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山辰雄晚年绘画风格转变及表现探析

2021-08-11马培杰

收藏与投资 2021年7期
关键词:绘画风格

摘要:高山辰雄20世纪70年代出使中国以后,在日本民族审美现实的基础上,其绘画作品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融合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抽象意识的,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从他后期的作品《秋日》《星辰》《音》《明星》中可见一斑。其晚年艺术风格的转变,是一种成功地融合诸多文化且保留自身优良传统的大胆尝试。本文主要通过梳理高山辰雄的绘画历程及背景,着重探析其后期绘画风格的转变及表现特征。

关键词:高山辰雄;绘画风格;兼容并包;驱动探析

高山辰雄的绘画风格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的绘画风格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学者根据其年龄与时代因素将这次风格转变定义为晚年的风格转向。高山辰雄晚年的绘画风格别出心裁,他在本土传统的美术基础上兼收并蓄,作品中流露出西方表现技法与东方传统绘画中对自然的感悟以及自身情感。

一、高山辰雄绘画风格转变的背景

经历了二战的日本已是千疮百孔,随着西方现代思潮的疯狂输入,日本艺术界也逐渐陷入了迷茫和苦闷的情绪。这一时期,日本本土绘画也被置于否定状态,绘画界仿佛又在重演明治初期以“废佛弃释”为旗号,片面性地否定日本传统文化元素、否定日本传统绘画,向西方“一边倒”的尴尬局面。战后的日本文化夹在传统与创新的两座大山中间,不时遭受西方欧美现代主义的冲击,步履维艰。艺术创作者开始对日本本土文化丧失信心,此时的日本绘画需要从窘迫的困境中解放出来。

凋敝的日本画若要在战后百废待兴的环境中东山再起,迸发出新生代的火花,实现日本绘画复兴,仍需要日本画家不断地进行摸索,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需要坚定地“去其糟粕”,将日本画不符合时代的因素逐一剔除开来,还要突破传统日本画的形式局限,坚定地对自由心存向往。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山辰雄逆流而上,敢为人先,怀揣着对日本画未来的美好憧憬,深入地思考画面背后所隐藏的人性与自然,开始了他的日本画改良之路,逐渐形成了不拘一格的朦胧画风,特别是到了晚年,年轻时的经历以及沉淀造就了他集日本和西方文化之大成的日本当代绘画风格,革新了一代画坛之面貌。

二、高山辰雄晚年绘画风格的转变

阿诺德·豪塞尔在《艺术社会史》中提道:“艺术本身就像科学一样富有现实性。”概括来说,高山辰雄的绘画风格也和日本的现实社会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其风格转变以二战的结束为分水岭,在此之前,主要受到福田平八郎等人的影响,带有明显的日本特征,表现手法上主要是模仿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写实技巧,偏重于写实,轻于画面的内涵。二战结束以后,其风格受法国画家保罗·高更等人的影响显著,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逐步转型,企图挣脱日本画“旧”的框架桎梏以图“创新”,舍弃日本画惯有的绘画技法表现形式,开始探索新的表现手法。继承了绘画界前辈许多优良传统的同时,高山辰雄也一直着眼于日本的现实①。

在晚年时期,也就是其绘画创作的后期,高山辰雄作为使者探访中国,近距离感受到东方之正典,此时其绘画创作开始步入表现人类原始自然性的阶段。努力将思想性作为首要目标,对“道”的追求一如既往。他不拘泥于抽象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盛行与画坛弥漫的抽象气息有关),又结合东方正典之美,努力将主客观巧妙结合。此时他的绘画作品既有西方表现主义的影子,又有日本本土的成分,还蕴含着中国画一脉相承的绘画表现手法,集三者之大成,开创了极具时代特色的绘画艺术风格。这一时期他的绘画作品主要有《秋日》《星辰》及其旅华以来所创的《大地之行—中国墨画集》。仔细品读此时的绘画作品不难发现,其绘画作品中凸显了对中国画传统笔墨的青睐,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识既有激烈碰撞,又相得益彰。此后,他在融合东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开辟了极具个人风格与时代气息的新日本画之路。

三、高山辰雄晚年的绘画风格特征

高山辰雄曾在1959年发表过一篇名为《传统与现在》的学术论文,这是一篇意味深长的绘画理论文章,文中流露出高山辰雄对“传统”一词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传统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而是依靠一代又一代具有主观精神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的创作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高山辰雄把关于传统的思考具化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与方法上,没有受传统的形式框架拘束放弃自身创作,反而在继承本土的优秀传统中紧跟时代的脚步。正如他自己所言,“用自己的脚走路”“在自己的心中培育”,将传统形式中的美感与艺术思潮紧密结合,形成了抽象与符号化相吻合的、朦胧中带有气韵的、结合传统与当代的表现手法。朦胧、抽象、融合东西,正是高山辰雄晚年绘画风格的三个显著符号。

(一)朦胧—绘画作品中国元素的内涵体现

在经历了前中期抽象与表现、装饰与趣味的探索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亲自访华后的感触,高山逐渐将目光转移到人类自身的主观精神上来,开始追求画面的自然性以及对人类自身的思考。随后高山对中国绘画元素展开探索、分析与运用,积极汲取中国元素的养分来解决日本画所面临的困境。

他曾说:“形成画家根源性和本质的应该是画家的造型意志,而作为画家造型意志外化的绘画作品,应该是自然生命和画家生命的对话,即画家对宇宙生命的体验與认识。②”因此,在旅华以后所创作的绘画作品中,高山的作品增添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朦胧感以及对自然生命的更多感悟,如《太湖》《清晨的路》等一系列描绘中国山川风貌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写意风景画,体现的是其对中国传统写意笔墨的技法运用,不求形似而执着于自我的主观意识与感受,直截了当、毫无保留,挥挥洒洒,笔墨之间尽显情趣,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知。仔细揣摩,这几幅作品似乎是刻意去“破坏”客观形象,以从主观上衬托出自己对艺术的独特审美及形式美感,饱含其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他在深入了解客观形象的同时,不忘自身对自然的感悟以及情感的迸发,外化自我的审美情趣,遵循自己的法则纵情挥洒笔墨,完美地诠释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思想。

(二)抽象—绘画作品造型与表现的后印象影子

在造型观上,高山受高更、塞尚等画家的后印象主义思潮,以及塞尚提出的“自然秩序”的艺术形式影响,其作品在造型方面日趋简化和平面化,画面中的物象逐渐符号化,开始简化为几何形态,色彩斑驳鲜明,结构表现偏于抽象,画面布局井井有条。比如其《夜明》《气》等一系列“原景风”的风景作品,物化的几何体像是画面的分割线,色彩鲜明却不失宁静,构图方面也是秩序井然。再比如《出山》,该作品中主人翁的形象被抽象的符号代替,既体现了传统绘画的色彩感觉,又激荡着当代“抽象”的审美意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高山辰雄的绘画作品中。在技法层面上,高山辰雄早期的风景画创作,立足于日本本土,深度发掘本土绘画技法,学习了冈仓天心等人所引领的“朦胧派”绘画技法。而后在欧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他企图在传统绘画中体现朦胧、虚幻、缥缈的感觉,在材料上又攫取日本传统绘画中材料岩绘的颗粒感,神秘朦胧、若即若离的象征意味更加容易得到体现。比如《沼》《月夜》等作品,客观形象在画面中仿佛被雾气缭绕,朦胧中略带梦幻的意境尤为显现,那种似有若无、若隐若现的客观形象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在吸收日本本土绘画传统技法的同时,后印象派的朦胧之美“推波助澜”,画面形式与技法在二者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使高山开创了传统与当代相结合的,极具时代特色的,集抽象与符号化于一体的,朦胧中略带气韵的绘画表现手法。

(三)本土与世界相融会的意蕴气息

中日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国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在日本传统文艺界的各个领域。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我国古代道学以及“禅宗”,朦胧、寂静、玄幻的意蕴气息便是中国文化结合日本本土文化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美学理念。比如高山辰雄在绘画中期所创的《玄乃玄》《源氏物语》等作品,都具有丰富的中国性特征,这里所说的中国性,并不是生搬硬套中国元素,而是结合日本审美需要演变而成。在高山辰雄的绘画作品里,梦幻朦胧的日本性特征与中华文化激烈碰撞,形成了独到的本土与世界相融合的意蕴气息。随着日本的现代化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需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先的装饰形式由横轴式变为框装式,空间表现与后印象主义所宣扬的光感意识开始体现在绘画上并持续发展。原先作品中的形式美感与绘画技法显得格格不入,逐渐成为一种制约。高山辰雄有一段时间也曾陷入过西化泥潭,但他很快就在日本传统绘画的领域作出了积极改变,与西方技法不断交融、碰撞,寻求与西方绘画艺术的完美契合点。另外,由于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因素,高山辰雄的绘画作品无时无刻不在体现受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生活习性以及审美感受,他对原景风的执着追求就颇受日本温和的地理环境影响。高山辰雄一生都在寻求改变,在本土优渥的文化环境中积极吸收中国、西方的绘画理念,形成了极具本土特色,又带有世界多元文化因素的艺术风格。

高山辰雄晚年的艺术成就是卓越的,因为其既继承了前辈们的优秀传统,又在本土文化的熔炉中捕捉独特的民族气息,其作品既涵盖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又体现了集东方绘画技法与西方前卫艺术于一身的表现形式。同时,他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而形成的独特人生观和自然观,在画面上营造出了令人亲近的艺术氛围。高山辰雄对待多元文化的态度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他破旧立新、不拘泥于形式的绘画理念也让我们理解了高山辰雄在晚年“重要的不是形式的新旧而是源于对国泰民安的‘感动,这种感动永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艺术感悟①和“我不受任何人的教束,我只表现我所感受的世界”③的艺术追求。

作者简介

马培杰,1998年2月生,男,汉族,山东青岛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

注释:

①入江观:《艺术的根源》,《美术》,2003年第11期,第26页。

②彭修银:《日本近现代绘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第300页。

③弦田平八郎:《高山辰雄的绘画》,《世界三彩》,1983年第1期,第3页。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彭修银.《日本近现代绘画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3]韩萌.当代日本画的中国元素探析—以“四山”绘画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5.

[4]吴苏荣贵.中国文化影响与日本艺术的民族性[J].前沿,2009(3):76-78.

[5]小池贤博,陈志侠.高山辰雄的艺术观及其艺术成果[J].美苑,1987(5):48-51.

[6]黃瑛,曹洁.兼容并蓄—高山辰雄日本画意蕴探究[J].艺术教育,2018,11:159-160.

[7]吕子扬.心境之美—现代日本画坛“五大山”艺术简介[J].美术大观,2003,10(190):48-49.

[8]任海丁.凝视宇宙生成与蚂蚁劳作—高山辰雄访谈[J].美苑,2003(2):66-68.

[9]入江观.艺术的根源[J].美术,2003(11):25-26.

[10]弦田平八郎.高山辰雄的绘画[J].世界三彩,1983(1):2-6.

猜你喜欢

绘画风格
感知陈淑霞绘画意境之美
从《黄庭经图》看梁楷画风的转变
莫兰迪绘画风格形成原因分析
浅议黑土画派的绘画风格
八大山人绘画风格浅析
浅析梁楷的绘画风格及成因
浅析刘小东绘画风格的当代意味
潘玉良油画的艺术特点
晚清艺术市场中的任伯年
论龚贤山水画独特气韵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