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的应用研究
2021-08-09仇雪梅
摘要:作者将微课与混合式学习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的教学,进而从实践层面思考该模式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微课;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13-0053-03
● 导言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大多仍采用“课堂讲授+学生练习”为主的模式,这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单一,缺少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容易出现学生主动性不强、学习专注力不够、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所以,应该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1]
笔者将微课与混合式学习理论相结合,将微课的优势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相补充,构建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下文简称“模式”)。[2]笔者将该模式运用至《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教科版)的教学实践中,借助微课平台,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混合,将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混合,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检验模式的适用性,充实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
● 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的教学实践
1.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前端分析、混合式教学的开展过程、评价设计三个阶段。具体的实施模式如下图所示。
2.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的应用——以“数据的计算”模块为例
(1)前端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本研究的实践对象是笔者所在学校高一(1)、高一(2)两个班级,这两个班级差异性较小,作为“平行班”,其中(1)班为本次实践研究的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班级人数分别是28人和26人。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一些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但对Python编程计算还不了解。
学习内容分析:研究内容选择的是本学期开设的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具体的教学内容为第一章《初识数据与计算》的第二节“数据的计算”。这节内容的学习要求是:了解计算的基本方式和计算的发展过程;根据问题需求,选用恰当的计算方式;感受计算机在处理数据时的优势。
微课学习环境分析:笔者已结合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制作了《数据的计算》的相关教学微课。
(2)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的开展
本次实践中的两个班级采用相同的授课内容、不同的授课形式进行教学。其中,实验班的教学过程依据模式中“课程导入”“活动与资源设计”和“形成性评价”三个模块进行,而对照班则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
实验班的具体教学过程:①课程导入。教师播放微课,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②活动与资源设计。教师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启发学生制订与实施学习计划,进行项目式学习,最终达成学习目标。首先,教师借助情境创设和课程的导入,启发学生,实施任务一“探讨解决问题的计算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组内讨论,组间探究,共同制订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计划。其中,在探讨利用电子表格软件和Python编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需结合教师提供的相关微课自主学习。接着,教师设置了任务二“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计算方式的比较”,在此过程中,组内成员可相互协作,辨析三种处理方式,感受计算机处理数据的优势。最后,设置任务三“比对代码,体验编程计算”,学生在此过程中,利用教师设计好的“编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微课完成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体验编程计算的特点。③形成性评价。此环节学生需要结合课堂学习过程及课程达成度,完成知识学习、课堂表现、课堂收获三个角度的评价。同时,教师据此对学生做出及时反馈和发展性的评价。
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传统学习方式与微课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何克抗教授[3]较早时期所提倡的混合式学习基本理念。
对照班的具体教学过程:①教师借用“鸡兔同笼”问题,导入新课。②结合PPT课件,进行三种计算方式(人工计算、电子表格、编程计算)的讲授,学生练习与体会相应的计算方法。③教师讲解三种计算方式的比较。④教师演示Python程序,学生模仿,练习编写程序。⑤完成自我评价表。
(3)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效果的简要分析
实验班与对照班均采用了如上页表1所示的“自我评价表”。经过课后对两个班级“自我评价表”的统计,得出如上页表2所示的完成情况。
“自我评价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课堂表现,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对评价因素的达成度均高于对照班。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该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有效加深知识的理解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3.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反思
笔者在上述实践中,尝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微课,并采用项目式教学,将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相混合,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学效果。研究结论如下:“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混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混合,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也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该模式能否普遍适用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实践,还有待商榷,具体反思如下:
①本次实践仅以一节信息技术课为例,在笔者所在学校的高一年级两个班级进行。因此,该模式对其他课程是否具备通用性,以及当样本量达到一定程度,或者实践次数增多时,实践效果是否发生变化,这些均需要进一步研究。
②大多学生能自主借助微课辅助学习,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未能很好地发挥微课的辅助作用。因此,广大学生需要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树立混合式学习的理念,学会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适应自主学习。
● 结语
本文主要将笔者前期探索构建的基于微课平台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应用与分析,试图使该教学设计模式具象化,并从实践层面思考模式的适用性。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将结合其他课程进行实践研究,进一步总结与反思,分析影响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有效性的具体因素,以期为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应用提供更多有益探讨。
参考文献:
[1]梁姗姗.“项目教学+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9(04):27-30.
[2]仇雪梅.基于微课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03):62-63.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4(04):10-15.
作者简介:仇雪梅(1983—),女,江苏泰州人,中学一级教师,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研究、多媒体技术教育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苏州市吴江区第八批学年课题“基于微课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范式研究”(立项编号:0819YGP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