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设计探索
——地铁一体化流线组织
2021-08-10张慧敏
张 慧 敏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
0 引 言
城市快速发展产生的城市问题逐渐成为了制约我国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可以有效缓解地面机动车拥堵、宏观调整城市结构并且绿色环保节能,其中地铁一体化的开发是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核心.
地铁站点空间经常借由下沉庭院、地下过街通道、地面人行道和过街天桥来打造立体流线,使得地铁与住宅、商业、办公等各种功能在不同层面高效衔接,形成立体城市空间体系.
1 地铁与商业的流线组织
1.1 地铁与商业的接驳设计
商业的功能属性使得商业空间与地铁空间的衔接呈现积极和紧密的联系.地铁与商业一体化的模式中商业流线是设计重中之重的一环.优秀的商业流线设计使得建筑平面合理化.使得商业建筑既让消费者购物舒适轻松,又使商铺的经济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例如北京地铁1号线五棵松地铁站与华熙live商业街之间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彩绘通道来引导地铁的人流进入商业区域.商业与地铁紧密连接,共同构成互利共赢的地铁商业一体化系统.
1.2 地铁与商业接驳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的空间设计是指,空间具有鲜明的可识别性并且空间的物理环境舒适宜人.可识别性是指明确的方向感,是高效出行的基础.物理环境舒适是尊重人的感受,可以提供很好的换乘体验,提升空间品质.
(1)可识别的接驳空间设计.
可识别的空间设计是高效出行的基础,明确的方向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流的相互穿插.清晰明确的导视系统可以帮助行人准确便捷的到达目的地.
北京地铁站在设计中采用了多种手法来营造可识别的步行系统空间:西单地铁站通过不同颜色的箭头和文字来区分对不同地铁线路的指引;并且对各个商场的出口方向做了明确标识.这些设计的细节增强了站点不同出口和方向的辨识度,为流线系统的快速健康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2)人性化空间环境设计.
有效的光照和新鲜的空气使得空间富有趣味性,能给人营造轻松、舒适的空间环境.
利用中庭或者下沉庭院自然采光通风,不仅绿色环保,更能使得空间灵动自然,提升使用品质.北京地铁奥体公园站,利用下沉广场与地铁出入口连接,将阳光与新鲜的空气引入地铁与商场的接驳空间,营造了高品质的、充满活力的购物环境.
1.3 地铁与商业接驳的案例——小型综合体项目
本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南四环,用地东南、东北角部各有一个地铁站出入口,南、北、东三面临路.西侧毗邻待建九年制学校,东侧为待建住宅,南北均为住宅区且在南侧有规划商业.主要功能为小型办公/公寓及服务于规划人数约57000人的居住区综合配套服务楼.
在设计之初就希望能将轨道站点和小型综合体的各个功能借由商业建立一种顺畅、便捷、积极的流线关系,营造出多层次的城市景观、活跃的城市空间,使城市与项目之间形成一种利益共赢的局面.
(1)立体流线——下沉广场与采光中庭.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下沉广场与采光中庭引入立体流线联系:
在地铁南北两个接驳口处分别设置了下沉庭院,同时在建筑东侧主展示面中部设置了采光公共庭园.其中,两端下沉庭院的设置将地铁地下的客流分别引至首层商街,并拉动了入口的活跃气氛;而中部的庭院则通过退让出可贵的公共空间,聚拢人气从而形成商业的集散广场,同时为地下商街中部提供了采光,一举两得.
本案中下沉广场成为集交通、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多功能高效叠合空间.设计中将联系北侧地铁接驳口的下沉庭院位置北移,拉长了地下一层和首层商业街的长度,不但增加了有效商业面积,而且在商街中部设置采光天井吸引客流,丰富了流线.(下图为小型综合体项目立体流线组织示意)
图1 小型综合体项目立体流线组织示意图
(2)流线系统的人性化设计.
①便捷高效
地铁人流直接接入建筑内部,直达B1层,动线南北向展开,两端结合下沉庭院形成重要节点.
地面结合建筑首二层的退让形成亲切的沿街步行空间,通过扶梯与中庭与地下地上串联,并在建筑内部形成连续的商业氛围.
电梯分功能、分区设置,为各个功能空间提供便捷的通达条件.
②高识别性
利用扶梯、电梯和广场、中庭将建筑群体的地下、地上和室内、室外的交通和公共空间贯穿起来.本项目对每个节点都进行了精细设计,使得步行动线丰富、易识别、有趣味性.
③自然采光通风
地下结合南北的两个下沉绿化庭院,以及中部的采光天井,从东南向东北延伸,通过扶梯联系,使空间层次更加趋于丰满生动.并在商街中部设置采光天井,不仅可以自然采光通风、绿色节能,更可以丰富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使用感受.
2 地铁与办公的流线组织
2.1 地铁与办公的接驳设计
办公需要交通便利,临近地铁站点,但与商业不同,办公的使用人群大部分是固定人群,并没有吸引人流量的诉求,因此,办公与地铁接驳时,应适当避免与车站内流线的直接交叉,转换空间应当注重私密性.
在一体化立体化模式下,办公功能一般是通过地下车库或者配套商业功能作为缓冲与地铁站点在整个空间结构中选层结合.并且,缓冲区与私密区交界处应当设置门禁或管理用房,以保证办公功能的相对独立性和私密性.
2.2 地铁与办公的接驳案例——通信生产楼项目
通信生产楼,项目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G5地块,建设用地东临闹市口北街,南临成方街,位于道路交叉路口的西北角.本项目为办公、电信营业、配套服务等功能的建筑.
项目在B1层设置下沉庭院,地铁入口的楼梯平台与下沉庭院连接,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城市步行系统.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和可停留性,也减少了瞬时出站人流对地面交通的冲击,并且为街角带来了城市界面的更新与活力.
由于本项目为办公建筑,不希望混杂商业功能,不需要导入大量商业客流,所以地铁与建筑的接驳面仅设定在下沉庭院和地面层.
地铁与建筑的地下四层用通道和扶梯连接,并通过扶梯直达地下二层的安检大厅.但是在建筑的地下空间,地铁空间与建筑空间使用防火墙完全隔开.
由于地铁接驳设计在建筑设计完成之后,所以接驳设计要统筹考虑地块项目建设性质、体量、环境等因素,尽量减小对项目影响.(下图为通信生产楼项目与地铁站接驳示意)
图2 通信生产楼与地铁站接驳示意图
3 地铁与住宅的流线组织
3.1 地铁与住宅的接驳设计
住宅功能与地铁接驳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住宅区需要通勤的便利,另一方面,住宅区需要安静和安全的居住环境.因此,与住宅功能接驳时,首先应当注重安全性和私密性,其次应该考虑在接驳处设置小型商业零售或便民服务设施等空间,在方便居民的同时缓冲空间的矛盾性.
在一体化立体化设计中,应当从方便居民使用的出发点入手,在城市空间,建筑空间和使用功能等方面进行设计思考.
3.2 地铁与住宅的接驳案例——西城居住区项目
本项目是西城的居住区项目.位于二环快速路西北段西侧,项目用地需要与6号线和13号线接驳.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研究了城市开放空间、城市配套功能与城市交通流线组织等方面的问题.
(1)下沉庭院.
下沉庭院使得城市边界不再是一种封闭的、线性的状态,而是一种开放的、有进深和厚度的空间,成为城市公共区域的延伸.
本项目在面向城市主干道车公庄大街一侧,采取一收一放之手法,用裙房和住宅塔楼占据街角空间之后,其余空间向后退让,同时将6号线地铁出入口设置为下沉庭院式,贡献出一片城市公共空间,形成一个有呼吸感的开放空间,缓解周边沿街建筑群对城市街道形成的连续的压迫感.
(2)可识别入口.
地铁出入口与下沉庭院结合,塑造形象鲜明、突出的地区入口空间标志,引导城市人流.同时改善地铁出入口的环境品质.
(3)地下空间.
把地下空间同地铁站、地下过街通道等交通节点联系起来,为商业活动带来充足的客流,促使地下空间的繁荣.
地铁在地下二层接驳商业配套功能,并经由扶梯连接地下一层的下沉庭院,由于地铁能带来很多客流,带动商业氛围,所以在地下一层下沉庭院周边也设置了一部分商业配套功能.一方面方便居民使用,另一方面为地铁接驳增加商业价值,同时也为地铁与居住区的接驳提供缓冲作用.
4 结 语
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中最重要的交通纽带,拉动地上、地下多重空间的人流;而建筑则是城市多元功能的空间载体,承载多个层面的功能与流线.
一体化商业流线设计,运用立体流线组织和人性化空间设计创造宜人的步行流线和空间环境.提供高效便捷的换乘,清新的空气,明亮的光线,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交通便利,同时也为市民营造了高品质的、充满活力的空间环境.
办公建筑与地铁接驳应注重私密性,流线应遵循合理便捷的原则,利用下沉广场的分流,形成丰富的动线的同时,打造积极的城市空间,提升使用体验.并且在地下接驳空间适当分隔开,方便管理,减小对建筑影响.
地铁与住宅一体化设计中,对城市建筑空间、流线的研究,有效的解决建设项目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景观、地下空间使用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城市土地得以高效利用,增加了城市空间活力.为地铁与居住区接驳设计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共融的发展模式.
我国随着城市地铁网络的建设,地铁一体化开发的项目日益增多,我们的设计方法已经从简单的地下到地面的单向设计转变为地上、地面、下沉空间等多层面立体的设计方法.
如今AI科技迅猛发展,未来,将智能化管理方式加入一体化设计,打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已经指日可待.我坚信轨道交通和建筑一体化开发的未来将会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