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再启程:上海保险业的世纪辉煌

2021-08-11赵兰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上海保险 2021年7期
关键词:保险业务保险业分公司

赵兰亮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上海滩,保险公司职工与其他金融行业的职工类似,收入较高,素有捧着“金饭碗”的美誉。但在面临强敌外侮、国家危难的时刻,有一批爱国的保险业界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和领导下,走上了追求进步与光明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保险业经过整顿和公私合营,逐步进入了国有和国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海保险业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纵观100年来党领导下的上海保险业,波澜壮阔、成绩斐然。

一、峥嵘岁月

1925年,在中共闸北区委领导下,上海“银行支部”成立了,共有中共党员10人,支部书记为钱庄学徒出身的楼建南,也就是后来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楼适夷。这是上海金融界的第一个党支部。楼建南之后,应修人继任支部书记。应修人早年曾在著名的福源钱庄当学徒,后来赴苏联留学,回国后参加“左联”,并出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1933年在与国民党特务的搏斗中英勇牺牲。在1919年元旦这天的日记里,应修人就为他的理想写道:“种种志愿决不可一日忘却,要一日一日地做近去,可爱的大同呀!共产呀!农村呀!我努力地来预备。”

上海保险业的第一个党支部则成立于1938年5月。1927年大革命失败,党在上海的发展暂时陷入了低谷。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1935年,日军进攻华北,民族危机更加深重。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抗日救国。随后不久,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上海职业界救国会先后成立,党在上海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在党组织的指引下,上海中外各保险公司的进步青年杨经才、杨延修、施哲明、胡詠骐、谢寿天、程恩树、林震峰、郭雨东等人参加了上海职业界救国会。他们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参加各项救亡运动和集会。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形势丕变,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阶段。同年底,经上海地下党指示,已秘密入党的宁绍水火保险公司职员程恩树和中国保险公司职员林震峰等人在时任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主席胡詠骐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发起组织了一个公开合法的群众团体“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简称“保联”)。成立“保联”的目的是把保险业所有职员组织起来,既包括中下层职员,也包括上层人士,从而形成一个全行业的群众性联谊团体。在筹组“保联”的过程中,上级党组织上海银钱业总支委员会决定在保险业建立党的地下组织,以便扎根在行业内的群众之中,积蓄力量,准备长期战斗。1938年5月,江苏省委职员运动委员会委员兼上海银钱业总支委员会书记张承宗通知原在其他支部活动的程恩树和林震峰两位党员:组织决定将他们二人调回保险业,正式组建上海保险业支部,由程恩树任支部书记兼组织委员,林震峰任宣传委员。7月,“保联”也如期宣告成立,程恩树、林震峰均当选为常务理事。根据党内分工,程恩树负责“保联”总务部、会员部、体育部、福利部,林震峰则负责出版委员会、图书委员会、学术部等部的活动。此后,保险业支部即以“保联”这个公开合法的群众团体为中心,结合保险业的行业特点,在广大职员中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把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分子,按照党员条件发展入党。

从1938年5月支部建立到1939年底,保险业支部共发展了12名党员,加上从其他单位调入的1名党员,保险业支部共有党员15名。1939年10月,在日趋紧张的形势下,为了免于日寇的加害,经上级党组织安排,程恩树和林震峰通过社会关系撤退到大后方的昆明和重庆,分别进入中央信托局工作。上海保险业支部由施哲明继任书记。1940年由于形势原因,上级党组织指示保险业支部暂停发展党员,领导关系上保险业支部也改由金融党委领导,上级党组织联系人先后有张承宗、袁君实、项克方等人。1941年因形势转变,保险业支部恢复发展党员,到抗战胜利前夕,已拥有党员26名。1945年8月,抗战胜利,此后根据“放手发动群众,壮大进步力量”的方针,保险业支部开始积极发展和吸收进步人士。同年11月,上海金融界地下党组织为了加强对“保联”的领导,决定成立“保联”党团,同时决定把在“保联”参加具体活动的党员同志逐步充实到各保险公司内部。“保联”党团成立后,党团书记由保险业支部书记林震峰兼任,成员先后有沈润璋、孙文敏等人。在保险业支部的领导下,1946年5月太平保险公司支部成立,支部书记由保险业支部委员程振奎兼任,这是保险公司内部最早成立的党组织。次年5月,程振奎因受到特务注意而离开太平保险公司和保险业支部,转赴香港。太平保险公司支部书记一职改由“保联”党团书记廖国英兼任。与此同时,经中共上海市职员工作委员会决定,上海保险业支部改建为保险业分党委,分党委书记为林震峰,委员为沈润璋、廖国英,下属两个支部和一个党团,即太平保险公司支部、其他保险公司支部和“保联”党团。太平保险公司支部书记廖国英,其他保险公司支部书记沈润璋,“保联”党团书记也由沈润璋兼任。经过十年的努力,到1948年8月,上海保险业分党委共有党员52名,成为上海金融界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力量。

1948年11月,保险业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国民党中统上海办事处秘密逮捕了地下党员廖国英和吴越。为了避免党的力量遭受更大损失,上级党组织紧急决定让在“保联”中较为活跃的、某种程度上已暴露的沈润璋等8名党员撤离上海,转往苏北解放区。同时把林震峰、姚乃廉调到上海局策反小组工作,并决定没有暴露身份的金家铨、杜伯儒等6名党员继续隐蔽,留在上海坚持战斗,迎接上海解放。1949年1月,根据新的形势需要,上级党组织重组了保险业支部,此后又发展了7名党员。到上海解放前夕,上海保险业支部共有党员60名,除极个别脱离组织外,绝大多数党员兢兢业业,坚守工作岗位,从而为保险业顺利回到人民手中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与人员保障。

二、继往开来

上海解放后,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对私营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财政经济接管委员会开始对旧有的保险市场进行接管和整顿工作。1949年5月30日,财政经济接管委员会金融处发出保字第1号训令,责成上海市保险商业同业公会通知所有会员,限期具结填报股东名称,接管工作正式开始。6月18日,又规定所有保险公司必须缴纳保证金方能继续营业,7月5日为截止日。根据统计,遵守规定缴纳保证金的外商保险公司有41家,民族资本保险公司有63家。其余未缴纳保证金的80多家保险公司则被淘汰。10月,保险业的接管工作基本完成,其中被没收的官僚资本保险机构共24家。

在没收官僚资本保险机构的同时,为了使财力有限的民族资本保险公司能对恢复国民经济有所贡献,同时加强对私营保险公司再保险业务的集中管理,在金融处的促进和帮助下,1949年7月20日正式成立了由47家民营保险公司组成的民联分保交换处(简称“民联”)。民联的成立,对于加强金融处的政策领导和稳定私营保险企业、防止外汇外流、弥补国营保险业的不足,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参加民联的各保险公司业务也均有起色,到1950年底,超过70%的会员公司获得了盈余。1951年7月,根据形势的发展,人民政府指出:私营保险企业必须采取比联营更完善的公私合营经营方式。同年11月1日,由上海12家和天津3家保险公司合组的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成立,公股占55%,私股占45%,周作民任董事长,林震峰为总经理。1952年元旦这一天,由13家保险公司组成的公私合营新丰保险公司宣告成立。太平和新丰两家公私合营保险公司的成立,使上海保险业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8月,在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太平、新丰两家合并为一家,定名为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合并后的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总管理处迁往北京,国内不再设立分支机构,总管理处专管海外分支机构,积极开展海外保险业务。这也就是如今驻港金融央企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的前身。

在接管上海旧有保险公司的同时,新式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保险公司也在筹备中。1949年8月,陈云同志主持的第一次全国财经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恢复国民经济和统一财经工作问题。在分组讨论中,中国人民银行各区行负责同志就提出了创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建议。9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就此建议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一周后收到批复,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所请,并指示总行拟稿报党中央核准。9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第一次全国保险会议,会议期间南汉宸行长收到了时任中财委副主任薄一波同志的亲笔函,告知中央同意成立保险公司。经过紧张的不足一月的筹备,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成立。同一天,华东区公司也在上海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诞生,揭开了新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新篇章。

1950年2月13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华东区公司在上海设立营业部,11月在营业部的基础上改建为上海分公司。上海分公司下设秘书、人事、会计、理赔、火险、运输险、人身险、营业股共8个部门,至同年底共有员工126人。1952年1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划归财政部领导,上海分公司更名为上海市分公司,简称人保上海市分公司。1953年6月,华东区公司撤销,原先的清理接管和私营保险公司的管理工作,全部移交给人保上海市分公司继续负责。

为了配合上海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人保上海市分公司自成立后就开办了火灾保险、运输保险、运输工具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简易人身保险、建筑工人意外伤害保险等自愿保险业务,自1951年开始又开办了财产保险和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业务,同时还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根据国家形势需要,还开办了兵盗附加险。另外,当时各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业务,为了配合外贸领域的反封锁、反禁运斗争,人保上海市分公司又推出了船舶战争险、船员战争险和货物运输战争险等涉外保险业务。这些险种的开办,极大保障了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安全。

1958年10月,国务院在西安召开了全国财贸会议。会议认为,在人民公社化以后,保险的作用已经消失,因此提出了停办国内保险业务的想法。12月,正式决定停办国内保险业务。上海市考虑到已承保的大量业务清理工作费时,要求维持并过渡一年后再停办。此后,上海市委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仍有部分保险需求,决定在停办保险业务上有所变通,即国营企业财产强制保险自1959年起停办,停办后如果企业需要,可按原保险条例规定继续向保险公司投保。其他货物运输险和公民财产保险按照自愿原则,继续办理。农村的生猪及耕牛保险,建议由公社在收益分配时提成自保。渔船渔工保险、社办企业及供销社各项财产保险,按自愿原则继续办理。

1960年1月1日,人保上海市分公司并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改为保险处,对外仍保留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市分公司的名称。

三、奋发新征程

1978年12月,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这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保险行业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重新被列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4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行长会议纪要》,作出“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同年11月19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保险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正式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作了具体部署。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保险业虽然与全国保险业一样几经起伏,然而国内保险业务在1959年全国停办的情况下仍继续坚持了近10年之久,国外保险业务则从未间断,即便是在“文革”时期最为激烈的日子,上海保险市场仍有10万余张保单的业务量,它们连接着全球市场,始终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为国家创造了极为难得的非贸易外汇收入,并且在承保、理赔和追偿工作中积累了一批具有开创性的成果经验。因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认为上海保险基础好、干部集中,希望上海先行试点恢复国内保险业务。

1979年5月1日,也就是在国务院刚刚作出“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决策不久,上海保险业务的恢复工作即已启动。这天,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赵忍安宣布,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即日起正式恢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建制,归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双重领导。7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向各区办事处发出了《关于建立保险机构和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通知》。恢复建制后的人保上海市分公司立即拟订了地方性的《企业财产保险暂行条款》和《家庭财产保险暂行条款》,经核准后即于8月开始在上海试行。

1980年元旦,新年的第一天,人保上海市分公司及其所属各区县机构正式对外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复业第一年,就开办了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国内货物运输保险、国内船舶保险、汽车保险共5个险种,当年保费收入3542.3万元,远远超过其经营史上保费收入最高的1965年的2910.8万元。上海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顺利进展,为全国各地国内保险业务的全面恢复开了好头,起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此后上海保险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增长势头,截至1990年底,人保上海市分公司保费收入已高达8.43亿元。另外,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上海保险业也步入了竞争时代。1987年11月,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成立保险业务部,人保上海市分公司的垄断局面被打破。1991年4月,由交通银行投资控股的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宣告成立,总公司设在上海,上海分公司也于同一天成立。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崛起,预示着商业保险公司竞争时代的来临。1993年11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此后,上海又批准设立了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区域性保险公司。

与改革伴行的是对外开放。根据国家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1989年12月,上海市委在康平路礼堂召开了金融改革会议,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镕基拍板确定了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上海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两大战略决策,随后经中央认可后对外公布。作为金融业有机组成部分的保险业,自然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于是,各国保险公司驻华代表处纷纷提出了设立分支机构的申请,其中以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设立为最早。针对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的设立申请,1992年9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制订并印发了《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指示上海市分行按照此管理办法对即将成立的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进行日常监管。同年10月8日,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正式对外营业,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首家进入中国大陆营业的外商独资人寿保险企业,标志着上海保险市场正式对外开放。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进入上海市场后,引入了寿险代理人制度,给上海保险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更是迅速激活了上海人寿保险市场的发展。

随着友邦保险的进入,上海保险业的开放大门也越开越大。1994年,第二家外资保险公司——日本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在上海开业。

到20世纪末,上海保险市场已经形成了在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以国有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主渠道,其他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多家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行业体系,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竞争格局。

自改革开放以来至千禧之年,上海保险业率先走向市场竞争和对外开放,成为全国保险业改革的示范窗口,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公司和股份制公司为主体、政策性公司为补充、中外资公司并存的市场化竞争发展格局。同时,上海保险业积极争取市有关部门支持,为火灾防治、隧桥轨交、学生住院、住房改革、社会治安、卫星发射等提供了一系列保险保障,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安全管理的市场化风险管理模式。上海保险业推出了全国首款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寿险保单质押贷款等新型寿险产品和服务,匹配群众需求的寿险、健康险和养老险等保险产品快速涌现。截至2000年底,上海全市共有营业性财险与寿险公司22家,再保险公司1家,保险经纪公司1家以及各类外资保险机构代表处49家,共有职员7416人。2000年上海市保费总收入127.69亿元,占全国保费总收入的7.97%。上海保险深度为2.8%,保险密度969元,在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名列前茅。

进入21世纪后,在入世的推动下,上海保险业抓住机遇,发展成为国际化程度最快、最高的金融行业。2013年9月18日,国务院批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建立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要求“支持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培育发展再保险市场”。上海自贸试验区成为保险业改革创新最好的突破口和试验田,也为上海保险业提出了全新的历史使命和全球定位。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又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对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带动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保障社会稳定运行、提升社会安全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后,上海市政府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体系,构建国际领先、辐射全国、繁荣高效、功能齐全的保险市场,提升再保险、航运保险、保险资金运用等领域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发展成为国际保险中心”。这是上海首次正式提出“上海国际保险中心”这一战略定位。

回顾上海保险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上海保险市场形成了中外资并存、机构种类齐全、功能丰富、有序竞争、富有活力的保险机构体系。截至2017年末,共有保险法人机构55家、保险省级分公司101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225家,数量位列全国第二。在外资保险机构上,2017年底上海共有外资保险法人公司28家,数量位居全国之首,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在沪外资保险分公司20家,外资保险代表处25家。另外,上海还有中国唯一的航运保险协会、中国全部11家航运保险运营中心、中国首家自保公司中远海运财产保险自保有限公司。根据最新的国际评估,上海已是无可争议的国际保险中心。

猜你喜欢

保险业务保险业分公司
2020年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保险业务统计表
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护航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让保险业回归纯粹
General Electric’s Innovation
COACH Inc. in 2012Its Strategy in the “Accessible”Luxury Goods Market
IWI美国分公司ACE GAR1651步枪
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