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圆锥微凸体的结合面法向刚度分形模型研究
2021-08-11兰国生谭文兵张学良温淑花陈永会
兰国生,孙 万,谭文兵,张学良,温淑花,陈永会
(太原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太原 030024)
机械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结合面,结合面刚度是机械结构整体刚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面刚度对整机的静态特性以及动态特性有着十分重要影响[1-2]。文献[3]指出机床结合面的刚度约占机床总刚度的60%~80%,结合面引起的变形量约占机内静变形量的85%~90%。为此,许多学者对机械结合面的刚度做了大量研究。张学良等[4]建立了球面与平面接触的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兰国生等[5]基于域扩展因子和改进W-M函数提出了结合面接触分形模型;王润琼等[6]考虑了微凸体相互作用建立了结合面接触刚度模型;陈永会等[7]提出了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连续光滑指数函数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法向接触刚度;刘伟强等[8]构建了椭圆抛物体形微凸体曲面弹性接触模型;Adams等[9]研究了弹性圆锥与弹性半空间的接触问题;许志倩等[10]建立了基于圆锥与平面接触的三维粗糙表面接触力学模型;田洪亮等[11]将圆锥微凸体应用在粗糙表面接触分析中,建立了结合面法向刚度统计模型,该模型中的粗糙表面统计参数受取样长度和测试仪器的分辨率的影响,不具有客观唯一确定性。
以上研究工作大多基于球体与平面接触的模型,研究粗糙表面接触力学特性。然而结合面上微凸体理想化的模型与实际差别还是很大的,实际微凸体各自大小和形状都不一样,因此结合面上存在球形、椭球形、抛物体、圆锥体等各种形状的微凸体,采用圆锥模拟微凸体可以为结合面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因此,本文以圆锥体等效粗糙表面上的微凸体,并结合分形理论和改进的W-M函数,建立了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了相关因素对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最后将本文模型与经典模型以及文献[12]中试验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准确性。
1 粗糙表面的圆锥微凸体模型
1.1 粗糙表面建模
文献[13]提出了可以更好模拟粗糙表面轮廓的改进W-M函数,微凸体的变形量δ可由其余弦函数的波峰和波谷的幅值表示,即
(1)
式中:G为分形粗糙度参数;D为粗糙表面分形维数(1 相互接触的粗糙表面可以简化为一粗糙表面和一刚性平面相互接触,一般粗糙表面上的微凸体可以等效为球形、柱形、锥形,球形模型比较常用,柱形模型与实际接触情况不符,锥形比较接近实际[14],因此本文用圆锥模拟粗糙表面上的微凸体。单个圆锥微凸体的变形量为δ,接触半径为r,半顶角为β,如图1所示。 图1 微凸体等效模型 如图1所示,球形模型等效微凸体时,以余弦波曲率半径为球形半径。根据文献[15]可知,由余弦波包裹微凸体,对应的微凸体中有空白致使等效微凸体的体积大于真实体积,为此本文与等效球形方法类似并适当减小余弦波所包裹的体积,以余弦波顶点和余弦波与刚性平面接触的边界两点作等腰三角形(即为等效圆锥体的正视图),则圆锥微凸体的半顶角余切值可以表示为 (2) 式中,a为微凸体接触面积a=πr2。 根据式(2)并取a=10-15m2,G=10-15~10-8m,D=1.1~1.9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D和G对cot(β)的影响(a=10-15 m2) 由图2可得,圆锥微凸体的半顶角余切值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形粗糙度参数的增大而增大。进而可知,对于相同接触面积的不同微凸体,分形维数越小,分形粗糙度参数越大,微凸体越“扁平”;分形维数越大,分形粗糙度参数越小,微凸体越“尖锐”。 由图1可得,圆锥微凸体变形量和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为 (3) 由文献[16]可得,圆锥微凸体在弹性阶段所受载荷和接触面积的关系为 (4) 式中:E为两接触材料的综合弹性模量;E1和E2分别为两接触材料的弹性模量;υ1和υ2分别为两接触材料的泊松比。 由式(4)可得,圆锥微凸体在弹性阶段所受的平均压强为 pea=0.2Ecot(β) (5) 将式(2)代入式(4)可结合分形参数D,G,即 (6) 根据刚度的定义,单个圆锥微凸体的法向刚度可以表示为 (7) 将式(3)和式(4)求导后代入式(7)可得 (8) 当圆锥微凸体发生塑性变形时所受总载荷为 pp=Ha (9) 式中,H为两接触材料中较软材料的硬度。 由式(9)可得,圆锥微凸体在塑性阶段所受的平均压强为 (10) 圆锥微凸体由弹性状态进入弹塑性状态时,可设施加在圆锥微凸体上的压强在临界变形量处连续,即 pea=ppa (11) 将式(5)、式(2)和式(10)代入式(11)可得,结合面微凸体临界接触面积为 (12) 式中:k=H/σy;φ=σy/E;σy为相互接触材料中较软材料的屈服强度;φ为塑性指数;k一般为2.8。 根据式(12)并选取结合面参数取值φ=0.7~2.5,G=10-15~10-8m,D=1.1~1.9,k=2.8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D和G对ac的影响(φ=1.5,k=2.8) 图4 φ对ac的影响(D=1.6,G=10-12 m,k=2.8) 由图3和图4可得,结合面微凸体临界接触面积随着分形维数和分形粗糙度参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塑性指数的增大而减小。 由文献[17]可知接触面积分布密度函数表达式为1.2 圆锥微凸体的受力与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