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5-2020年贵阳市麻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1-08-11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麻风传染源贵阳市

杨 琴 周 健 佘 敏

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阳,550003

目前,虽然我国麻风疫情在当今世界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1],但贵州省的麻风流行情况在全国却偏高[2],鉴于麻风给患者和社会带来的各种负担、以及为了做好贵阳市的麻风防治工作,了解贵阳市在低流行状态下麻风防控特点,本文将贵阳市2005-2020年新、复发麻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分析,为更好的在低流行状态下做好麻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是贵州省的省会城市,全市总面积8034平方千米,共有10个区县(市),常住人口481.76万人(2020年11月),有20多个民族,其中以汉族、布依族和苗族为主。截至2020年底贵阳市累计新、复发麻风患者2442例,主要分布在清镇市、花溪区、开阳县和修文县。

1.2 调查资料来源 2005-2020年麻风资料均来源于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人口数据来源于贵州省统计年鉴。

1.3 诊断标准及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麻风诊断(WS291-2018,以后简称“行标”)[3]确诊的新、复发麻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行标”对不同残疾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对反映麻风流行状况的指标:发现率、患病率、少年儿童比、型比、新发病例的疾残率、平均延迟期等进行分析。另本文中的流动人口泛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因谋生赢利等目的到本市居住6个月及以上的外来人员。

1.4 采用EXCEL软件导入调查病例详细资料,用SPSS 18.0软件对文中所使用率和构成比对进行频率分析和χ2检验,对于影响麻风患者残疾的多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检验水准设为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5-2020年贵阳市共新、复发麻风患者169例,男110例,女59例,男∶女=1.86∶1,年龄最大87岁,最小11岁,平均(41.88±16.75)岁;汉族120例(71.00%),少数民族49例(29.00%);已婚136例(80.47%),未婚28例(16.57%),其他5例(2.96%);文盲或半文盲29例(17.16%),小学88例(52.07%),初中35例(20.71%),高中及以上17例(10.06%);农民151例(89.35%),其他职业18例(10.65%)。

2.2 总体情况和变化趋势,2005-2020年新、复发麻风患者169例,年发现率0.206/105~0.083/105,现症病例数共计473例,年患病率0.567/105~0.457/105,2005-2020年每年发现率与患病率曲线变化基本一致,总体均呈下降趋势,见图1。

图1 2005-2020年贵阳市新、复发麻风发现率和患病率总体趋势图

在2005-2020年之间贵阳市新、复发的麻风患者中,有6例为小于或等于14岁的儿童(3.55%),复发病例7例(4.14%),来自流动人口的新发麻风患者29例(17.16%),2级疾残人数55例(32.54%),多菌型115例(68.05%),见表1。

表1 2005-2020年贵阳市新、复发麻风和现症病例分布情况

2.3 地区分布 2005-2020年贵阳市新、复发麻风患者169例,分布不平衡,主要在清镇市45例(26.63%),乌当区33例(19.53%),花溪区22例(13.01%),其余分散在其它区县。

2.4 新、复发病例特征分析 通过对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就诊次数、麻风反应、残疾情况、传染源、发现方式和型别等按不同时间段(2005-2007)→(2017-2020)进行了χ2检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段患者的发病年龄以18~29岁组变化较大,由12.12%上升到35.00%,高中及以上文平的病例由0上升到20.00%,麻风反应的发生率也由3.03%上升到30.00%、发现方式以皮肤科就诊为主,变化显著,从18.18%上升到80.00%,传染源不明的病例所占比由21.22%上升到70.00%,以上差异显著(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005-2020年贵阳市新、复发麻风病例特征变化情况

2.5 2级残疾的影响因素分析 2005-2020年162例新发病例中,共有2级残疾病例54例,占33.33%,通过对疾残有影响的多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麻风患者发生残疾风险性与其文化程度低、以线索调查的发现方式和BT型麻风的型别呈正相关,文盲或半文盲的发生残疾的危险性明显高于高中及以上(OR=19.323,95%CI:1.758~212.393),通过线索调查方式发现的患者发生2级残疾的风险高于到皮肤科就诊发现的麻风患者(OR=7.474,95%CI:2.108~26.503),BT型麻风患者发生2级残疾的风险性高于LL型(OR=11.545,95%CI:2.202~60.527),见表3。

表3 贵阳市2005-2020年新发麻风病例残疾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通过数据分析,贵阳市2020年麻风的年均发现率为0.083/105,明显低于贵阳市2006-2015年年均发现率0.320/105[4],由于2012年贵州省的消除麻风危害工作的开展,在各地加大发现麻风患者的力度,并及时发现了一些尚未就诊的麻风患者,所以2012年的发现率出现了一个峰值(0.462/105)。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高于全国的0.049/105[5]。流动人口发病率从2005年的0.000/105上升至2019年的0.104/105,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与何珺等[6]报道基本一致,频繁的人口流动,使其成为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和防控的重点人群[7],也加大麻风防治难度[8],提示需在人口流动频繁区域进一步加强加大麻风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和麻风可疑症状监测工作实施,尽量对麻风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畸残,保护患者健康[9]。

新发病例中,男女比为1.86∶1,明显低于全国[1]、烟台市[10]等地的报道,这与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活动增加、对自身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我省目前麻风的发现方式等诸多因素有关。麻风的儿童患者比作为麻风流行程度的敏感指标,近16年来,贵阳市仍发现6例儿童病例(14岁及以下),占新发病例的3.55%,高于全国的2.2%[5],这提示贵阳市麻风仍然存在局部流行,我们要提高麻风患者家属和疫点体检质量,尤其是加强儿童密切接触者的全身皮肤检查。

新、复发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41.88岁,与四川省[11]男性病例接近,比陕西省[12]、烟台市[10]等国内部分地区年轻。型别比为2.13∶1,低于郇腾[10]、何兴国[13]等国内学者的报道。平均2级残疾比为32.54%,明显高于全国的22.5%[1],经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新发麻风病例的2级残疾主要与其文化程度的高低、神经损伤、不同型别和不同的发现方式有关,经线索调查发现的麻风患者的2级残疾比为63.04%,明显高于其它,因经线索报告确诊的麻风患者都是以可见性畸残为主,提示部分病例存在就诊延迟或医疗服务可及性差;少菌型(BT、TT)发生2级残疾的风险明显高于LL型,因少菌型麻风的周围神经损伤发生较早有关。另外,还可能与麻风患者长期在外务工、低收入和不稳定的医疗保障增加了他们早期就诊难度[14],错过了早诊断的最佳时机也有一定的关系。目前,贵阳市的麻风患者发现方式以皮科就诊为主(80.00%),与李文忠等[15]报道基本一致。麻风早期症状不典型,及随着麻风流行程度的下降新发病例逐渐减少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对皮肤科、神经科等相关科室的麻风相关知识的培训和麻风可疑症状监测工作的实施不能松懈,这对促进麻风患者的早期发现[16]非常重要。

复发麻风患者7例, 3例(42.86%)为MDT治疗后复发,4例(57.14%)为DDS单疗后复发,这可能与麻风耐药菌或持久菌的存在[17]等原因有关,愈后随访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8],也是在麻风低流行状态下控制麻风的复发和及时发现麻风病例的重要内容[19]。

虽然贵阳市麻风流行状态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低水平,但是在新发病例中2级疾残比高,存在儿童病例(14岁及以下),这说明部分麻风传染源未能得到有效地控制,麻风疫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早期麻风病例的发现工作,重视在各级医疗机构的麻风可疑症状监测工作的实施,在流动人群中加大麻风相关知识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家属和疫点密切接触者体检的质量,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控制传染源,降低2级残疾率,减少麻风的社会负担。

猜你喜欢

麻风传染源贵阳市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
Couple's dance helps lift spirits of millions
浅谈麻风病
The Role of Teacher , Learner and Material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关于贵阳市低碳交通发展路径的探讨
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的特点和预防治疗对策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
贵阳市世界语协会成立
手足口病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