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备战2022年冬奥会运动员肘关节肌腱及韧带断裂重建术后康复训练研究

2021-08-11牛雪松李存腾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肘关节患肢肌群

牛雪松,李存腾

(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辽宁沈阳110102)

肘关节运动损伤中内侧副韧带前束结构性损伤较为常见[1]。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分为前束、斜束和后束。前束始于肱骨内侧髁的前下部,止于尺骨冠突的前内缘[2],当其断裂后关节的内侧稳定即遭遇破坏,关节松弛度增大、关节内压强增大、关节接触面积减小[3]。肘关节从中立伸直位到屈曲120°时,前束均处于紧张状态,肘关节屈曲超过90°以后,其紧张度稍降低;肘关节屈曲60° 以前,前束的前部紧张而后部较松弛,肘关节屈曲超过60°后,前束的两部分处于同等程度的紧张状态;后束在屈曲超过90°后才被拉紧[4],所以它是肘关节内侧稳定的主要结构。

在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训练过程中,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集训队运动员宋某某于2019年12月13日专项技术训练时意外受伤,导致左侧肘关节桡骨头、肱骨小头骨髓水肿,左肘桡侧副韧带损伤、尺侧副韧带断裂,左肘屈肌总腱断裂,左肘周围肌肉软组织损伤及局部血肿和关节腔积液。12月13日进行左肘关节屈肌肌腱及尺侧副韧带重建手术,12月30日术后第2 周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术后第4 周复查诊断结果显示左肘周围肌肉软组织损伤减轻、血肿明显减小;术后第5 周患肢肘关节进行了负重力量训练,并且肘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术后第6 周患肢单关节力量明显提高,开始逐步进行多维度与多关节力量训练;术后第7 周患肢肘关节能够在全角度、无痛、无任何不良反应下完成训练任务;术后第7 周开始进行蹦床训练,术后第8 周开始进行跳台专项技术训练。通过对优秀运动员肘关节屈肌肌腱、内侧副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和整理,以期为肘关节肌腱、韧带及其他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目标、方案的制定及监控评估方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宋某某,男,23 岁,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队巧运动员,国家健将,2014—2015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全国锦标赛青年男子冠军;2016年第13 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青年男子亚军;2016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全国冠军赛男子冠军。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与康复训练相关的书籍、期刊杂志等文献,为选择精准科学的评估方式、合理的训练手段及设计具有个性化康复训练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1.2.3 测试法 运动员在伤后早期由于患肢关节功能受限、疼痛、肿胀等症状,同时在没有精准度较高的测试、评估设备情况下,很难对康复训练过程实施精准监控评估,造成康复师不能准确了解伤病的恢复情况,尤其是术后早期的评估[5]。本研究通过与外籍教练员和国外康复师进行沟通交流,在借鉴国外康复训练理念的基础上,创新性地采用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评估测试方式对整个康复过程进行了实时监控反馈,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康复训练效果。(1)运动员主观感觉量表评估:测试指标包括训练强度指数、训练量指数、疲劳感指数、患肢关节疼痛指数、患肢肘关节肿胀指数、患肢肌肉酸痛指数。运动员训练前只填写疲劳感指数、患肢肘关节疼痛指数、患肢肘关节肿胀指数;训练后需填写所有的测试指数。通过主观感觉量表测试,了解运动员患肢肘关节的恢复情况,评估针对性康复训练对患肢肘关节康复的效果。(2)患肢肌力水平评估:测试指标包括单臂哑铃肩上推、单臂哑铃卧推、单臂哑铃划船、哑铃肱二头肌、哑铃肱三头肌、腕部力量、俯卧撑、仰卧上拉。通过评估双肢完成相同次数的重量,对比双肢肌力的对称性,从而了解患肢肌力水平,为选择适宜的训练手段提供客观依据。(3)患肢关节角度和肌肉围度:测试指标包括患肢关节屈伸角度、患肢大臂小臂的肌肉围度。通过阶段性评估患肢关节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把握患肢肘关节与相邻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进度,为阶段康复训练计划制定提供有效的依据。(4)患肢训练负荷累计评估:测试指标包括患肢肩关节推、拉、抬的负荷累计,患肢肘关节屈、伸的负荷累计,患肢腕关节屈、伸和手指的负荷累计。通过患肢负荷累计评估,掌握患肢关节承受负荷的能力,为精准调控施加在患侧肘关节上的训练负荷提供客观依据。

2 不同阶段康复训练的主要目标、内容及实施方案

2.1 第一阶段(2~4 周)

2.1.1 康复训练主要目标 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疼痛、炎症和肿胀[6,7];通过腕部、手指、肩部单关节力量练习,最大程度减少制动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肘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改善患肢相邻关节的关节灵活性,适度增加患侧肘关节的活动度,通过等长力量训练保持患肢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维度,尽可能提高相邻关节周围肌群的力量。

2.1.2 康复训练主要内容及实施方案 (1)通过手指、腕关节屈伸及肩胛带肌群的抗阻训练,促进患肢血液循环,维持肌肉力量,降低炎症和肿胀。(2)通过等长力量训练努力保持患肢大臂和小臂肌肉的力量和维度。通过牵拉和手法松解改善患肢大臂、小臂肌群的僵硬和粘连,改善肩部、腕部的活动度。(3)对颈、躯干、髋、踝等部位进行加固性及养护性的力量训练,并改善其灵活性。(4)通过跑步、自行车及高强度间歇训练的方式提升有氧代谢能力和心肺功能。(5)结合平衡软垫、平衡盘、平衡板和瑞士球等器材进行平衡能力练习,培养运动员的专注力,改善专项所需的本体感觉能力和神经肌肉支配能力。(6)结合离心训练器,加强专项所需的下肢力量训练。

2.2 第二阶段(5~8 周)

2.2.1 康复训练主要目标 增加患侧关节主动性活动练习,保持无痛全范围关节活动练习,增强患肢关节稳定性;通过渐进的多方向推、拉、抬及旋转训练,尽最大可能提高患侧手臂肌肉力量和协同用力能力;徒手肌力测试中,患肢肩、肘、腕部周围肌群力量水平接近健侧水平;上肢肌肉围度、活动度接近健侧水平。

2.2.2 康复训练主要内容及实施方案 (1)通过抗阻练习、负重力量练习、自重力量练习、旋转力量练习等,最大程度提高患肢大臂和小臂肌群力量;通过轻负重的主动活动方式改善肘关节活动度。(2)上肢力量训练以较轻负重闭链运动方式和自重训练相结合,渐进提高力量训练强度。(3)患肢进行多关节、多维度力量训练方式,提高患肢本体感受能力,改善患肢动作模式、发力顺序,提高神经肌肉精准支配能力。(4)加强核心区的力量,提高专项所需的核心区稳定性和控制能力。(5)渐进增加灵敏跑练习、跳跃练习及落地练习,提高专项所需的下肢急停、变向、加速及缓冲能力。

表2 第一阶段术后第4 周康复训练方案Table 2 Lis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rograms in the fourth week after the first stage operation

表3 第二阶段术后5~6 周康复训练方案Table 3 Lis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rograms for 5~6 weeks after the second stage operation

续表3

表4 第二阶段术后7~8 周康复训练方案Table 4 Lis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rograms for 7~8 weeks after the second stage operation

3 术后不同阶段各项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3.1 术后每周主观感觉量化评价结果与分析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大多数疼痛是由各种创伤性引起的[8]。中医学认为术后损伤部位的肿胀、疼痛与静脉受损导致气血积于关节间有关[9],主要是由于损伤部位血供能力下降所致。术后患肢关节疼痛、肿胀的增加会降低本体感觉和运动功能;术后尽早地采用各种训练手段,有利于减轻疼痛、肿胀[10]。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如何使运动员患肢关节疼痛和肿胀指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及施加多大训练负荷能对骨骼肌产生较为合理的生理刺激,成为康复训练历程的关键,特别是康复训练早期。

B层:背诵mini-talks;教材P185 6、7;校园网资源库Learning situation 3 Applying for a job中role-play的对话任务。

从表5 可知,术后第2~3 周患肢肘关节的疼痛指数和肿胀指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术后第3~4 周患肢关节的疼痛指数和肿胀指数明显下降,其指数为“1”,并且患肢肌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肌肉酸痛,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胸大肌、小臂肌群及肩带肌群的酸痛指数分别为6、5、5、4、4。术后第5~7周患肢肘关节的疼痛指数和肿胀指数控制在1~2之间,患肢肌群的酸痛指数在2~4 之间动态变化,其中肱三头肌最大值达到了7、肱二头肌达到了5。术后第8 周患肢肘关节疼痛指数与肿胀指数完全消失。训练量与训练强度都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而且训练量增加优先训练强度增加。

表5 术后每周主观感觉量表评价得分统计Table 5 Statistical table of weekly subjective feeling scale evaluation score after operation

术后早期患肢关节的血液循环障碍、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较长时间制动,会导致肩、肘、腕关节周围肌纤维、肌腱粘连、关节僵硬[11],是产生生理性反应和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手法松解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并缓解疼痛[12]。在屈肌肌腱重建术后康复中,加快患肢肘关节的血液循环可以减轻患者炎症反应、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和提高活动度[13]。肌肉收缩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末端毛细血管的增生,尽早对损伤部位相邻关节肌群进行抗阻训练,能够及时改善损伤关节处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肿胀的消除。组织愈合需要机体分泌生长因子,抗阻破坏的肌纤维重新生成也需要生长因子,抗阻训练可以加快正常生长因子的分泌量,从而加快损伤处组织愈合、疼痛肿胀的恢复速率。因此,在术后第2 周采取相邻关节抗阻训练,患肢肘关节肿胀指数和疼痛指数明显下降;术后第3~4 周,在加强相邻关节锻炼的基础上,对患肢肘关节粘连的、固化的生长无序的肌纤维、肌腱等软组织进行手法松解,再通过牵拉肌纤维组织,来重新塑造肌纤维的内部排列顺序结构,疼痛指数和肿胀指数明显下降。

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肢关节出现的任何疼痛和肿胀,均表明训练超过患处承受的负荷或往复运动的能力。如果在疼痛或肿胀状态下继续训练,就会产生不良刺激和新的损伤,从而使康复进度倒退[6]。在控制患肢肘关节疼痛、肿胀度不加重的前提下,需要逐渐增加训练负荷强度和训练量,增加训练量在前,增加训练负荷强度在后。早期患处相邻关节多组数、高次数、低重量的组合形式,有益于促进损伤部位的愈合和和血液供应量。在变换训练手段和负荷时,不仅需要依据患处的疼痛、肿胀指数情况,还需要依据患处相邻关节肌群的疲劳感指数、肌肉酸痛指数。在康复后期强化肌力水平时,可能出现轻微的适应性疼痛,变动范围在1~2 之间,属于正常现象。

3.2 术后不同阶段关节活动度与上肢肌肉围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3.2.1 术后患肢关节角度变化结果与分析 肌腱或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患侧关节的角度变化是恢复关节正常功能的关键,固定时间过长会造成肌肉和肌腱粘连,关节角度恢复慢,甚至无法恢复到健侧水平;固定时间较短过早或过度的牵拉,将会造成关节松弛、不稳等[6]。如何寻找最佳恢复患肢关节角度的时机,已成为康复训练的难点与重点。

由表6 可知,患肢肘关节术后第3 周开始恢复肘关节屈伸活动练习,术后第3~4 周是患肢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增长幅度最大的时间阶段,改善肘关节伸的活动度在前,改善屈的活动度在后,单周分别增长了40°、50°。术后第4 周双肢伸对称度达到了97.22%,屈的对称度达到了60%;术后第5~8 周患肢术肘关节伸的角度增长了5°,屈的角度增长了15°;在术后第8 周患肢肘与健肢的肘关节屈伸角度对称性达到了100%。

表6 术后不同周关节活动度变化统计Table 6 Statistical table of joint range of motion changes in different weeks after operation

肘关节损伤或韧带重建术后肱二头肌的屈伸和小臂旋前肌的挛缩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也会造成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关节囊、韧带、肌腱、肌肉)的挛缩[14]。肘关节三联伤术后关节制动大于2 周是导致术后肘关节僵硬的独立危险因素[15]。膝关节在固定7 到14 天后,关节囊中的成纤维细胞的厚度和粘附力增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加[16]。主治医生建议患肢肘关节术后固定6~8 周,相关研究认为术后4~6 周不宜进行牵拉和灵活度练习,并且单周肘关节角度增长幅度不超过20°~30°。

本研究结合“体认论”和“运动行为口述反馈与互证链”的多元互证方法学[17],利用手法按压双肢肘关节相同部位,依靠运动员主观口述反馈双肢疼痛感受度、不适感或恐惧感,采取手法松解与神经肌肉促进法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主动促进患侧肩、肘、腕关节的灵活度。这种改善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方式仅用2 周的时间,几乎恢复了患肢肘关节的角度,大大减短了医生建议固定6~8 周或相关研究建议固定4~6 周的时长。重建的肌腱、韧带由于弹性、粘滞性、刚性等生理因素所引起的患肢肘关节活动度受限,过度牵拉改善关节活动度势必将造成肌腱、韧带再次断裂或关节松动的危险,所以在术后第5~ 8周患肢肘关节开始依靠完成相应的训练动作,以积极主动活动的方式促进关节角度的恢复。

3.2.2 术后患肢关节围度变化结果与分析 运动损伤制动会引起矢用性肌萎缩[18],踝关节制动4 周后小腿与大腿肌群横截明显减小[19],但早期运动训练可以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和肌力的流失[20]。患肢关节肌肉维度变化是评估康复训练手段的重要依据,同时是监控患肢肌力水平变化的重要指标。

从表7 测试结果中发现术后第2 周患肢大臂围度为27.6 cm、小臂围度为26.5 cm、患侧大臂围度与健侧相差0.8 cm、小臂围度相差0.7 cm。经过4周的训练后,术后第5 周与术后第2 周相比患肢大臂围度增长0.3 cm、小臂围度增长0.4 cm。术后第8 周患肢大臂围度为28.3 cm、小臂围度为27.2 cm,双臂上肢围度对称度为99.3%以上。

表7 术后不同周上肢肌肉围度变化统计Table 7 Statistical table of changes of upper limb muscle circumference in different weeks after operation

术后第2~4 周因患肢肘关节运动功能的缺失,致使神经支配肌肉通路受损,以及患肢肌力水平下降,导致患肢关节承载负荷的能力大幅度降低。康复训练与正常增加肌肉维度训练相比具有独特性,康复训练更需在可控的训练负荷下重点强调重塑神经支配肌肉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发展患肢相邻关节周围肌力水平,来尽最大可能地改善患肢关节周围的肌肉维度。人力抗阻的最大优势是施加的阻力是可控的,而且可以进行向心和离心阻力的转换,这样既可以保护损伤部位,还可以维持或增加患肢肌力水平。因此,在术后早期2~4 周采用人力抗阻的方式优先对患肢肘关节远端的肩、腕关节、手指周围肌群进行了多方向单关节耐受性力量训练,近端的肌群进行了等长抗阻训练等方式进行重塑神经支配肌肉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方式能有效地提高患肢肘关节的远、近端关节周围肌群的肌肉维度。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术后第5~8 周继续增加训练负荷,提高对患肢关节两侧肌群的力量训练刺激强度,开始将人力抗阻转换为器械抗阻训练。首先采用弹力带、小哑铃、杠铃片等器械进行单关节力量练习,加强肩部和腕部力量训练,逐步过渡到多关节力量训练。采用单一的训练手段与方法不能使患肢骨骼肌群的力量和功能得到有效发展,为此,在术后5~8周采取了多关节的推、拉、举及旋转等组合力量训练方式,有效提高了患肢肌肉的力量,并通过主动的多关节抗阻练习有效地提高了患肢关节的活动度和神经肌肉支配能力。

3.3 术后不同阶段肌力水平测试结果与分析

患肢关节肌肉力量被认为是肌腱、韧带损伤康复治疗中的一个评价和检测的重要指标[21]。左右两侧肌力对称度在75%~85%范围内,说明双侧肌力较平衡[22]。关节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功能结构,其中软组织约提供80%、骨结构约提供20%[23],可见强化关节稳定性需增强周围肌群的肌力水平、尽快恢复患肢肌力水平是康复训练的关键。

从表8 中可知,术后第2~4 周患肢肘关节、肩关节均未施加恒定的负重,肌力水平为0kg,腕部在术后第3 周开始进行了轻重量训练,肌力水平为1kg。通过3 周的系统训练,术后第6 周患侧腕部负重训练能力已与健侧持平,负重训练强度为10kg。在术后第4 周患肢腕部肌力为健侧的25%时,患肢肘关节进行了单关节屈伸的轻负重训练;在术后第7 周患肢肘关节屈伸肌力为健侧的50%时,患肢完成了多关节推拉训练以及跪立俯卧撑、仰卧屈腿上拉的自重力量训练;术后第8 周评价患肢肌力水平的8 项指标均达到健侧的60%以上,其中肘关节单关节肌力水平达到健侧的75%以上。

表8 术后每周患肢肌力水平统计Table 8 Statistical table of muscle strength of affected limb every week after operation

目前,相关韧带重建术后的研究提出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恢复肌力水平,但并未提出实质性的康复训练策略导向。由于个体化差异性较大,需要根据伤者患肢恢复的具体情况适时把握患肢力量训练的方式和力量训练的负荷。康复训练中提升患肢肌力不仅需要遵循个性化原则,还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肘关节韧带损伤或重建术后影响肘关节的功能,会造成肌肉矢用性萎缩、神经募集支配肌纤维保护性抑制,从而造成肌力水平迅速下降。术后早期患肢关节运动功能的缺失主要是神经保护性抑制所致,术后中后期影响患肢肌力水平主要是肌肉横截面积不足所致。在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基础上,术后早期要采用单关节被动训练方式恢复肌力水平,术后中后期要采用多关节主动训练方式恢复肌力水平。本研究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采用即时训练承载重量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反馈方式评估患肢进行肌力训练的状况,即时评估患肢肘关节的疼痛度和皮温,判断施加负荷的合理性,训练前、训练中和训练后的主观反馈是把握和控制患肢肌力水平发展的重要方式。

3.4 术后不同阶段训练负荷安排统计结果与分析

在一定时间内机体不能承受外界施加的负荷或承受负荷的时间超过机体承受范围内,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大大提升[5]。损伤后患肢承受负荷的能力明显下降,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如果训练负荷安排不恰当很容易加重损伤或造成再次损伤。

从表9 可以看出,术后第2 周患肢肩部肌群累计完成20 组240 次以上的人力抗组训练负荷,术后第3 周患肢腕部肌群累计完成了8 组120 次120kg的训练负荷,同时患肢肘部肌群开始进行等长抗阻训练。术后第4 周患肢腕部肌群开始增加力量训练强度,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开始增加力量训练量。术后第5 周肩部肌群开始增加力量训练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同时肘部肌群开始增加力量训练的负荷量。术后第6~8 周在患肢肩、肘和腕的单关节肌力明显提高情况下,开始进行患肢多关节肌力训练,渐进增加患肢关节承受负荷的能力,在术后第8 周患肢肌群承受训练负荷的总量已达到健侧的96.2%。

表9 术后每周训练负荷统计Table 9 Statistical table of weekly training load after operation

施加外界训练负荷主要是让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机能反应,如血流量增加、释放促生长因子增加、神经募集能力提升、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大等,都能积极有效地促进患肢肘关节损伤的愈合、运动功能的恢复和肌力水平的提升。从负荷的统计来看,随着康复训练进程的推移,训练负荷量逐渐降低,训练负荷强度逐渐增强。训练早期康复采用多组数、多次数的递增训练量方式,其目的是疏通患肢肘关节微循环系统和恢复已损伤的神经肌肉系统功能。训练中后期训练强度逐渐提升,加大负荷对机体的刺激深度,提高损伤部位的适应性和负荷应力能力,促进肌腱、韧带韧性和弹性的重建。渐进的训练负荷可以使机体产生良性的适应性反应,有益于损伤韧带和肌腱结构的重建。

3.5 术后不同阶段训练方式、手段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肌腱或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策略主要采取等长收缩、离心收缩到向心收缩及组合收缩方式的训练模式,来发展患肢关节的稳定性与承受负荷的能力[24]。肌腱、韧带重建术后,如果术后康复训练方式与手段选择不得当,不仅会影响康复训练效果,而且可能会使重建的韧带和肌腱被拉长、松弛,还有可能断裂。

从表10 可知,术后第2~4 周患肢肩、肘、腕关节周围的肌群采用等长训练、向心抗阻训练、等长+向心抗阻训练等方式,提高患肢肌肉力量的发展,促进重建的肌腱、韧带功能的恢复;术后第2~3 周通过功率自行车发展有氧代谢能力,术后第4 周运动员在患肢佩戴护具的情况下,以跑步的方式发展有氧代谢能力。术后第5~6 周在完成单关节力量训练的同时,对肩和腕进行了双关节力量训练,对前臂肌群进行了旋转力量训练;术后第5 周患肢关节摘除护具后,进行了有氧跑、灵敏跑训练。术后第7~8 周对患肢的肩肘、肘腕、肩腕及肩肘腕进行了多关节组合力量训练;术后第7 周增加了跳跃、落地和蹦床训练。

表1 第一阶段术后第2~3 周康复训练方案Table 1 Lis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rograms in the first stage 2~3 weeks after operation

表10 术后每周训练方法与手段统计Table 10 Statistical table of weekly training methods and means after operation

等长收缩的最大特点是肌纤维长度没有发生变化,人力抗阻最大的特点是阻力可控,这两种力量训练方式适用于肌腱、韧带重建术后早期的愈合生长时期。人力等长抗阻练习在维持患肢肘关节两端肌力水平的同时,也会改善患肢肘部肌群血液循环,降低疼痛和肿胀。术后康复训练中期开始渐进地从不负重向轻负重耐受性力量训练转化,借助哑铃、弹力带等训练器材,逐渐恢复神经肌肉承受负荷的感受度。术后康复后期由单关节的耐受性肌力训练向功能性肌力训练方式转化,采用推、拉、举、旋转的多关节力量训练方式,强化患肢肌群的本体感觉和神经对肌肉的支配能力。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要准确把握患肢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变化情况,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恰当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来保证对重建的肌腱、韧带有良性的渐增负荷刺激,有针对性地促进重建肌腱、韧带的功能恢复。

4 结论

通过7 周的康复训练,患肢肘关节运动功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疼痛度、肿胀度完全消失,两侧肘关节屈伸角度对称度达到100%,两侧手臂推拉肌力水平对称度达到75%,患肢承受总负荷达到健肢的96.2%,两侧大臂肌肉围度的对称度达到99.3%,专项运动能力达到了专项技术训练的要求,术后第8 周完成了冬季专项跳台技术训练。

主观感受和客观数据相结合的监控评估方式可以更深入地把握损伤部位的恢复情况;相邻关节耐受性肌力训练有利于促进患侧关节肿胀消除,有利于减缓疼痛;手法松解与神经肌肉促进法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关节灵活度的恢复;康复训练更需在可控的训练负荷下重点恢复和重塑神经支配肌肉的能力,渐进增加训练负荷和变化训练方式来最大程度地发展患肢肘关节相邻关节周围的肌肉维度,有利于患肢肘关节周围肌肉维度的发展;下肢和躯干大强度的有氧代谢和心肺功能训练,有利于促进疏通患肢损伤部位的微循环系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猜你喜欢

肘关节患肢肌群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胳膊肘僵硬是咋回事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损伤手术经验分享
上海市小学男生上手投掷动作发展中肘关节运动特征的比较分析
体操运动员正、背链肌群功能失衡的认知问题及改进举措
乳腺癌术后护理干预对患肢功能锻炼康复的影响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
五招简单练习 增强核心肌群力量
乳腺癌术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