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废弃
2021-08-09徐欣怡
摘要:“寸锦寸金”的云锦,过去生产中裁剪下的边角料,都是作为垃圾扔掉,非常可惜。本文旨在探索将边角料开发成能够被年轻消费者喜爱的文创产品,不但传播南京云锦文化,也创造云锦的文化副产品,并减少云锦珍贵材料的浪费,让云锦废料重新得到利用,节约资源,同时又创造经济价值,带给消费者更丰富的购买体验。
关键词:废物利用;再设计;文创产品;时尚;年轻消费群体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02
1 云锦废料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云锦废料解释
云锦废料,主要是指使用云锦面料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裁剪时剩下的零头布料。云锦的废料大小不一,有些很细小,只有几厘米长宽;有些比巴掌大些,以往都是作為垃圾丢弃,虽然心痛,但又无奈[1]。能否让珍贵的云锦面料全部得到有效利用,开发成具有效益的产品,是云锦人一直在关注的事情。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普及,以及新兴设计力量的加盟,利用这些废料具有可能性[2]。
1.2 云锦的珍贵价值
南京云锦“寸锦寸金”[3],以各种规格的染色丝线为经纬原料,配以捻金线或片金作纬向材料,个别高档品种采用孔雀羽毛捻线来做挖花显色的纬线[4]。织造云锦的工艺高超精细,耗时耗力。在传统木质花楼提花织机上(图1),手工织造,两人配合,一上一下,同时工作一天也只能织几厘米[5]。云锦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它富含传统科技和文化特征[6],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王宝林老师说过,“云锦浓缩了中国丝织工艺的历史、文化和技艺,在蜀锦和宋锦已被机器生产取代的今天,它是唯一的中国织锦工艺的‘活文物”[8]。
1.3 云锦产品开发的欠缺
南京市场云锦产品的消费群体以中老年居多,年轻人对云锦的关注和消费尚显不足。一是因为云锦的传播欠缺[9];二是产品的时尚性不足;三是南京云锦价格昂贵,开发品种有局限[10],未达到大众消费的普及度。云锦的开发和应用需要开拓产品类别和使用范畴,从趣味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角度,开发一些吸引年轻人的产品,扩大云锦文化的传播范围[11]。
1.4 云锦废料利用的欠缺
如何降低云锦产品成本同时保持其本色,并使产品具有时尚和趣味?这个问题提醒我们关注云锦废弃边角料开发[12]。
诸葛铠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手工艺在21世纪有三种可能的生存方式:一是整体的传承[13];二是传统工艺和流行元素的结合;三是将风格从技艺中分离出来,使之与现代材料和工艺结合[14]。
2 云锦与“零废弃”理念
将废弃的云锦边角料加以利用,创造新的商业价值,使云锦这一珍贵材料达到“零废弃”的利用率。所谓“零废弃”,指的是产生更少的垃圾,尽可能地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15]。这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种方法和过程[16]。改变传统经济中“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资源整合[17]。这种观念是人类发展高度工业化之后,对过度使用资源的思考和反省,从而提倡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绿色设计[18]。
云锦成本昂贵,且富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这样珍贵的资源,如果能实现“零废弃”的利用,通过废弃物再生产可以创造云锦的文化副产品[19],不仅能够创造经济价值,也能传播南京云锦文化,并带给消费者丰富的视觉效果和精神体验[20]。
3 云锦零碎布料的产品设计
利用云锦生产中裁剪扔掉的零碎边角料,制作成时尚的手工艺品,既有个性,价格也适宜,能够吸引年轻的消费群体。
目前,南京市场有少部分云锦零布料制作的产品,分别有饰品、摆饰、手包三种类别,均由手工制作而成[21]。由于零碎料每一块的形状、花纹都不一样,没有重复性,因此适合单件手工缝制,融合了创作者的再次设计灵感和制作者的情感,使每件产品有了温度[22]。此制作流程也是一种环保的方式,在追求量化生产、手工制品越来越少的今天,其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具有深远意义[23]。
3.1 琥珀云锦饰品类
使用云锦的零布料,可以制作各种小饰品,价格不高,打破了使用大幅面云锦布料价格高昂的特点,使年轻人也有能力购买真正的云锦制品。其方法是选择细小的只有几厘米的云锦碎料作为设计素材[24],与透明树脂材料即由高纯度环氧树脂、固化剂及其他配件,设计成吊坠、挂件等产品(图2)[25]。设计过程中有两个环节是成败的关键:一是云锦碎片的选择,二是树脂的成型(图3)。且对碎料的选择有一定的视觉要求,需要选图案鲜明,并且零布料上能保留具有美感的图案[26]。挑选合适的零布料花型后,使用环氧树脂水晶滴胶成型,再加其他材质的配饰,如丝线、硅胶模具等,制成时尚饰品。
与新材料结合后,云锦不再是一块柔软的布料,浸在树脂中的云锦呈现出一种透明的琥珀效果,凸显出历史的沉淀感[27]。这种琥珀饰品的加工,能让消费者在云锦购物中心体验DIY的乐趣,也可以交给加工厂开模,进行批量化生产[28]。
3.2 实用手包类
在云锦的边角料中,有一些面积稍大一些的,可以制作成各种手包。挑选面积稍大一点的零布料,根据花型和布料的大小,缝制成各种手包、零钱包等[29]。云锦研究所与南京市残联下属的南京市九洲艺术团合作,挑选团员中手艺精湛的技师,设计制作成大小不一、功能不同的各种手包产品(图4)。每一件都是手工精心制作完成的,都是单品,没有重复[30]。既保持了云锦手工艺制作的高贵属性,也帮助残疾人创业,实现了自我价值。
3.3 水晶摆件类
在使用云锦碎料和环氧树脂成功结合的基础上,加入其他材质,做进一步尝试。运用云锦、木头与树脂相结合,设计成摆件,结果令人惊喜。透过树脂,云锦华丽的图案和色彩完美地展现出来,底衬的木头纹理也清晰明了,与云锦的组合相得益彰。
4 结语
以上产品,仅仅是利用云锦零布料所做的初次尝试,对云锦产品的开发,还要继续开阔视角进行更多的探索。革新及创作的源泉是文化的多样性,就如同维持生物平衡必不可少的东西是生物多样性,可见,应当从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承认和肯定文化的多样性。在保护云锦的传统工艺完好传承的基础上,对云锦新产品的开发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运用新视角、新材料、新技术,开发符合时代审美、消费需求的新产品,并持之以恒努力做下去。
参考文献:
[1] 陆逊彪,湛磊.浅析蜡染工艺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J].大众文艺,2019(22):132-133.
[2] 汪静,杨杰.旅游目的地产品包装创新设计的“点”“线”“面”[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74-76.
[3] 陈银波,邢若晨.浅谈苏扇装饰形式的历史演变[J].美术教育研究,2020(4):47-48.
[4] 敖寰亚,冯晓娟.浅谈博物馆吉祥物设计与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08-109.
[5] 黄瑞,杨杰.浅谈吕尧臣紫砂艺术对设计艺术发展的启发[J].美术教育研究,2020(6):63-64.
[6] 馮晓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艺术设计课程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8(20):186-187.
[7] 杨杰,刘平.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创新设计思维研究[J].设计,2020(3):74-75.
[8] 陈思妤,杨杰.商业包装的媒介创新设计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80-81.
[9] 孟德华,周杨静.“国潮”品牌设计中传统纹样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61-62,65.
[10] 邹淑倩,周杨静.沉浸媒介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65-66,69.
[11] 沈童,孙琦.重塑极简主义——以包装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6):55-56.
[12] 徐艳铃,王颖.唐代扬州铜镜纹样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69-70.
[13] 张海怡,蒋晖.论南京非遗剪纸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美术教育研究,2020(11):41-42,45.
[14] 叶慧慧,王颖.清代织绣纹样的文创设计创新探析[J].艺术科技,2020(10):13-16.
[15] 董文君,孙献华.木版年画和现代纤维软雕塑的契合[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75-76.
[16] 夏爱爱,汪瑞霞.“象思维”:一种“取象比类”的设计思维范式[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58-59.
[17] 吴歆悦,李雪艳.艺术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18] 王宇颖,蒋晖.现代设计师“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20(19):50-53.
[19] 许瀚艺,蒋晖.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对现代设计的启发[J].艺术科技,2020(19):86-89.
[20] 王纳纳,华阳.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J].艺术科技,2020(20):84-85.
[21] 张颖,曹磊.浅析南京云锦装饰元素及其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20(20):173-174.
[22] 葛雨煊,蒋晖.浅谈传统南京云锦工艺的当代运用[J].艺术科技,2020(21):11-12.
[23] 陈思妤,杨杰.商业包装的媒介创新设计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80-81.
[24] 张倩雪,冯晓娟.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主题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62-64.
[25] 狄静.常州宫梳名篦的当代传承与艺术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4):126-127.
[26] 沈童,孙琦.非遗视角下徐州香包的可视化信息图表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1):19-20.
[27] 夏宇蔚,陆怡婷.汉字符号的视觉传达及创意策略探析[J].艺术科技,2020,33(21):33-34.
[28] 陈晓芙.文创产品设计与城市品牌建立——以广府庙会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3):13-14.
[29] 石颖,蒋晖.浅析苏绣技艺在当代设计中的传承和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84-85.
[30] 宋婷婷,李雪艳.南通蓝印花布艺术传承及文创产品创新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76-77.
作者简介:徐欣怡(2000—),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指导老师:冯晓娟(1971—),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非遗与文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