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回顾与展望
2021-08-09马克俊
马克俊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互联网贷款呈爆发之势。一方面,大量中小银行参与其中并逐渐形成四种业务类型;另一方面,综合融资成本过高、暴力催收、贷款资金用途监管不严等问题也相继暴露。《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商业银行有望主导互联网贷款业务。国有大行纷纷入场的同时,中小银行为应对同业压力需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并保持本土化特色。
关键词:中小银行;互联网贷款;金融科技
近些年,互联网贷款业务蓬勃发展,银行、消金公司、互联网小贷、科技巨头、保险公司等市场各方纷纷参与其中,在融合科技与金融、弥补传统信贷短板、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重要市场参与主体和资金来源,大量中小银行依靠自身的数字银行、直销银行,在迅速拓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同时,也产生了客户信息泄露、暴力催收、过度授信和贷款资金用途监管不严等问题,损害了借款人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2020年7月,中国银保监会正式发布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明确了互联网贷款的相关定义和业务范围,并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贷款合作管理和监督管理等五个方面制定了详细规范。在当前背景下,《暂行办法》的出台不仅能有效补齐前期制度短板,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更为中小银行破除当前发展困局、加速数字化转型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一、中小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类型及发展轨迹
(一)平台兜底的固定收益模式
在我国,从网上获得借款并非发源于金融机构,而是最初以P2P形式存在。这时通常由一个超级放款人(如P2P机构法人代表)先以自有资金向众多借款人借出资金形成债权,P2P机构经营者再将债权进行转让融入资金,重新向新的借款人发放。此时的借贷双方均为自然人,并无商业银行参与,属于民间借贷,尚不能称为互联网贷款,只能算互联网借贷。随着网上借款活动愈加频繁,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资金短缺成了制约其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以P2P机构为代表的助贷公司纷纷开始寻求与银行合作,而众多中小银行受困于自身资产生产能力不足、盈利性要求较高等因素成为了首批开展互联网贷款的商业银行。此时的合作一般具有助贷公司担保的特点,即借款人向银行支付利息,向助贷公司支付服务費,助贷公司对贷款本息担保。助贷公司对借款人进行第一轮风控,银行对借款人进行终审,审批通过后银行放款。由于此时的中小银行一般不具有线上风控能力,所以风控审核以助贷公司为主,助贷公司通过对贷款本息兜底来保证自己的审批质量。此外,电子合同签署、客户运营、客服、催收等环节也多由助贷公司负责。也有机构在此基础上引入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具有融资担保资质的第三方进行增信。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与助贷公司商定固定资金成本,供助贷公司放款使用,具有明显的资金批发商的色彩,很少介入业务细节,风控也主要集中在对助贷公司和增信方的管控上。
(二)共担风险的联合贷款模式
2014年12月,我国首家互联网银行获批开业,自此多家无实体经营网点、业务主要在线上开展的新型银行相继获批,互联网贷款成为这类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在面对自身资本约束和海量的互联网贷款业务需求矛盾时,互联网银行选择了联合银行同业共同发放贷款模式,即互联网银行作为牵头行,承担获客、贷款初审、电子合同签署、贷款发放、贷中管理、客户运营、客服等职责;与之合作的银行作为参与行,共同参与贷款审批;牵头行与参与行按照固定出资比例向借款人发放贷款,也按该比例分享收益、承担风险;参与行按照实收利息的一定比例向牵头行支付服务费。联合贷款模式下,由于双方共同出资共担风险,牵头行和参与行形成利益捆绑。实务中,在联合贷款模式下,牵头行为了保证客户体验的一致性,通常会设计一套标准化合作流程,对参与行的配合度要求较高,如要求参与行返回审批结果的实效较短,未按时返回的,视为同意牵头行审批结果。合规性上,在《暂行办法》出台之前,联合贷款模式的创新之处较多,对参与行的合规容忍度和创新接收度要求较高,故这种合作方式在开展初期,参与行多为城商行及民营银行等中小银行。由于互联网银行一般依靠股东的优质资源开展业务,客群较好、贷款收益率高、逾期率低,这类联合贷款成为近年来中小银行最受欢迎的贷款项目。
(三)自担风险的引流模式
互联网贷款的蓬勃发展,使得线上的优质流量成为各家银行获客的重要渠道。头部电商、旅游平台、教育机构、线下商超等场景端流量提供方(以下简称“流量平台”)纷纷向金融机构开放流量。在引流的同时,部分流量平台还会将客户的行为数据包装成数据产品向金融机构出售。在这种合作模式下,银行在流量平台投放贷款申请入口,向流量平台支付流量费及数据费,独立完成审批,承担全部贷款风险。实务中,引流方式多样,一般采用投放申请入口或广告位的形式,流量平台根据点击数或申请数收取流量费。也有流量平台会根据自身场景特点包装自己的贷款产品,根据不同银行预设的客户筛选条件将符合要求的客户申请信息发送至对应银行。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流量平台可以做一些辅助性的客户筛选,但不承担贷款风险,只收取流量费;而银行需要独立风控,承担全部风险。引流模式一般适合风控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科技开发能力,有相当互联网贷款业务经验的银行。
(四)依靠行内资源的自营模式
银行独自设计互联网贷款产品,依托自身资源完成获客、审批、电子合同签署、贷款发放、贷中贷后管理、客户运营及客服等全部贷款环节。实务中,大型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经常依托自己庞大的客户资源,通过白名单预授信等方式筛选优质客户,再通过广告、短信及客户经理营销等方式进行宣传,客户可在获得初始额度后,通过银行APP、网银等方式方便快捷的使用贷款。而中小银行由于自身客户资源有限,很难简单效仿这种方式,而更多是依托流量平台吸引场景流量来做大贷款规模。
二、互联网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初期,业务野蛮生长,导致违法行为高发
平台兜底的固定收益模式中,通常采用银行收息,平台收费的形式,存在定价过高、违规收费等普遍问题。从银行端来看,银行的利息通常按照贷款余额计算,利率在法定范围内,相对合规;从平台端看,平台向借款人以各种名目收取的贷款推荐费、信息服务费、违约金等利息之外的费用,计算方式纷繁复杂,通常高于贷款利息,甚至数倍于贷款利息。息费合计常远高于法定上限。逆向选择下,高额的借款成本伴随着远高于一般贷款的逾期率,进而产生了催收乱象,比如通讯录“轰炸”、多渠道骚扰,甚至“裸条”等时有爆出,严重干扰了借款人生活,侵害借款人利益,造成社会问题。另外,助贷平台或银行在收集借款人信息时,存在授权不充分,信息滥用等问题,后期在客户信息管理时,也存在客户信息泄露,甚至客户信息转卖等违法行为。
(二)忽视场景端管控,加速行业性风险爆发
在贷款使用环节,根据使用方式的不同分为自主支付和受托支付两种。业内通常认为受托支付因为直接将贷款资金支付给借款人的交易对手,管控了贷款用途,所以更为安全。银行也更偏好具有使用场景的贷款项目。近几年,商业银行扎堆争抢各类“优质”场景贷款,以较低息费吸引借款人申请,在做大贷款规模的同时,也使场景端的营收大幅提高。但银行在开展此类业务时通常忽视对场景端经营风险的监测和管控,一些场景端在营收增加的同时开始了盲目扩张,甚至通过“倒贴”等方式抢占市场规模,导致经济遇冷时,营收大幅回落,现金流枯竭,最后破产退场。消费者一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偿还银行的贷款。近年来频发的装修公司、培训机构、长租公寓“暴雷”事件,多与互联网贷款有关。
(三)缺乏业务管控,贷款人职责履行不到位
有的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受限于自身的科技开发能力、线上风控能力、专业人员储备等因素,在合作中往往过于依赖合作机构,甚至将风控、资金划拨等核心环节也交由合作机构完成,增加贷款风险。对于自主支付的贷款,有的银行未能有效监测资金流向,增加了贷款资金违规进入楼市、股市的风险。有的银行过度迷信风险模型,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这种片面的风控方式已经在疫情和周期中被充分证明了其后验性的缺陷。兜底模式下,有的银行风控流于形式,忽视第一还款来源审查,过度依赖增信机构担保。此外,对于跨区开展的互联网贷款业务,有的银行后续客户服务不到位,也给属地监管机构在管理上造成困擾。
三、中小银行在开展互联贷款业务时的机遇与挑战
从银行业整体来看,一方面,《暂行办法》的出台将互联网贷款的主要风险纳入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为其长期规范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另一方面,《暂行办法》为创新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对于坚定各方参与者发展信心,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但对于众多中小银行而言,机遇出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需要及时应对。
(一)商业银行将成为互联网贷款业务的核心参与者
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做大做强零售业务成为很多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而互联网以其高效、快捷的特点成为服务零售客户的理想渠道。《暂行办法》的出台,首先,从政策上确立了银行贷款业务全流程线上化的合规性,商业银行从此可以摆脱无法可依的窘境。其次,部分商业银行通过近年来大规模的IT系统和渠道建设,已经具备对零售客户进行网上服务的能力,积累了场景端合作经验,同时金融科技和数据风控能力显著提升,对合作方在技术和获客上的依赖性显著下降。加之日前银保监会会同央行等部门起草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网络小贷划定了禁止跨省展业、联合贷款出资不低于30%等若干红线,这也预示着今后商业银行在互联网贷款中的主体地位。最后,互联网贷款作为一项资金密集型业务,商业银行作为国内金融和产业体系中最具资金实力的主体,天然具有较强的话语权。
(二)中小银行需要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方面投入,完成互联网贷款合规改造和不断升级
在《暂行办法》出台以前,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商行)已经是互联网贷款的重要参与者,只是受制于自身在科技能力和线上风控能力,必须依赖合作方开展业务。《暂行办法》针对前期业务中暴露出的各类问题制定业务规范,特别是在风控管理体系建设、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贷款合作管理等方面提出严格要求。对此,未来一段时间,前期比较依赖合作机构的中小银行需要根据监管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互联网贷款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并投入大量的技术和资金,提高技术开发能力;而前期已经具有配套系统及相应能力的中小银行,也必须在金融科技板块持续不断的投入资源,以应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三)中小银行需因地制宜发展自身特色业务
近年来,为加大普惠金融投入力度,大型国有银行逐渐将互联网贷款作为发展重点。《暂行办法》落地之后,合规性上的不确定性完全消除,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强化大型国有银行利用互联网贷款进行客户下沉的战略。凭借其资金成本、科技能力、渠道资源的优势,大型国有银行的加入势必会对中小银行构成较大冲击。在此情况下,中小银行应避开发展与国有大行同质化程度较高的贷款产品,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在所在地区,牢牢把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机遇,利用《暂行办法》提供的创新空间,寻找当地特色行业产业,利用数字化手段改造传统信贷业务,发挥网络服务方便快捷的特点,为当地居民和小微企业提供定制化、差异化的贷款服务,形成自己的特色业务。
参考文献:
[1]曾刚.网贷新规落地 中小银行机遇与挑战并存[J].中国农村金融,2020(15):40-42.
[2]聂京芳.中小银行联合(或助贷)贷款发展策略探析[J].财经界,2020(21):33-34.
[3]张亮.中小银行不能贪“大”[N].李林鸾.中国银行保险报,2020-11-18(006).
[4]李霞.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困局与转型策略[J].青海金融,2020(07):29-32.
[5]顾雷.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迎新规[J].金融博览,2020(11):54-55.
(作者单位: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