛庄镇毛楼村依托黄河景观、黄河工程建设了集“生态观赏、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该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AAA旅游景区,并被水利部授予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实现了“旅游富村”的目标。

近年来,作为黄河水管理与开发的主管部门,范县黄河河务局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推进民生水利建设,积极争取用水指标,精心调度水资源,坚持24小时供水值班,根据大河流量及时调整闸门高度,为地方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保障,有力促进了范县工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范县黃河河务局也连续多年被范县政府授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如今,范县的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几乎全部来自黄河,那条冲毁家园的“害河”,如今已经成为这里经济发展的坚强资源后盾。

70余年人民治黄风雨历程说不尽,70余年丰功伟绩书写辉煌道不完。因为有着深情坚强的庇护,范县这方被幸福河拥抱的土地,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范县河务局滩区
水利部标准化管理工程:黄河水利委员会新乡黄河河务局封丘黄河河务局堤防工程
俗手、本手与妙手
———含参导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分
清代黄河滩区治理与区域社会研究
范县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山东投资260亿元迁建黄河滩区60多万人
范县科协参加2017年“三下乡”活动
范县
河长制在破解黄河河道清障工作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增强沧州河务局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