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舞蹈中国化进程中的现实思考

2021-11-24林大为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语汇中国化舞蹈

包 蕊,林大为,崔 敏,王 可

(1.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与舞蹈学院,辽宁沈阳110102;2.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辽宁沈阳110034;3.潍坊理工学院体育学院,山东潍坊262550)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舞,起源于欧洲早期社交活动,在不断演变与自我完善后,逐渐实现了规范化与系统化,形成了摩登舞与拉丁舞两大舞系,是目前涵盖10 个舞种的体育艺术形式。

体育舞蹈早期传入我国时,主要以竞技运动的形式存在。由于竞赛规则的严格限制,致使体育舞蹈比赛中融入中国元素的空间非常有限,学界探讨融入中国元素的切入点也主要局限在音乐方面[1-2]。1998年,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将体育舞蹈表演舞引入国内。体育舞蹈表演舞也被称为“国标舞艺术表演舞”,是以摩登舞与拉丁舞的本体语言为主体、适度吸纳其他舞蹈元素而创作出的多种题材、多种形式的舞蹈艺术作品[3]。这种充满戏剧性的故事题材,具有多样化表现手段的灵活形式,极大地拓宽和丰富了体育舞蹈的表演内容[4],也为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自1998年体育舞蹈表演舞进入我国以来,中国文化元素便开始在艺术表演舞中逐渐活跃起来,并且涌现出了一些优秀作品。例如2005年第3 届中国电视舞蹈大赛体育舞蹈作品《别》 ,首次将海派文化融入到了体育舞蹈当中。作品表现了20世纪20、30年代旧上海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情[5],服饰道具皆贯穿了旧上海时期的风格特点,音乐采用了电影《阮玲玉》的主题音乐。作品采用伦巴舞作为动作素材,以伦巴基本舞步结合双人托举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双人舞动作连接紧密,抑扬顿挫间技术动作饱含着主题情绪。这是一次成功的创新尝试,迈出了体育舞蹈“中国化”的步伐,得到了业界内广泛的认可和大众的喜爱。2009年的舞剧《长恨歌》,取材于作家王安忆同名长篇小说,表现了上世纪40年代上海弄堂女人一生的情感故事,也展现了上海近五十年间的发展变化,是海派文化作品的进一步突破[5]。在国际赛场上,体育舞蹈的中国化创作也屡创佳绩。2010年第85 届英国黑池国际比赛中,由北京舞蹈学院表演的《茉莉花》获得表演团体舞季军。作品音乐在我国传统民歌《茉莉花》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将东方的清雅秀丽展露于世界。同样是在该比赛中,团体表演舞《如梦令》和《青花》更是分别取得了冠亚军的好成绩[5]。2018年第93 届英国黑池国际比赛上,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表演舞作品《丝路·行》,将中国敦煌舞元素融入到了拉丁舞程式化的动作当中,用拉丁舞语汇和敦煌舞语汇共同塑造了一个个气韵生动的敦煌舞飞天形象,使作品大放异彩,赢得了国内外评审专家及舞者的一致认同。

体育舞蹈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使中国元素成为中国艺术表演舞创编的流行素材,一时间中国文化符号开始在中国体育舞蹈表演舞作品中大行其道。但与此同时,一些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中国元素引入开始引起了学术界的警惕和关注,于是体育舞蹈中国化成为体育领域和舞蹈领域关注的热门话题[6-10]。体育舞蹈的中国化进程,不仅是一个对西方文化兼容并蓄、吸收借鉴的过程,还是一个讲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体育文化产品的过程,还是一个普及体育舞蹈、助力健康中国的过程。因此,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聚焦体育舞蹈中国化的时代命题,对体育舞蹈中国化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体育舞蹈“中国化”的理论探讨

1.1 打开限制边界,为其他文化元素的融入提供更大空间

与初始形态竞技性体育舞蹈注重标准化、规范化、套路化的特点不同,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通过赋予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大大拓宽了自身的文化开放度。它的兴起打破了以往体育舞蹈的封闭性,给体育舞蹈提供了融入新鲜血液的可能性。与竞技体育舞蹈相比,体育舞蹈表演舞最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品被赋予了主题。在艺术表演舞作品中不再以单纯展示技术为表演目的,创作者会基于核心思想及艺术形象进行铺陈和设计,打破了原固定套路的束缚。创作中的编排动作语汇围绕作品主题紧密展开,加入富有中国元素的意象,为体育舞蹈“中国化”提供了广阔的创作条件。第二,动作语汇的约束减少。国标舞无论拉丁舞、摩登舞,大部分动作都有标准的步伐、方向、升降等程式化的规定,而体育舞蹈表演舞则会适当降低国标舞本体语汇的比例,从而为作品融入其他舞蹈动作语汇提供了空间。在有些规则宽松的比赛中,只要步伐、架型、动律其中之一能让观众感受到国标舞元素的存在即可,给了编导更自由的创编空间,充分提供了不同舞蹈种类相互融合的契机[11]。

1.2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体育舞蹈“中国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西方文化舶来品进入中国,必然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元素的融入是一种必然趋势。这是由主体性质所决定的,在其他文化存在形式中也都可以找到证据,例如中国的现代文学、芭蕾舞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中国化实践。其实,早在体育舞蹈作为竞技项目引入中国之时,就已经有人开始尝试着将中国的一些文化元素融入到舞蹈表演当中,只不过由于受到规则本身的严苛限制融入的空间太小。然而体育舞蹈表演舞是以被赋予了主题和人物的作品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也减少了动作语汇的限制。作为生活在中国、长期在中国文化浸染下的中国舞蹈创作者,自然而然地就会探寻用这种艺术形式讲述中国故事的可能性,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在作品中加入中国舞蹈的一些动作语汇,自然而然地就会采用中国服饰、中国音乐来表达作品的主题。艺术作品的创造不能脱离传统而存在,中国舞蹈创作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成长,当然更善于讲中国的故事和使用中国元素表达情感,这是其民族性决定的,主体自身的文化特质使中国元素的融入成为了一种必然。

1.3 体育舞蹈“中国化”的进程必将带来体育舞蹈更高层级文化的累积和融合

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时间上文化是变化不止的,空间上文化是连带复杂的。因为变化,才有了发展和进步;因为连带复杂,才有了一致与和谐。时间上的层累变化越多,则其发展和进步必然越迅速;空间上的圈围越放大,则其趋于一致与和谐的圈围也越大。在空间上,假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未曾接触,它们的发展也许各异,但一经接触,则其趋势是一致或和谐的。在时间上,它们接触之时,或成为一致或和谐之后,若再有不同或相同的文化来和它们接触,必然也是趋于一致或和谐的[12]。体育舞蹈表演舞的出现为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不断的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虽然有时也出现了冲突,但最终体育舞蹈中国化必将趋向于东西文化的更高层级的融合。在高级别的体育舞蹈表演舞舞台上诸多优秀中国作品的出现,证明了两者是可以在多方面进行融合的,这种文化融合呈现的总体趋势也是和谐、成功和令人振奋的。中国文化对于西方世界来讲是独特的、具有鲜明民族性的,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合大大丰富了体育舞蹈表演舞的文化特质和表现内涵,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体育舞蹈中国化的进程,也有利于体育舞蹈本身的文化层累和进步。

2 体育舞蹈“中国化”的时代意义

2.1 体育舞蹈“中国化”能够促进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和传播

新时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文化中的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客观需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13]。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珍贵的文化宝藏。体育舞蹈表演舞的出现,有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有利于发挥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力量,增强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体育舞蹈表演舞与竞技性体育舞蹈不同,它不是单纯的比赛套路,而是赋予了主题和人物形象的艺术作品[6]。由于主题和人物的引入,体育舞蹈表演舞可以很自然地融入中国文化元素、讲述中国故事,从而可以在西方世界占据统治地位的体育舞蹈文化平台上,展示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前述舞蹈优秀作品其实已经成功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舞剧《长恨歌》展示了海派都市文化,《丝路·行》展现了敦煌文化,《胡同印象》展现了北京胡同的市井文化。这些作品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表现,都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2 体育舞蹈“中国化”丰富人们的健身、娱乐、审美选择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健康、文化、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体育舞蹈表演舞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恰好可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满足中国国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和审美需要。竞技形式的体育舞蹈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城市孩子从小就开始了体育舞蹈的学习和训练,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审美修养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体育舞蹈的中国化,可以使体育舞蹈与中国的本土现实、文化之间产生紧密的关联。通过体育舞蹈作品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传递中国思想,可以进一步促进体育舞蹈融入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可以提升中国人对该种文化形式的认同感,有利于体育舞蹈走进大众,让更多的中国人欣赏、参与、热爱体育舞蹈,从而增强中国国民的健康水平,提升中国国民的艺术鉴赏力,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让更多的中国人提升幸福感。

2.3 体育舞蹈“中国化”有利于体育舞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表达了中国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鲜明立场。体育舞蹈诞生之初,就是不同国家舞蹈文化碰撞、交织后产生的“舞蹈混合物”。回溯体育舞蹈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体育舞蹈的发展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对传统形式的继承、创新、借鉴、再造的特点,也正是这种文化包容性才使得体育舞蹈发展出了艺术表演舞的新式样,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文化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体育舞蹈表演舞的出现,为中国文化的融入提供了契机,而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必将进一步丰富体育舞蹈的文化特质和表现形式。融入了中国文化的体育舞蹈,将敦煌文化、海派文化、胡同市井故事这些本土题材以西式舞蹈进行演绎。这些内容的恰当融入,会成为体育舞蹈作品吸引本土观众的一个关键点,使本土观众可以在一种外来艺术样式中品尝到熟悉的中国乃至家乡的味道,继而使体育舞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体育舞蹈扎根中国、传遍世界。

3 体育舞蹈“中国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3.1 动作语汇与主题表达的冲突

舞蹈的主题是由舞蹈编导在客观社会中选取合适的历史事件、生活现象并对其提炼加工形成的,它是构成舞蹈作品的基本条件。艺术表演舞赋予了体育舞蹈主题,但这种主题的表达是建立在体育舞蹈动作语汇基础之上的,正如舞蹈自身“长于抒情短于叙事”的局限一样,不同舞种也皆有其自身的主题表达局限性,这是作为舞蹈创编者必须正视的核心问题。著名舞蹈艺术家张继刚认为“绝对自由在艺术创造中是不存在的”[14],作为具有很强娱乐性和社交性的摩登舞以及以表现爱情为主的拉丁舞,并非是任意主题都适于表达的。例如军旅题材舞蹈,主要是以弘扬“主旋律”精神、彰显新时代我国军人风貌与核心价值观为目的的主题类型。军旅题材是严肃庄重的,而体育舞蹈动作的风格特点,尤其是拉丁舞系,其舞步多为摇曳多变、婀娜花俏的风格,动作运行轨迹多以曲线为主,下肢动作强调髋关节的扭动,这些特点与军旅题材所要彰显的英雄精神着实违和。另外,在表现格局上摩登舞和拉丁舞更倾向于通过双人动作的配合和感情的抒发,来表现个人“小我”的爱情题材故事。而军旅题材舞蹈更多展现的是“大我”,或以“小我”上升至“大我”的高尚情怀,是一种民族和国家层面崇高精神的体现,它的格局更大、影响更广泛。因此我们要正视任何一个舞种都有其自身发展或自身风格所局限的地方,在主题设定时要充分考虑体育舞蹈动作本身的特点,而不应天马行空、信手拈来。

3.2 中西方文化传统融合中产生的矛盾

民族传统文化往往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有些标识性很强的文化元素经常是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且彼此依存的。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民族的舞蹈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独特性以及可识别性,其动作、音乐、服饰等要素往往集合成为一个整体而被世人所认知。近年来中国元素在体育舞蹈表演舞中的成功引入,使得效仿者蜂拥而至进行“大胆创新”,快餐式创作出了不少注入中国元素的体育舞蹈作品。然而很多作品的文化元素引入是存有争议、值得推敲的。在2017年广艺国标舞艺术节上表演的作品《扎西得嘞》,舞者在服装和音乐上引入了藏族元素,身穿藏袍跳着摩登舞中的快步舞动作,文化撮合的牵强感非常明显。藏舞是藏族的标识性文化,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藏袍是藏舞中重要的构成元素,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穿着藏袍就要跳藏舞,就要展现藏族舞蹈诸如“一顺边”“连绵不断”“重拍在下”等动作的风格特点,而把藏袍生硬嫁接到体育舞蹈舞步表演中,就与人们的传统认知不符,就会体现出强烈的文化冲突感。舞蹈动作借鉴也是一样,不是说所有的中国民族舞蹈动作都可以掺杂进体育舞蹈的动作中,创作者需要在体育舞蹈核心动作语汇的基础上顺势而行,要在保留体育舞蹈核心动作元素的前提下选择符合体育舞蹈动作风格的民族民间舞要素融合其中。反之,会使作品无论从文化内涵的角度,还是从直观鉴赏性的角度看,都找不到其成立的根基,给人带来观感上的尴尬,作品自然显得不伦不类。

3.3 重形轻质导致作品失衡

“形”在这里指的是体育舞蹈表演舞作品的外在形式,而“质”及“品质”(quality)在这里指的是作品中语汇处理、意境营造及人物气质的综合显现,是对体育舞蹈表演舞作品内里质地的深层次要求。现阶段很多体育舞蹈表演舞作品仍停留在对音乐、服装等外在形式标签的表层融合阶段。一个成熟的融合阶段,首先是要对动作语汇的准确拿捏。动作语汇是舞蹈的实际内容,也是构成舞蹈作品的根本条件。不同于体育舞蹈竞技比赛中的套路,一部好的作品,所有的动作语汇都应该紧紧围绕作品的主题以及人物的塑造进行设计。这就需要创编者具有一定的编导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创编技术。如果只是粗略地挑拣几个造型动作随意组合便以为进行创新融合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的作品给人以元素堆砌和盲目组合之感,少有美的艺术感受。其次,通过语汇组成,借助音乐、服装、灯光的渲染,作品要发散出与作品主题相对应的情感意境。这其中表演者对人物的塑造至关重要,从“以形写神”到“以神驭形”,不仅需要创作者的精心构建,也需要表演者根据表演经验进行“二度创作”。“质”的提升,也就是体育舞蹈表演舞作品中国化的高层次追求,使作品赋予中国化的实际内涵由表及里、日趋成熟。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体育舞蹈的动作语汇是其存在的本质内核,决定了舞蹈创作过程中的其他元素都要围绕着这个核心顺势展开。在体育舞蹈创作中国化融合这条道路上,所面对的局限性是客观、刚性的存在,这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限制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创作,关键在于如何扬长避短,即找寻到与自身风格相契合也可以把控的素材。同时要深度解读文化内涵,既要外化其形,也要内化其神韵,才能进行合理的、具有突破性的艺术创作。

4 体育舞蹈“中国化”的发展路径

4.1 固本明元,化解主题表达冲突

体育舞蹈的动作语汇是确定其舞种本质的核心要素,是体现体育舞蹈文化辨识性的根本。在体育舞蹈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之前,必须深刻领会体育舞蹈动作语汇的核心要素,提炼出各个细分舞种的动作要素、动律要素、情感表达、意义表达等多方面标识性、根本性的内核,才能使创作者在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固本明元是体育舞蹈中国化的根本前提,“本”是体育舞蹈的本质性动作语汇,“元”是指体育舞蹈本质性语汇意义表达的核心特征。只有把这两个根本搞清楚了、坚持住了,才能使中国舞蹈创编者的文化融合行为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边界,使得创编者在主题、动作、服装、音乐等方面不管如何创新,都可以保持在体育舞蹈本质特征的框架之内。第95 届英国黑池国际舞蹈比赛作品《丝路·行》的创编者谢长慧编导,就是在遵循拉丁舞各个舞种的语言的动势、结构及文化寓意等基础之上,借鉴并吸收了敦煌舞元素,对敦煌舞的“形态元素”“神态元素”“动律元素”及“动势元素”进行了提炼。由于决定拉丁舞性质的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动作,因此敦煌舞舞姿造型和敦煌舞上肢形态的融入都不会影响拉丁舞各个舞种的动律特征。因此作品在不改变拉丁舞各个舞种属性的基础上呈现了鲜明的丝路主题,准确生动塑造了敦煌飞天的艺术形象。在体育舞蹈表演舞作品创作中,借鉴“什么”“拿”多少“用”多少,都是需要我们去认真推敲的,但“借鉴”的前提要“懂”,既要做到“懂自己,懂别人”,还要做到“懂文化,懂创作”,也就是对各种舞蹈文化的理解要透彻、深刻,还要懂得怎样运用。一部作品的成功与一个编导精湛的创编技法和深厚的舞蹈文化底蕴着有密切的关联,创编者要在对东西方舞蹈文化深刻认识的前提下,恰当选择舞蹈肢体语言,这是作品获得认同的关键所在。

4.2 在规避冲突的基础上寻找契合,达成文化和谐

固本明元保证了作品的体育舞蹈本质属性,明确了体育舞蹈意义表达的界限。在此基础上,创作者就可以尝试提炼中国本土文化元素,使之融合到自己的舞蹈作品之中。前文的分析已经指出,主题、服装的选择是可能产生作品内部冲突的,因此在现实操作中一定要注意分析作品内部各个要素的特征和关系,避免出现表达冲突和文化冲突等问题。可以通过对中西方舞蹈语言融合的内在合理性剖析,指引创编者在实践中不仅要关注舞蹈本身,而且要关注舞蹈形态形成的内在原因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使其在创作中科学地探寻不同舞蹈语汇融合的契合点,顺势而为,寻找与主题立意相吻合相接近的语汇风格,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口,进行科学创作,从而提升文化融合性质的体育舞蹈表演舞作品质量。仍以《丝路·行》为例,上文中已经提到了该作品中融入的敦煌舞元素。敦煌舞的原型来源于石窟壁画,其中的飞天舞姿具有典型的西域风格,动作形态上的“拧腰出胯”凸显了女性人体美的西域舞蹈特征。在敦煌舞中,敦煌舞的主要形态为“S”形三道弯,主要动律有以波浪形、8 字为主的横拧腰、S 腰、回转腰、旁提腰、拧仰腰等。如敦煌舞舞姿“回身拨云势”,“右臂上举拉长折腕,左臂迅速向旁推开,右臂上拉带动腰、胯最大限度地延伸,然后大幅度地塌腰,脚下五位半脚掌控制静止,而上身则在横拧和螺旋上升中延续,呈现出一种回身拨云的态势”[15]。敦煌舞的“拧扭”通过腰部发力从而产生上、下肢向相反方向的运动,这与拉丁舞的很多动作形态、动势动律相吻合。在体育舞蹈拉丁舞中,伦巴、恰恰、桑巴舞都有不同程度的髋部“拧扭”态势。如伦巴舞的核心表现动作是臀部的立体“8 字圆”拧摆;恰恰舞与伦巴舞一样遵循着双脚对抗地面产生的“拧压”与扭转单式运动;桑巴舞的核心表现动作,是在下肢与躯干形成“拧转”的同时还要保持着骨盆与胸椎形成的“反弹”。这种动势动律的契合点,便是创作融合的重要前提。在这种前提基础上,动作语汇的衔接构架才会流畅自然,给观者以行云流水的美感。

4.3 在敬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报告中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于传统的继承,而继承的基础就是对传统文化需持有敬畏之心。传统是创新必要的前提,传统不属于创造,但应该参与创造,离开传统的创新是绝不可能的。传统是艺术家身上过去的力量,而艺术家又在自己的创新中让传统结出新的果实。因此体育舞蹈中国化的创新要在传承延续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要结合当代问题意识,在其中注入新的理论资源,挖掘探索出传统文化新颖的阐释方式,而不是猎奇炫技和拼接硬凑,更不是哗众取宠博眼球。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文化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但不可否认,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16]。所以体育舞蹈中国化发展进程中一定要把握住文化的核心精髓,对传统文化要全面系统深入地理解,并力求找到与当下时代精神相契合的衔接之处。艺术创作要本着对文化的敬畏、对作品负责、对观众尊重的态度来探索创新。

4.4 在统筹兼顾形与质的基础上追求思与境的和谐

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要有好的立意、恰当的动作语汇,还应该具备“造境”的能力。相较于西方艺术对于实际形质上的追求,中国对于艺术的审视则更重视“境”的营造和参悟。中国艺术审美的较高层次,便是从“形”上升到对“境”的感悟。“境”从唐代起逐步成为了中国美学中的重要理论范畴。“境”在美学中通常涉及到“意境”和“境界”两个概念,两者是既独立又互通的关系,本文中的“境”主要指“意境”。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提到了意境的3 种表现形态:“直观感相之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最高灵境的启示”[17]。意境的产生要素是情与景之间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生硬的拼接堆积。有机结合的理想状态是指情与景的浑然交融,在舞蹈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司空图所言的“思与境偕”,及审美情感“意”与审美想象中的画面空间“境”的和谐交融。

《胡同印象》是北京舞蹈学院表演的一部融入本土化元素的体育舞蹈作品,在2013年桃李杯比赛中获得艺术表演舞创编舞一等奖,还获得第10 届全国舞蹈比赛表演银奖。这部作品是以体育舞蹈基础动作为主体,其中巧妙地融入了老北京人的生活动作元素,在运用传统民族音乐的同时,通过意境氛围的营造呈现出全新的视觉感受。

《胡同印象》选材于老北京“胡同文化”,通过重现老北京胡同人们日常生活的写照,带观众梦回上个世纪,重温老北京胡同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作品的编导将日渐消落的老北京胡同文化融合在舞蹈作品之中,运用倒叙的手法,回顾了主人公们相识、相爱、相伴终老的一生。整个作品连贯流畅,符合叙事舞蹈在结构上的逻辑。作品编导不仅对外在“形”上的中国元素融入做了精美的设计,而且对内在“质”——如动作的编排更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而使这部中西结合的作品既符合体育舞蹈动作编排规律,又迎合了本土观众的审美口味。

《胡同印象》在创编上避免纠结于复杂的叙事,将表现重点放在了体育舞蹈擅于的情感表达上。编导对人物及情境的勾画十分细腻,例如开场时女舞者背对观众站在舞台前侧,悠闲地“抿头”“掸衣服”,随着清晨小贩的叫卖声,以满怀期待眺望的神态来迎接崭新一天的到来。再如老大爷一边将鸟笼高高“架”起、一边用手“拍”着笼子专注地“逗”鸟儿的生动画面,编导捕捉了养鸟的典型民俗文化,渲染出了老北京一代人的记忆和浓浓的情怀,表达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缅怀,使整部作品显得真实饱满。思与境偕,就是在表达主题立意的同时,使观者感受到作品所延伸出的情感意境,并为之动容,也是一部作品的高级表现形式。

5 结语

中国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包含了在认识、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克服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实现对西方文化的超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创新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也就要求文化艺术领域不断创新发展,从而与之相适应。社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交融,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也必定会选择性地吸收有助于自身成长的因素,来弥补自身短板。因此体育舞蹈中国化潮流的出现不是“一时风行”,而是“趋势所致”。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体育舞蹈中国化的进程中,存在动作语汇与主题表达的冲突、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冲突以及重形轻质导致的作品失衡等问题,这是我们必须加以正视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体育舞蹈中国化创作绝非将中国元素堆砌拼凑在一起这么简单,要创作出形质兼备、思境和谐的优秀作品,前提条件是要具有坚实丰厚的中西方舞蹈文化底蕴和舞蹈创作理论[18],同时秉持着固本明元、规避冲突的路径方法,本着对文化的敬畏、对作品负责、对观众尊重的态度来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体育舞蹈中国化作品,使体育舞蹈得到更多国人的喜欢,体育舞蹈在本土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语汇中国化舞蹈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向大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