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武术运动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

2021-08-11旭,王文,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动机武术

高 旭,王 文,关 硕

(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与舞蹈学院,辽宁沈阳110102)

学校武术作为武术存活与发展的重要传递方式和场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其作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始终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广和提倡,在我国教育体制各学段中都有着严格授课内容、学时的规定,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来,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时代背景下学校武术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改善个体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中的价值与功能更加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2016年7月,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制定了《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重点推进学校武术教育工作;在全国中小学、高校广泛开设武术课程,力争青少年武术习练人口逐年递增10%[2]。2019年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着重强调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各环节,贯穿于中小学、高等教育等各领域中;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传统体育、戏曲、书法等进校园活动[3]。相关政策文件提示: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武术运动,使其养成终身武术锻炼习惯是目前学校武术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而化解当前实践青少年“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尴尬局面,让其自觉、主动参与到课内外武术运动,成为一线教师、研究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分析青少年武术学习、锻炼行为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以此提升其武术运动参与就具有了积极意义。

社会生态学理论(Social Ecological Theory)认为,人与环境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个体行为转变与环境各要素有着密切联系,并强调多层面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效应[4]。家庭、学校、社会是个体生活、学习3 个核心环境,是其获取知识、行为养成的重要场所。不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视角看个体都不可能处于单一环境,受到单一环境影响,3 种环境共同作用的综合效果则是个体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因此,从社会生态学理论视角分析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模式对青少年运动促进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及可行性,相应研究由此展开。Martins 等人以社会生态学模型为视角分析了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认为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心理(自我效能、动机类型与水平、竞争意识等)、社会环境(父母支持、师生关系、运动氛围等)、物理环境(学校与社区的场地、设施的建成与使用等)都与个体运动参与密切联系,影响着其运动参与效果[5]。Van Sluijs 等人对青少年随机控制运动干预实验的有效性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与单独的信息、环境、政策干预相比,基于三者的综合性干预方法效果更好;此外,与单独的学校、家庭、社区或基础性医疗干预相比,基于学校与家庭或学校与社区一体化的综合性干预手段效果更好。近年来,国内研究者逐渐关注社会生态学理论在运动领域的应用,聚焦于该理论在运动行为与身心健康促进中的价值与作用[6]。吴一卓等人对2007—2017年国内47 篇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研究身体活动论文进行分析发现[7]:1)从发表数量上看,2007—2011年处于探索期,只有4 篇论文发表;2012—2017年是快速增长期,共有44 篇论文,其中仅2017 就有14 篇论文发表。2)从研究类型上看,横向相关性研究占比最大,为25 项,占53.2%,此类研究结果与国外较为一致,即自我效能、教师支持、家庭支持、学校管理、学校场地设施等不同层次因素与个体运动参与具有一定关联及促进效应;综述性研究次之,共19 项,占40.4%;纵向实验干预研究最少,共3 项,占6.4%,其中司琦等人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该研究表明,社会生态模型中的人际和组织两水平因素可有效影响青少年参与校内课外身体活动的水平,即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每天校内课外身体活动时间增加20 min,活动量随即增加120MET-minutes,但干预持久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8]。3)从研究群体上看,主要聚焦于青少年群体,28 项实证研究中的18 项和19 项综述性研究中的10 项均聚焦于社会生态因素对青少年运动行为的影响。综上所述,以社会生态学视角分析环境对青少年心理、行为影响的综合效应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可行性。因此,本研究从家庭、学校、社会3 个方面构建武术教育环境,分析其对青少年武术文化认同、武术自主学习动机以及武术锻炼行为的积极促进作用。

从个体心理出发,武术文化认同可理解为是个体对武术文化中所凝结的价值内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价值功能的知觉判断、情感体验及行为表现,并根据武术特有的文化属性确认自身文化身份进而产生的积极心理与行为特征[9]。众所周知,文化是武术的核心与命脉,缺少文化的武术是暴力的,缺少文化的武术是贫乏的,缺少文化的武术是难以为继的[10]。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利用外在、直观的武术动作,将融入在不同武术招式中的中国传统哲学、传统美学、传统道德礼仪等价值精髓通过练习、演练、理解、体悟等学习方式使学生接受、确认、肯定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正是武术文化认同、武术文化认同教育的本质体现——武术文化认同的价值、意义由此体现[9]。因此从文化认同视角促进武术运动开展,提升个体参与行为具备了一定可行性。一项涉及全国30 个省市252 所普通中小学的调查表明:虽然大部分学生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设定为武术首要目的,但仍有39%的学生认为“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其学习武术的首要动机;同时,75%的学生对武术所凝结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与功能表示认同[11]。对国外留学生武术学习的调查表明: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是大部分外国学生学习武术的主要动机和需求,文化传导是高校对外武术双语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12]。此外,个体对于特定文化,特别是内涵较为丰富、深刻的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够激发其参与相应活动的动机水平,促进相应行为。例如:对于华侨或外国留学生来讲,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度越高,学习汉语的动机就越加强烈、行为越加积极[13-15]。据此判断,武术文化认同、武术自主学习动机、武术运动行为三者间呈现一定逻辑联系,将武术自主学习动机作为中介变量分析武术文化认同对青少年武术运动行为影响具有一定可行性。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拟在探讨青少年武术运动行为的影响因素作用效果及因素间关联特征,考察武术文化认同、武术自主学习动机在武术教育环境对青少年武术运动行为影响中的链式中介作用(图1)。

图1 链式中介假设模型Figure 1 Hypothetical model of chain intermediary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被试

本研究选取郑州市、聊城市、厦门市、广州市武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得较好的初、高中各1 所。共发放问卷2 132 份,回收有效问卷1 868 份,其中男生1 116 人( 占 59.74%)、女生 752 人( 占40.26%);初一至高三年级人数分别为357 人、280人、296 人、301 人、272 人、362 人。

1.2 研究工具

1.2.1 《武术教育环境量表》 参照拉夫(Roff)编制的《教育环境评估量表》(The Dundee Ready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Measure,DREEM[16]),自编《武术教育环境量表》进行相应测量与评价。该量表包括18 个条目、3 个维度即武术教育家庭环境(如家人对我的武术学习通常采取鼓励态度)、武术教育学校环境(如我们学校领导、老师很重视武术运动)以及武术教育社会环境(如我们这个地区有浓厚的武术氛围)。量表为5 级Likert 记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本研究表明:①重测信度=0.82;②内部一致性信度(科隆巴赫α 系数)=0.89;③结构效度,χ2/df=3.82、GFI=0.87、AGFI=0.85、TLI=0.88、CFI=0.89、RMSEA=0.07。

1.2.2 《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量表》 利用高旭(2019)编制的《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量表》进行相应的测量与评价[9]。该量表由38 个条目、4 个维度构成:武术文化价值判断(如武术文化蕴含着“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武术文化情感投入(如武术运动激发了我的运动欲望)、武术文化行为卷入(如我经常参加与武术有关的活动)、武术文化身份确认(如我在乎别人是如何看习武之人的)。量表为5 级Likert 记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本研究表明:①重测信度=0.81;②内部一致性信度(科隆巴赫α 系数)=0.95;③结构效度,χ2/df=3.81、GFI=0.88、AGFI=0.86、TLI=0.90、CFI=0.90、RMSEA=0.05。

1.2.3 《运动情景动机量表》 利用Guay 研制的《运动情境动机量表》(The Sport Situational Motivation Scale,SSIMS[17])中文修订版[18],对青少年武术运动内在动机(如因为我觉得它有趣)、鉴别调节动机(如因为它能为我带来好处)、外部调节动机(如因为我别无选择)、缺乏动机(如虽然参与武术学习或锻炼,但我不清楚这项活动能给我带来什么)进行测量、评价(对指导语进行修改,即“我参与武术学习或锻炼,是因为……”)。同时,参考以往研究将自我决定系数(Self-Determination lndex,SDl)=2 ×内部动机+鉴别调节动机-外部调节动机-2 ×无动机[19-21],作为青少年武术自主学习动机评价指标。该量表为5 级Likert 记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虽然该量表最初由24 个条目、6 个维度构成,但一些研究表明[22-23]:16 条目、4 维度结构具有更好的信效度,本研究采用后者进行相应测量。本研究表明:①重测信度=0.84;②内部一致性信度(科隆巴赫α 系数)=0.92;③结构效度,χ2/df=2.92、GFI=0.90、AGFI=0.89、TLI=0.91、CFI=0.92、RMSEA=0.05。

1.2.4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 利用梁德清编制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hysical Activity Rating Scale,PARS-3)对青少年日常武术运动行为进行评价,使用锻炼量(强度×时间×频率乘积)作为武术锻炼情况量化指标,其中锻炼时间为1~5 等级计0~4 分,锻炼强度与锻炼频率为1~5 等级记1~5 分,锻炼量总得分为0~100 分[24]。本研究表明:①重测信度=0.84;②内部一致性信度(科隆巴赫α 系数)=0.90。

1.3 施测与数据处理

采用标准化程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完成以上4 个量表的填写。施测前主试强调问卷的保密性与匿名性,当被试对题目内容不理解时可向主试提问,主试将详细解释,由此确保被试能够如实、准确回答问题。测试完成后当场回收问卷。利用SPSS20.0 和AMOS20.0 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共同方差偏差检验

所有采集的数据均来自于自陈式调查量表,因此测量、评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共同方法偏差问题。根据周浩、龙立荣建议,采用Harman 单因子法进行共同方差偏差检验[25]。将武术教育环境、武术文化认同、武术自主学习动机、武术运动行为所有条目在一个公因子上负载,建立一个单因子模型。结果表明,经未旋转主成分分析后,共生成13 个特征根大于1 的因子,且第一个因子解释了29.02%的方差变异,小于40%的判断标准。由此可见,本研究中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并不明显。

2.2 各变量相关分析

对教育环境各维度、文化认同各维度、自主学习动机、运动行为得分进行Person 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相关分析表明:教育环境各维度、文化认同各维度,自主学习动机、运动行为呈现两两显著性正相关。据此判断,各变量间具有一定关联性且为正向预测,符合中介效应检验前提。

表1 教育环境、文化认同、自主学习、运动行为相关关系(n=1 868)Tabl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cultural identity,autonomous learning and sports behavior(n=1 868)

2.3 文化认同、自主动机在教育环境与运动行为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文化认同、自主动机在教育环境与运动行为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本研究使用AMOS21.0 进行结构方程分析。以假设模型为基础,将教育环境作为预测变量,运动行为作为结果变量,文化认同与自主动机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分析,得到全模型拟合指标为:χ2/df=2.49,GFI=0.97,AGFI=0.98,CFI=0.98,TLI=0.92,RMSEA=0.03,由此判断模型拟合较好。路径系数(图2)表明:1)教育环境可显著正向预测文化认同(β=0.71,P<0.01),即个体感受周围教育环境越积极,其文化认同越积极;文化认同可显著正向预测自主动机(β=0.30,P<0.01),即个体文化认同越积极,其自主动机越积极;自主学习动机可显著正向预测运动行为(β=0.14,P<0.01),即个体自主动机越积极,其运动行为越积极。据此判断,青少年感知周围武术教育环境越积极,其武术文化感就越强烈,武术自主学习动机随之提高,最终武术运动参与行为就越积极;武术文化认同、武术自主学习动机在教育环境与运动行为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由此体现。2)模型中武术教育环境与武术运动行为间的路径系数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表明武术教育环境不能直接预测武术运动行为,而是通过武术文化认同、武术自主学习动机间接预测武术运动行为,即文化认同、自主动机在教育环境与运动行为间为完全中介作用。这与本研究假设模型中文化认同、自主学习动机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不一致。

图2 武术教育环境-运动行为的中介效应模型Figure 2 Mediating effect model of Wushu education environment-sports behavior

采用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 重复取样1 000次,计算95%置信区间,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变量间路径效应值、效果量及95%置信区间上下限如表2所示。中介效应由3 条路径产生的间接作用构成:通过教育环境→文化认同→运动行为的路径产生间接效应1,效应值为0.28,效应量为80.00%;通过教育环境→自主学习动机→运动行为的路径产生间接效应2,效应值为0.04,效应量为11.43%;通过教育环境→文化认同→自主动机→运动行为产生间接效应3,效应值为0.03,效应量为8.57%;总中介效应为0.35,效应量为100.00%。它们Bootstrap 95%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表明以上3 个间接以及总中介效应显著,但直接效应Bootstrap95%置信区间包括0,表明直接效应不显著。这进一步说明了文化认同、自主动机在教育环境与运动行为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以及完全中介效应。

表2 教育环境作用于运动行为路径、效应及95%置信区间Table 2 Path,effect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cting on sports behavior

3 讨论

3.1 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模式对武术运动行为的促进

家庭、学校、社会是个体生活、学习的3 个核心环境,是其获取知识、行为养成的重要场所。青少年武术参与行为促进同样离不开这3 个环境共同作用、相互渗透,以此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因此,本研究以社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家庭、学校、社会3 个方面构建武术教育环境,将其作为前因变量分析其影响效果、作用价值。本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武术教育环境对青少年武术运动参与产生间接影响而非直接,但武术教育环境各维度与武术运动参与行为之间为显著性正相关,二者具有积极联系。同时将武术教育环境作为自变量,武术运动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武术教育环境对青少年武术运动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7,P<0.01),即伴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善个体运动行为也会随之提升,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模式对学生武术参与综合性作用价值与效果由此体现,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家庭、学校、社会各自在武术教育中的主次地位及相应任务。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专业场所,对其身心影响具有持续性、合理性,由此学校成为实施、发展武术教育的最重要、最理想组织机构。除规定的学校武术课程教学活动外,有组织、有计划的武术课间操、校园武术文化节、校园武术社团等课外活动对于学生武术知识学习、武术运动技能掌握、武术文化内涵体悟、武术参与行为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场所,家长不仅是学生第一任老师也是其监护人,来自父母有形的(模范引领、参与孩子体育活动、提供物质支持等)和无形的(对孩子能力的积极反馈、提升其自信心等)社会支持与帮助是孩子武术文化启蒙的最有利动力[26-27],家庭武术教育由此成为学校武术教育拓展与衍生的重要路径。最后,个体日常居住、活动的社区环境对其心理与行为具有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社区可在人员间联络、沟通,运动行为监督、监控,社区机构协同合作等方面进行资源优化与配置,构成了青少年行为发展、促进网络系统[28-29]。因此,积极的社区武术环境对改善个体武术文化意识,促进其参与武术实践活动、自主锻炼有着重要意义,社会武术教育也由此成为学校武术教育拓展与衍生的另一条路径。2)整合各自功能,在时间、空间上呈现连续性。由于学校武术主体、主导作用,可以通过其辐射效应带动家庭武术和社区武术教育。①学校可定期邀请家长进入校园观摩武术课堂教学、武术大课间、武术文化节等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观看、视频与文字材料介绍让家长了解学生日常武术活动情况,并接受、认识到学校武术运动、武术文化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价值与功能,进而对学校武术教育形成积极态度,为后续的家庭武术教育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同时,学生可以将在学校中掌握的武术知识和技能与父母分享,传授给他们;把学校中养成的武术锻炼习惯带到家庭影响父母,促进父母参与到家庭武术学习、锻炼中。②学校不仅可以通过开放较为充裕的锻炼场地、锻炼器材等硬件设施解决社区武术教育发展中遇到的物质条件不足问题,同时学校师资力量的补充还可以改善社区中武术指导员缺乏、组织关联滞后等现象,为盘活社区武术活动、武术教育提供物质与人力保障。

3.2 文化认同、自主学习动机对武术运动行为的促进

武术文化认同与武术自主学习动机对青少年武术运动参与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二者又受到武术教育环境影响,因此将其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者中介效应显著;其中武术文化认同中介效果量最大,为80.00%,武术自主学习动机次之,为11.43%。以上研究结果提示:1)武术文化认同对武术行为促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使得学校武术教育不得不面临一个棘手问题: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竞技性、趣味性、游戏性以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吸引着广大学生,中国武术在与其碰撞、对比中处于明显劣势,武术文化认同危机由此产生[30]。因此,如何利用学校这个专业教育场所,通过武术技术、技能教学让学生认识、认可武术文化深刻内涵,形成积极的武术文化认同进而促进参与行为便具有了理论与实践意义[31-32]。在武术教学实践中利用直观、外在的技术动作,通过不断练习让学生对蕴含在各种招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与价值进行理解、接受、确认,并伴随着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上的积极变化过程正是武术文化认同教育本质特征,武术文化认同与学校武术教育相互联结、有效融合由此体现。本研究中武术文化认同中介效应效果量最大,不仅验证了其积极的传递作用,同时也说明了武术教育环境、武术文化认同、武术运动行为三者间的密切逻辑联系与促进关系。这或许揭示了:①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深刻的传统文化是吸引个体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对文化凝结价值内容认同度越高,其参与行为越加积极[11-14]。②文化认同发生、发展与个体所处环境密切相连。例如:对于处于民族文化环境中的少数民族个体来讲,充满民族文化特色、文化价值的生活环境是其民族文化认同发生、发展的基础[33-34]。综上,蕴含着丰富文化、教育价值的武术文化认同与学生武术参与行为密切相连,从武术文化认同视角构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促进学校武术运动发展、武术文化传承具有一定合理性、可行性,其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

2)自主学习动机对武术运动行为促进具有积极意义。当前学校武术面临的一个尴尬局面是“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运动参与意愿、参与行为较差,因此如何让学生自愿、积极主动参与到武术运动中是当前一线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本研究从自我决定论视角出发,将自主动机作为中介变量,旨在系统分析在学校武术环境下自主动机的前因、后效以及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武术自主学习动机中介效应显著,即武术自主学习动机有利于武术运动的行为的促进,武术教育环境有利于武术自主学习动机形成,其可以作为中介变量传递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相应启示如下:①自主动机的直接价值。认知建构主义认为,自主动机是无监控的内隐自主倾向,是个体根据自我认知和意志积极自觉执行社会行为的心理源泉,也是促使并保证行为发生的主要动力[35]。在体育实践中自主运动动机较强的个体能够表现出专注、投入等积极心境状态,能够完全自我沉浸于从事的运动,在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行为指标上更为积极。该类人群运动的认知明确、意向清晰,在运动活动中更易获得自尊、愉悦、自信等积极心理体验,较少经历痛苦、心理疲劳等消极心理体验[36-37];同时,该类人群具有更强的锻炼坚持性,相应的锻炼行为也更积极[38];本研究结果中武术自主动机与其武术运动行为间的积极联系再次验证了相应理论,提示人们从自主动机视角提升学生武术锻炼、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这为学校武术教育教学提供了明确方向。②自主动机的间接价值。本研究结果提示自主动机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武术运动行为,还可以作为中介因素传递教育环境对武术运动行为的影响,其机制可从自我决定理论中需求满足视角解释。该理论认为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及关系需要是人们的3 种基本心理需求,它们与个体动机有着密切联系,产生直接影响。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对行为价值的认知趋于内化,接近内部动机,具有能力、自主及关系提升的外在环境因素是通过满足人们基本需求、改善个体自我决定程度为前提,进而促进行为[39]。由此判断,本研究中由家庭、学校、社会构成的武术教育环境对自主动机的积极影响或许是通过满足个体基本心理需求而实现的。例如:让学生自主制定、执行课后锻炼计划有利于自主需求满足,在锻炼过程中增加学生成功体验、技能改善知觉有利于能力需求满足,锻炼过程中与教师、同学、队友间有效的人际沟通、人际互动有利于关系需求满足。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教育者除了关注外在武术环境对自主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外,还应从内在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及关系需要入手,构建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措施,以促进动机内化,提升武术参与行为。3.3 链式中介作用的启示

本研究结果发现,武术文化认同与武术自主学习动机有着密切联系,前者可以正向预测后者,且武术教育环境可以通过武术文化认同—武术自主学习动机链式中介作用对于武术运动行为产生间接效应;虽然该链式中介效应值较小,但仍然显著。这表明:武术教育环境不仅可以通过武术文化认同和武术自主学习动机单独中介作用对武术参与行为产生影响,还可以通过改善武术文化认同进而促进武术自主学习动机并最终提高武术运动行为的传递路径实现。单从武术文化认同对武术自主学习动机影响效果上看,回归分析表明,武术文化认同可以正向预测武术自主学习动机,能够解释其23.69%变异水平(β=0.48,R2=0.2369,P<0.01)。如前所述,自我决定论认为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是动机转化、提升的前提。当基本心理需求受到重视、得到满足时,个体动机得到内化,内在动机更可能发生,其参与行为更加积极、主动;当基本心理需求被忽视、未得到满足时,个体动机内化无法完成,处于无动机或外在动机状态,其参与行为被外界环境所控制,多为消极、被动状态[40]。参考基本需求内容并结合武术文化认同含义及其3 个构成要素[9]可判断,基本心理需求满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武术文化认同对自主动机与行为的促进:1)从关系需求满足视角出发,武术文化身份确认能够促进自主动机与行为生成。社会认同理论认为[41],文化身份确认可视为个体从属、归属某一群体、某一团体的心理特征,积极的文化身份认同有利于个体与群体内部成员间关系改善、提升,有利于亲社会行为产生。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习武之人”、“武者”等具有明显武术身份性,激励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武术群体成员,进而激发其武术学习动机与行为。2)从胜任需求满足视角出发,武术文化情感体验能够促进自主动机与行为生成。自我效能理论认为,成功、愉悦的情绪与情感体验有利于能力感、任务胜任感提升,是胜任需求满足的前提。有经验的武术教师会通过转变教学思路、转换教学方法与策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等让学生在武术活动中产生成功、愉悦、自信的情绪、情感体验,提升对任务的掌控感、胜任感,进而促进其积极的武术运动行为。3)从自主需求满足视角出发,武术文化行为卷入能够促进自主动机与行为生成。武术文化行为卷入代表着个体在武术活动中具有积极参与行为、传承行为以及内化行为;意味着个体能够自愿、自主从事武术运动,是自主需求满足的标志。已有研究表明,来自教练、教师、父母等的社会支持与帮助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同时对其动机内化、自主需求满足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武术教育环境对青少年武术运动行为的影响具有一定复杂性:在单独考虑武术教育环境对武术运动行为作用时,前者可显著性正向预测后者;但将武术文化认同、武术自主学习动机作为二者间中介变量进行分析时前者未对后者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3 条中介路径产生间接性影响;这其中存在一条较为复杂的链式中介,即教育环境→文化认同→自主动机→运动行为。

4 结论

1)青少年武术教育环境、武术文化认同、武术自主学习动机、武术运动行为间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各变量间具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

2)青少年武术教育环境对武术运动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武术文化认同、武术自主学习动机这两个变量间接实现的。在实践中应注重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与自主学习动机的培养、激发,进而提升其积极参与武术运动行为习惯。

3)本研究构建的中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武术教育环境对武术运动行为的影响机制,对青少年武术运动行为促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动机武术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动机比能力重要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