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
2021-08-09陶媛
陶媛
摘 要: 新时期,高校学生在思想、性格方面出现较大变化,导致学生管理难度加大。目前一些高校教师在学生管理实践中依然运用基于传统经验的管理模式,不仅学生管理目标得不到实现,还会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等造成影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激励理论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发意识、主动性等,有助于学生积极行为和心态构建。因此,高校教师需切实掌握激励理论的内涵,将其科学应用于学生管理实践中,全面增强学生的管理实施效果。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管理 激励理论
管理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管理效果,以往一些学校常常通过制度、惩处等手段对管理对象的行为进行約束,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各种规章,虽然管理效率能够得到提高,但学生的个性发展会受到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师需积极运用激励理论,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高质量完成管理任务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群体中潜藏的问题。
1.激励理论的内涵
从管理学层面来讲,激励指通过激发、激励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充分调动被管理对象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要结合被管理对象的实际需求,激发其内在动机,促使被管理对象为实现目标、梦想付诸相应的行动。激励理论要求将外在刺激转变为被管理对象的内心冲动,削弱或加强被管理对象的意志与行为。激励理论涵盖数个关键要素。第一,需求要素。依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得知,任何一个人都存在特定的需求,既有基础层面的物质需求,又有较高层次的被欣赏、被尊重等需求。以大学生为例,渴望获得优良成绩、他人的赞美、奖学金等,都是重要的需求类型。只有具备相应的需求和欲望,大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相应的活动。第二,动机要素。动机衔接着人们的行为与需求,产生需求之后,形成某种行为的实施动机。通常可从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划分动机。以大学生为例,奖学金等激励内容为其奋斗的外在动机,兴趣爱好是主要的内在动机。比如有的学生比较热爱某一门课程,那么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将会显著提高。第三,行为要素。为满足内心需求,实现某种目标,必须付诸相应的行为。
2.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原则
2.1坚持有效性与公平性原则
从有效性层面来讲,教师所设计、运用的激励手段,必须促进预定目标的实现,方可以将激励手段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高校教师需坚持有效性原则合理选择对学生的激励形式和手段。从公平性层面来讲,需协调统一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之间的关系,选择的激励手段应该面向所有学生,如果激励手段的公平性不足,那么不仅激励目标难以实现,还会造成一些负面作用。如高校针对成绩优异学生制定的激励政策,需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只要达到相关标准,即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
2.2综合运用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
依据马斯洛理论得知,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皆为人的重要需求类型。如果单单采取物质激励手段,则学生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若仅仅采取精神激励形式,则会弱化激励效果。因此,高校需综合运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手段,促使激励目标实现。如高校设置的奖学金、助学金等为主要物质激励形式。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等活动的实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引导学生为实现内心深处的梦想或目标而付出努力。
2.3坚持针对性和多样性原则
虽然运用激励手段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不同学生在需求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只有坚持因人而异的激励原则,才可全面发挥激励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师要学生的实际充分了解需求,运用针对性的激励手段,促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同一个学生在不同阶段会呈现出差异化的需求,高校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发展变化特征,及时调整激励形式,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
2.4坚持适时性和适度性原则
激励手段的运用,主要是促使激励目标实现,要合理控制激励的度,避免过小或过大,否则将难以顺利实现激励目标。同时,只有适时激励,才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正向行为。如某一学生在考核中取得良好成绩,教师的表扬激励需及时开展,若表扬激励不够及时,那么激励效果将会显著弱化,损害学生的热情。
3.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策略
3.1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符合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求相适应。因此,高校在激励理论运用过程中,需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第一,要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氛围营造,一切管理行为和手段皆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要系统梳理现阶段管理过程中可能阻碍学生成长的因素,及时筛除或改进,以便高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充分尊重高校学生的个性,提供学生展示才华与潜能的舞台。要积极改革高校管理体制,激励科学构建机制,及时表扬学生的正确行为,促使学生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能力逐步得到培养。第二,以人为本并不是彻底放任不管,高校教师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的综合运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通过班会、思想政治课堂等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奋斗目标、远大理想等,驱动学生积极实施正向行为。过去一些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管理,缺乏足够的内生动力,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导致主动奋斗意识不足。同时,要运用外部刺激手段,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的行为。如落实点名、惩罚制度,督促学生改变迟到、旷课等不良行为。针对课堂中扰乱教学秩序的学生,教师要依据班级管理制度及时纠正和处理,以便给予其他学生有效的提醒,避免此类行为进一步蔓延。通过外部刺激的运用,高校学习环境逐步得到优化,有助于提升学风建设水平。
3.2准确把握激励时机
激励时机会对激励手段的运用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高校教师需准确把握激励时机,以便促使激励目标顺利实现。要积极运用一些时机实施激励工作,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新生入学时。大一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生涯,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彻底打破原有的心理定势。由于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鞭策自己不断提高。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我才能充分展示出来。一些学生虽然不具备良好的学习基础,但渴望能够以此为分水岭,重新通过努力而赢得教师、同学的认可和尊重。因此,高校教师需利用新生入学时机,引导新生充分了解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帮助新生科学制定人生理想、目标等,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取得成功时。当学生在学习或实践活动中取得优良的成绩,将会赢得其他学生的赞扬与羡慕,产生较强的自信心和积极情绪,愿意更加深度挖掘个人潜能。因此,高校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赞扬,提出新的要求,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第三,遇到困难时。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类困难。在这个阶段,学生容易形成低落情绪和产生心理压力,较为渴望他人的理解、关怀。如果教师能够及时理解和关怀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那么学生的自信心将会重新得到构建,迅速点燃生活热情,进而主动、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第四,出现错误后。高校学生的自制力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出现违反学校、班级规章制度的行为。经过教师引导、教育后,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悔改之意。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给予这些学生足够的包容和理解,避免单一采取批评或惩罚等手段。引导学生对错误行为出现的根源进行分析和挖掘,避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行为。
3.3综合运用多样化激励手段
为切实提升激励理论的运用成效,教师应避免单一使用某种激励手段,综合运用多样化手段。第一,榜样激励。通过榜样的树立,形象化地处理抽象的组织目标,给予其他组织成员有效的示范和引导。如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毕业生分享活动、优秀学生评选活动等。通过榜样学生激励作用的发挥,促使其他高校学生依据榜样学生的标准,及时调整和转变学习态度与行为。第二,物质激励。物质能够产生直接的激励效果,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其中,物质激励又可分为奖励与惩罚两种形式。如将奖学金提供给表现较为优良的学生,激励学生的奋斗热情等。第三,精神激励。物质奖励能够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高校需搭配運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手段,促使学生多元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如针对表现突出、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可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荣誉证书等,且于班级、校园内表扬宣传等,这样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将会得到显著增强。第四,目标激励。在运用目标激励手段的过程中,需从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制定班级或小组目标,指导、激励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自我特长和优势,树立个人目标,分别制定短期、中期与长期目标等,这样学生为实现个人目标逐步调整自我行为。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统一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这样目标激励效果方可达到最大化。第五,思想教育。通过思想教育活动的实施,促使学生增强纪律意识、集体意识等,提升思想政治觉悟水平。需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单独运用思想教育激励手段,否则学生很容易有抵触、厌烦等不良情绪。要配合使用其他激励手段,切实发挥思想教育的激励价值。第六,赏识激励。过去很多教师的权威意识较强,往往以高姿态与学生开展对话活动,不仅师生关系恶化,还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改变思想观念,以平等姿态与学生相处和交流,这样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和指导。
4.结语
目前激励理论在管理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被管理者的热情,顺利实现管理目标。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需积极运用激励理论,结合高校学生的身心特征,综合运用多元化的激励形式,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慧敏.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理论观察,2018(8):123-125.
[2]张凯源.浅议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112.
[3]王芳.浅议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5):15.
[4]苏娜.激励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经贸实践,2018(11X):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