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下去”的语义认知特点及教学建议

2021-08-10朱秀君

散文百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趋向补语客体

朱秀君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一、绪论

1.“V下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难点。

趋向补语是由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两类组成。复合趋向补语由简单趋向补语合成,比简单趋向补语语义更复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复合趋向补语是留学生习得过程中较难掌握的部分。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复合趋向补语的检索,发现其中偏误最多的依次为“起来、下去、下来”。通过对暨南大学中介语料库中复合趋向补语的检索,发现其中偏误最多的四个依次为“起来、出来、下来、下去”。可见,其实“下去”是留学生极易发生偏误的复合趋向补语。

2.关于“V下去”的语义研究。

刘月华(1998)在《趋向补语通释》中把能作谓语中心的动驱结构总结为三种语义: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杉村博文(1983)对“下来、下去”的引申义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描写。王林哲(2006)认为“下去”意义可以细分为“具体空间意义”、“抽象空间意义”、“完成意义”和“持续意义”。童小娥(2009)从认知表征对“下来、下去”的不对称进行了考察。

二、“V下去”的语义认知特点

1.概念结构相容理论与概念隐喻机制。

根据认知主义的观点,语言是一个认知系统,其中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子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即开放的类和封闭的类。它们彼此的语义功能是对立互补,且都必不可少。开放的类提供概念内容,封闭的类提供概念结构。当开放类的词和封闭类的词在语义上发生冲突时,通常是封闭类的词决定最终的概念结构。

现代汉语中的趋向补语“下去”表示动作的趋向,数量较少,可以列举,因此可以看作封闭的类,所以在认知上具有确定概念结构的语义功能。“V下去”中的动词表示各种不同的具体行为,成员数量相比非常多,不可以列举,因此可以看作是开放的类。开放类的动词与“下去”搭配时,其提供的具体概念内容必须与“下去”的语义相容。否则,动词就不能进入“V下去”结构中。

卢顺英(2006)将“下去”的意义概括为空间上的“位移”、结果上的“消失或离开”、时间上的“延续”以及状态上的“获得”四个意义类别。但是由于表示性质状态的“获得”义前面的开放类多为形容词,所以在其后我们将只讨论“V下去”的空间义、结果义和时间义的语义特点。

概念隐喻是指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投射的过程依赖于人对事物相似联想的心理基础。“V下去”从最初的表示具体的空间位移,经过隐喻机制的作用,失去了空间特征,但保了留[+位移]意义,且将这种移动映射到了更为抽象的结果和时间域领域。但是它自上而下的运动轨迹一直保持不变,所以“V下去”隐喻的象似性就是[+位移]。

探讨“V下去”的语义认知特点就要从它的最基本的空间意义出发,根据语言隐喻机制作用的结果,再讨论更为抽象的结果义和时间义。

2.“V下去”的空间义。

“下去”最基本的意义就是表示空间的位移。而说到位移就要提及位移的起点、方向以及位移的终点。“下去”是由“下”和“去”构成,所以表示的起点位于高处,位移方向或者说运动的趋向是向下,而终点不明。如图,

从图1-1可以看到,“下去”在表示空间位移义时,位于高处某点(起点)的客体向下位移。“下去”这个趋向补语本身就隐藏了观察角度,即位于高处的位移起点。而“下去”的位移结果是客体离开观察点,而终点不明。所以,“下去”的空间语义特征可以表示为:[+位移][+可视][+向下][+起点][-终点]。

图1-1

根据概念结构相容理论,与“下去”搭配的动词的具体语义必须与其相容。所以,动词表示的动作必须是具体可视的位移,即[+位移][+可视]。如下面两个例句:

(1)从楼上扔一根绳子下去。

(2)大石块从坡上滚下去了。

在上述两个例句中,客体“绳子”因为“扔”这个具体可视的动作,从“楼上”这一起点自上而下发生了位移。“滚”这一具体可视的动作与“下去”连用,表明了“大石块”运动的方向是向下的。而且“扔”和“滚”这两个动作的观察点都是在高处,且绳子要扔到哪儿,石块要滚到哪儿是不确定的。

总的来说,能与“下去”搭配的动词有以下三类。 “凹陷”义、“填种”义、“吞咽”义。位移终点不定或是有定,但不可见。

3.“V下去”的结果义。

“下去”除了最基本的空间义之外,又引申出了更为抽象的结果义。“下去”可以表示使客体从原来的事物中分离出来或转移到另一处。如图:

根据图2-1,“下去”在结果义中表示客体从某个整体中脱离下来的运动,观察点或者说客体运动的起点是在整体,客体运动的终点是隐含的、不明的或说是并不受观察者的关照的。换言之,“下去”在表示结果时,焦点在物体脱离后的整体上,而不在脱离整体的客体上,所以客体是被看作无用的部分而被遗弃。这时“下去”的语义特征可以表示为[+脱离][+遗弃]。

图2-1

表结果义的趋向补语“下去”和动词,如“脱落、剥离、撕”等搭配时,保持其基本概念结构的语义特征,这时候“V下去”的语义特征表示为:[+脱离][+起点][-终点]。如:

(4)你下午开门了,停止营业这几个字就可以撕下来了。

(5)巨核细胞成熟后,细胞质就形成许多带状物,一小块、一小块地脱落下去。

例(4)、(5)中的“撕”和“脱落”与“下去”组配后,句子的主体“字”和“细胞质”就因无用而脱离整体而被遗弃,不被保存下来。观察焦点在于整体少了脱离部分。

4.“V下去”的时间义。

在语言隐喻机制的作用下“V下去”语义从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在汉语中,人们认为时间和空间存在相似性,即时间是和空间概念相连的。我们的语言倾向于对时间做客体化的处理,从而达到用空间概念来表达时间意义。因此,我们说“V下去”的语义从空间域隐喻投射到了时间域。

“下去”在表示具体某种空间位移时,总是隐含着一个过程性。而这个隐含的过程性就成了在时间上的延续性。

图3-1可见,“下去”在时间域中表示“延续”。“去”点明了客体的某种运动或某种行为使得客体获得了从现在开始并延续到将来某个时间点的性质。观察者立足于此时此刻,运动从现在开始持续到将来,但是持续的终点不定。所以“V下去”的“延续”的语义特征可以表示为[+持续][+起点][-终点]。如:

图3-1

(6)我咬着牙坚持着,我知道我必须坚持下去,否则我根本就不可能在北京站住脚,不可能在北京生存下去。

(7)马庆兰想,如果这样下去,即使研究成功了,也不便于推广。

从上述(6)、(7)两个例句可以看出,“V下去”强调的是以说话时间为观察点,动作行为从观察点延续到将来某个不定的时间点,这一动作行为并没有终点 ,[-完成]意义。

5.“V下去”语义演变特点。

“V下去”这一“动词+复合趋向补语”结构的语义演变的方向——从具体到抽象、从空间到时间。从空间域的[+趋向向下],到较抽象的表结果的[+脱离],到最后时间域的[+持续],“V下去”的基本意义都是基本概念结构“下去”在主导。

表4-1 “V下去”的语义特征

从上表的总结可以很清楚得看到“V下去”的空间、结果和时间意义都包含了[+起点][-终点]的意义。这两个语义特征就是“下去”的基本认知语义,是具体空间义保留在复合趋向补语中的。

三、基于“V下去”语义认知特点的教学建议

1.图示教学。

美国著名图论学家哈里曾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因为“下去”这类趋向补语的特殊性,表示[+趋向]意义,所以其语义可以通过位移轨迹的线性图示排列清晰展示给汉语习得者。当具体表达需要某一知识时,习得者会自动将具体情境对应到大脑中的图示中。

2.空间域到时间域的教学顺序。

通过对“V下去”语义认知特点的考察发现,其中最明显的认知特点就是——语义认知总是从具体开始,最后走向抽象。“V下去”的教学也应该从具体的空间语义着手,逐步过渡到结果义和时间义。这样的教学顺序对大部分对时间概念进行客体化处理的语言社团来说是合理的,但也存在有的语言中不存在空间域到时间域的隐喻。所以,这个教学顺序不是适用于任何条件的。

四、结语

趋向补语的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周围。它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影响一个语言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角度。在这种空间到时间的隐喻方式影响下,人们用特有的认知去理解自己所说的语言和观察的世界。因此,对汉语这种认知方式的考察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趋向补语客体
实用趋向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汉语补语应用浅析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