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阶梯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效果观察
2021-08-09毛洪伟
毛洪伟
摘 要:目的 研讨呼吸阶梯性治疗运用于急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6月开远市人民医院接收的急危重症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呼吸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列入A组和B组,各50例;A组予以呼吸阶梯性治疗,B组予以传统呼吸支持治疗,比较两组呼吸支持方式、复苏成功率及呼吸稳定时间等指标。结果 A组采取复苏体位、开放气道方式的占比率显著高于B组,但行气管切开的占比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采取其他呼吸支持方式的占比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且呼吸稳定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结论 急危重症患者采取呼吸阶梯性治疗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有助于减少呼吸支持治疗带来的创伤性,且复苏成功率较高,可缩短呼吸稳定时间。
关键词:呼吸阶梯性治疗;急危重症;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2-0147-03
急危重症即指患病情况相当紧急,患者濒临死亡的病症。这类患者常伴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症状,临床急救时需及时施予呼吸支持以及呼吸道管理,以实现呼吸复苏,帮助患者渡过生命危险期[1]。呼吸阶梯性治疗是按照患者的呼吸功能障碍程度,采取阶段性治疗,以达到逐步缓解呼吸困难症状的目的,该治疗方式适用于病情由轻至重的急危重症患者。为了进一步验证呼吸阶梯性治疗运用于急危重症患者中的效果,笔者此次以2018年5月~2019年6月开远市人民医院接收的急危重症患者100例为对象,分别实施传统呼吸支持治疗和呼吸阶梯性治疗,现详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6月开远市人民医院接收的急危重症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包括65例非创伤者,35例创伤者;依据呼吸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列入A组和B组,各50例,A组:29例男性,21例女性,年龄21~76岁,平均(51.8±7.9)岁,发病入院时间为1~6.5h,平均(4.1±1.5)h;B组:28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20~74岁,平均(51.6±7.8)岁,发病入院时间为1~7h,平均(4.0±1.6)h;两组病例的各项基线资料经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接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监督。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伴有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症状;②入院后接受呼吸支持治疗;③全部患者以及家属在了解相应治疗方式后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②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失血性休克、精神异常或认知功能障碍者;③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
1.3 方法
B组予以传统呼吸支持治疗,即接诊医生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复苏体位,再按照其呼吸困难程度,采用面罩吸氧、气管插管、无创性机械通气、完全通气支持治疗等不同的呼吸支持治疗方式。
A组予以呼吸阶梯性治疗,操作如下:第1阶段治疗(徒手支持):选择复苏体位,将患者置于抢救床上,保持平卧位,使其头颈部和躯干在同一轴面上,把患者双上肢放于身体两侧,实施心肺复苏;接着,明确有无颈椎损伤表现,若没有颈部创伤则采用“仰头抬颌”的方式开放气道,取棉签、纱布等及时清除口腔内呕吐物,适度按压胸背部,以促进胸廓运动,让患者气体交换更加通畅,继而实现自主呼吸;对于存在颈部创伤者,一般通过咽喉导管或者托颌方式,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异物;对出现假牙松动者,要立即取下假牙,防止假牙脱落而对气道通畅性带来不利影响。第2阶段治疗(氧疗支持):倘若患者呼吸困难较为严重,或者实施第一阶梯支持治疗后效果不佳,需采取鼻导管、鼻塞吸氧、面罩吸氧等无创式氧气支持治疗,还可以采取下呼吸道支持方式,这个阶段中,如果患者心跳骤停或出现心衰症状,可选择气管插管给氧支持,以保证患者呼吸通畅;但对于呼吸道受损者,采取气管插管治疗会加重其病情,故建议采用其他方式构建气道。第3阶段治疗(创伤气道):针对病情危急者,可行气管穿刺或环甲膜穿刺,以快速缓解其呼吸困难症状,若时间充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应急呼吸道管理,采取气管切开的方式构建呼吸通路;该方法一般用于各种因素所致的喉梗阻以及呼吸系统原发性损伤的治疗,可获得较佳效果。第4阶段治疗(机械通气):经上述呼吸阶梯性治疗之后,如果患者依然存在呼吸困难征象,并致其神志昏迷,要即刻予以呼吸机支持治疗,即实施机械通气治疗,以改善患者换气、通气功能。使用呼吸机的临床指征包括:患者呼吸不规则,伴意识障碍,存在呼吸困难、呼吸预停或者呼吸停止,呼吸频率超过25次/min,二氧化碳分压高于80mmHg,氧分压低于40mmHg。
1.4 评估指标
比较两组急诊抢救期间所使用的呼吸支持方式,并统计两组经呼吸支持治疗后患者复苏成功率和呼吸稳定时间;呼吸复苏成功的评定标准:呼吸频率恢复到12~25次/min,血氧饱和度高于90%[2],复苏成功率=呼吸复苏成功的病例数/组内总病例数×100%。
1.5 数据处理
用SPSS25.0软件对此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开展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x±s)来表示,计数数据以[n(%)]来表示,而计量/计数数据之间比较时通过t /χ2检测,若比较差异显著即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采取的呼吸支持方式
A组采取复苏体位、开放气道方式的占比率顯著高于B组,但行气管切开的占比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采取其他呼吸支持方式的占比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成功复苏率和呼吸稳定时间
A组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且呼吸稳定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接收的急危重症患者多因内科病症而导致,接诊医生在选择呼吸支持方式时以考虑其原发疾病为主,医生会结合既往临床经验,有效判断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及症状程度,以尽量减少盲目选用呼吸支持处理所引起的安全隐患。对于部分因外科病症而诱发急危重症的患者,接诊医生要结合其受损部位,选取最合适的呼吸支持方式[3]。
传统的呼吸支持方式基本是医生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按照患者实际病情来选用相关的呼吸支持方式,虽然针对病情采用相应的呼吸治疗措施,可适当缓解其症状、降低急救期间的死亡率,但单凭借既往经验,缺少对患者呼吸管理系统的全面認知,该方法在急危重症急救过程中仍有显著不足[4]。呼吸阶梯性治疗是具有“循序渐进”特点的一种新型急诊呼吸管理方式,秉持简单-复杂、徒手-器械的治疗原则,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施予针对性的呼吸支持治疗,以促进急救工作有序进行,使急危重症患者尽快改善呼吸困难症状,缩短急救时间,并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创伤,改善预后[5]。该研究的结果指出:A组(予以呼吸阶梯性治疗)采取复苏体位、开放气道方式的占比率显著高于B组,但行气管切开的占比率显著低于B组(予以传统呼吸支持治疗);A组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且呼吸稳定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这提示,和传统呼吸支持治疗相较,呼吸阶梯性治疗对患者的创伤性更小,复苏成功率更高,呼吸稳定时间更短。
综上所述,急危重症患者采取呼吸阶梯性治疗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有助于减少呼吸支持治疗带来的创伤性,且复苏成功率较高,可缩短呼吸稳定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伍志.呼吸阶梯性抢救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J].医药前沿,2018,8(23):21-22.
[2]仝旭亚,刘卫芳,宋颖飞,等.呼吸阶梯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09):88-89.
[3]农忻月.急危重症患者呼吸阶梯性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云南医药,2017,38(06):604-606.
[4]董知国.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7,25(03):65-67.
[5]黄少武.急危重症患者呼吸阶梯性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7):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