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手机成为农村儿童唯一一扇窗
2021-08-10程猛
程猛
“想毁掉一个农村娃,就给他一部手机。”近日,媒体刊发的有关农村儿童沉迷手机的报道引发关注。有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0.3%,其中93.4%的农村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作为上网设备。手机,已经成为农村儿童和外部世界沟通的主要媒介,也是人们观察中国农村青少年生活图景的一个窗口。
学生手机使用成瘾和无度,是当前农村学校在管理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短视频平台已然植入农村青少年生活圈,一些女孩子借此学会化妆和打扮,一些男孩子则难以抵挡网游诱惑。为使用手机,学生与老师斗智斗勇,上演各种“猫和老鼠”的游戏。对此,一些学校引进能够探测出手机的仪器,并将其放置于校门口处,但学生总能想出各种办法带手机入校,放鞋底、放内衣里、买模型机充数,甚至花钱放在学校的小卖部里。
农村学生为何如此爱玩手机,如此离不开手机?这固然因为手机承载了现代生活太多的功能,然而这显然不是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在“手机大作战”中表现不同的关键。毋庸讳言,城乡教育资源差异的一个体现就是父母、教师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能力。城市里的孩子同样面临严重的手机使用无度问题,不过相对而言,有父母和学校更精细的引导,合理使用手机的可能性相对更大。
置身互联网时代,人们时常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世界是平的,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触及全世界。但显然,网络世界依然有诸多无形的障碍和边界,与现实世界相互映衬。尽管城市和乡村的孩子都在使用手机,但他们所接触到的网络内容是不一样的,对成长的影响也不同。农村孩子的父母或外出打工,或从事繁忙的体力劳动,鲜有闲暇,无法做到时常陪伴,更不要奢谈高质量陪伴,也无法或无力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农村的孩子常用一种很本性的方式使用手机,他们更依赖手机去接触外部纷繁复杂的世界,缓解自己内心的情感缺失和学业上的困顿,也更容易受到不良内容的诱惑。
面对学生手机沉迷,出于升学等考量,不少学校选择手机禁入校园这一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但由此可能衍生的问题也不可不察。比如校园内完全拒斥手机,短期内造成农村孩子放假后报复性无度使用手机,长此以往或拉大他们与城市里的孩子在媒介使用能力上的差距。笔者认为,如果说让农村孩子把所有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完全隔离于手机和各种新媒体之外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这恰恰说明,当前我们似乎依然需要为这个群体提供一种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模式。目前来看,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常常与严格的管理和密集的时间控制相连,更具人文关怀和教育智慧的可能空间还需挖掘。
关于农村学生手机使用问题,我们更要追问的是,除了手机,他们还能玩什么?他们的闲暇时间是否还有其他选择来填补?是谁以何种方式在陪伴他们成长?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要能否被满足?至于成长的困扰和青春期的迷茫,又是否有人能够及时发现并引导?在某种意义上,手机使用问题不过是症候,背后实则缠绕的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文化资源匮乏等诸多现实问题。
就眼下而言,需要正视手机沉迷对农村儿童群体学业的影响和挑战。在控制手机使用的过程中,老师或家长有必要和孩子进行理性的沟通协商,一起来制定使用手机的规则,教会孩子合理有益地使用手机。这个理性共商的过程,也是一个信任建设的过程,这将帮助他们自己信任自己,而不是被动地承受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和互联网不好一面。
农村儿童作为使用手机的主体,同样有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单纯地将他们视为“被管理者”,在恰当的引導下,还要相信他们有能力合理使用媒介。这呼唤农村学校和教师以更人性化、更具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如此以手机为载体的各种媒介,就可成为学习的渠道,并带来更多成长的可能性。■
摘自《光明日报》2021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