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与养成
2021-08-10陈一丁
陈一丁
历史教学必须从知识、能力立意走向素养立意,从单纯的知识教学、能力培养走向核心素养的养成。“养成”既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过程,更是评价标准。通过“养成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历史,认清历史,更能够学会历史的认同,会经历从“养知”到“养智”,再到“养心”的不断向上的体验历程。
2019年冬,笔者有幸参与了在江苏省淮阴中学举行的教学研讨活动,执教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一课,尝试使用“养成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应对高考的同时养成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高三复习课,本课以不同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为重点。为此不妨引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知识,从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背景、内容及评价入手,做对比探究。以求深入认识古代西方民主制度,同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一、基础活动:教师引导
养成目标:认识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性。
养成手段:教师示范为主,激发学生思考。
要认识古代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差异,就必须了解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故本课将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形成的背景作为养成教学的基础层级活动。基础活动以教师为主体,从地理环境对政治制度形成的影响入手,重点探讨三个问题,即地理环境与经济生产方式的关系、地理环境与民族性格之间的关系以及地理环境与国家发展轨迹的关系。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了解导致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差异的原因。
教师展示《中国地形图》与《古希腊地形图》,要求学生依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方面对两国的地理环境做简要的分析。根据地图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是典型的季風气候,雨热同期。同时境内有黄河、长江等大型河流,形成了诸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广袤的大平原,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种植,形成了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教师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地图对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行自主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古希腊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此地平原少山地多,雨热不同期,不利于粮食作物种植,但可以种植经济作物。同时由于该地海岸线崎岖,多曲折港湾,港阔水深,便于避风,容易形成天然的优良港口。由此,古希腊逐渐发展形成了以海外贸易为主的经济模式。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古代中国和古希腊迥异的经济模式,经济模式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教师展示《吕氏春秋·上农》及诗歌《我是水手》史料节选,请学生阅读材料,并分析两则材料分别体现出古代中西方人民怎样的民族性格?学生通过讨论可知,作为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中华民族形成了朴实、敦厚、安土重迁、习惯服从的民族性格。与此相对,西方海洋文明则呈现出勇敢坚毅,心胸宽广,向往自由的民族性格,使古希腊更易形成自由平等的政治制度。
不同的地理因素还影响国家的发展轨迹,古希腊城邦分布在小块平原上,地形的阻隔使得古希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而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保持了城邦之间的独立与平等。这种独立、平等的氛围也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相反,由于平原地形便于征伐,古代中国从西周初期的诸侯林立的状态逐步朝着大一统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到地理因素虽不是政治制度形成的决定因素,但不同政治制度的形成是特定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之下的产物。世界政治文明是多样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不断完善,而中国却逐步形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那么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孰优孰劣呢?
二、进阶活动:师生共研
养成目标:从不同时段审视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
养成手段:教师以引导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分析。
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历史无非是人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的活动,空、时、人三者构成一个有机体。就人与时间的关系来说,布罗代尔的‘历史时间三分法是一项独特的创造。他用长时段——地理时间——结构,中时段——社会时间——局势,短时段——个体时间——事件,作为‘解释工具来确定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因素对历史发展的不同程度的作用”[1]。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论述。[2]我们不妨借鉴布罗代尔的理论,从不同时段入手,将古希腊民主政治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进行对比探究。其中涉及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部分,本课以商鞅变法为例与雅典民主改革作对比,共同探讨古代中西方政治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需要对不同时段的概念加以辨析。短时段任务指:探究雅典民主改革各自的内容及影响;探究商鞅变法的内容以及当时对秦国的影响。中时段任务为:探究雅典民主政治模式对古希腊发展的影响;探究商鞅变法对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长时段任务是:探究古希腊民主政治对西方文明发展的影响;探究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短时段审视
短时段任务以两幅知识表格为载体,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回顾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填写。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较为熟悉,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任务,达到巩固、梳理考点的目的,为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结合所学,试从短时段的视角,结合改革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对雅典三大民主改革和商鞅变法做简要的评价。本问题依旧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可以得出结论:从短时段来看,雅典民主改革和商鞅变法都符合各自的发展需求,都各自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二)中时段审视
在中时段下,我们从关注改革和变法本身,延伸为关注改革和变法在一个时段内所产生的影响。由点到线,由微观到中观,站在更高的历史视角去继续审视这段历史。故本课设置的中时段探究任务为:探究商鞅变法对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时间跨度从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221年;探究雅典民主政治模式对古希腊发展的影响,时间跨度从公元前549年到公元前338年。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以下活动:
1.中时段下的商鞅变法
(1)商鞅属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
(2)该思想派别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3)商鞅变法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君主专制制度对战国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中时段下的古希腊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的完善对于雅典城邦的发展有何影响?
(2)对于整个希腊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通过将商鞅变法放在战国时期这个历史时段中进行讨论,学生加深了对商鞅变法的理解,对于君主专制的时代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站在雅典城邦长远发展的角度去审视雅典民主制度的时候学生会发现,这一制度并非完美。雅典民主政治虽然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典范。但它是少数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直接,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历史事实表明,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以后盛极而衰,政坛开始出现动荡局面,有些野心家乘机蛊惑群众左右政局,公民民主生活开始抛弃正义原则,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雅典古典时代的辉煌诞生于民主政治的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之中;但雅典后来的衰落,除了战争及其他因素之外,也与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是分不开的。”[3]最终,衰落的古希腊城邦被北方崛起的馬其顿帝国吞并。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从中时段的视角,结合改革与国家及社会的关系,对雅典民主政治和君主专制的优劣作简要的对比。雅典民主政治虽然造就了雅典乃至整个古希腊文明的辉煌,但并没能保证古希腊长期的独立与繁荣。而君主专制的形成,使中国从战国时的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为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奠定基础。
(三)长时段审视
当我们把审视历史的镜头拉申,对两种政治模式又可以得出不同的评价。长时段探究则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1:从长远来看,古希腊民主政治对西方政治文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问题2:纵观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历史,请从君主专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入手,对君主专制做简要的评价并举例说明。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发现,从长远来看,古希腊民主制度奠定了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基础,为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从明清开始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此后,君主专制制度更是成为制约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因素。这与中时段探究的结果截然相反,充分说明同一历史问题从不同的时段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故对于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优劣问题,笔者借用欧阳修的话:“然建侯、置守……亦不可一概责也。救土崩之难,莫如建诸侯;削尾大之势,莫如置守宰。”对于某种政治制度的评价应该放在不同的时段中,同一个制度在每个时段都在发挥不同的作用,“不可一概责也”。
三、高级活动:自主探究
养成目标:从不同时段审视罗马法的影响。
养成手段:教师提供参考,学生自主探究。
通过师生共研、学生为主的方式完成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复习之后,本课第三阶段的养成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从不同时段入手分析罗马法的影响。虽是学生活动,并非意味着教师置身事外。活动开始前,笔者首先向同学们提供了一些信息:如关键时间节点、历史地图、基础知识脉络及解题步骤提示等。
根据以上信息,学生从不同时段入手,通过中外历史的对比,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对罗马法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这一过程旨在养成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从不同时段解释历史的方法。但遗憾的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一活动未能充分展开,只能作为课后作业。
作为养成教学的初步实践,本课还有很多有待完善之处。但学生体会到了如何通过教师引导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历史知识的乐趣,养成教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此外,本课用中外对比的方式对古代西方政治制度进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世界各国的政治民主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作为世界重要的政治文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也曾独领风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为我国的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文明的延续做出重要贡献。这一结论的得出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到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学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4]。
【注释】
[1]张芝联:《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史学方法》,《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第39—40页。
[2][4]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70、72页。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9—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