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策略研究

2021-08-09夏宏业

学周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夏宏业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在此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应积极进行改革,聚焦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遵循立德树人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系统分析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立德树人;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3-00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3.013

初中历史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提升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核心素养。立德树人作为教育领域所热议的话题,初中历史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策略已成为所有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遵循初中历史立德树人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原则

初中历史教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首先需要遵循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立怎样的“德”,应由教师对时代特点、教学规律及学生发展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在课堂设计渗透的德育过程中应把握两个依据,即课程标准与学生认知特点。部分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经常会因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使立德树人教育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学目标科学性分析,在历史实践中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正确引领。立德树人的课堂教学活动需要由师生共同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能够促进实现教学目标。情感是学生对历史事物客观的体验,它在特定情境下会表现出某种心理倾向,因此教师应避免空洞性的知识讲解,遵循立德树人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阶段性与差异性原则

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可存在假大空或高大全现象,德育渗透需要长期持续进行才可收获效果,而并非短期强行灌输教育,更不可为了追求实现“德育”教学目标而刻意增强历史知识的德育价值。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具有针对性,遵循阶段性原则,关注不同阶段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与教学任务,使“立德树人”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所呈现出的德育需求。初中阶段的学生是首次系统化学习历史知识,所以在初始教学阶段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动态,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加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如中国近代史所涉及的民众责任与担当,也是当代社会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要求。此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如德育需求、德育认知及德育能力等差异,因此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三)连续性与综合性原则

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不可为了渗透德育而影响历史教学的本质,需要关注历史学科教学的连续性与综合性,在合适的环节进行德育渗透,以确保德育更加具有科学性与逻辑性。连续性主要是指初中历史学科的纵向逻辑发展要求,如涉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内容。纵观我国历史会发现有许多爱国伟人,而这些家国情怀渗透培养应贯穿于每节课,最终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成为学生不可遗忘的核心素养,学生也会逐渐朝着“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不断发展与前行。综合性原则主要是指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所形成的横向联系。德育渗透并非初中历史学科所独有的任务,在所有学科教学时都应体现,只有通过全学科相互协作,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初中历史“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积极整合其他学科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以实现拓展课程教学资源的作用。在拓展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综合性原则,必须使拓展内容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资源拓展开发的效果。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策略分析

(一)关注教学立意与目标

初中历史教学立意以教学目标为基准,但又不等同于教学目标,它主要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涉及知识与能力传授、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形式,也是常规教学目标的外展延伸,与教学目标相比较更加具体。初中历史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在于教学立意,它是课堂的“灵魂”,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科核心素养概念,从某个切入点展开深层次的教学活动。初中历史教学立意会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传授学生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与认知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应高度重视教学立意与教学目标,它将会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品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以学定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并进行德育渗透。教学目标设计方面,教师应全面分析三维目标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切不可出现重知识传授轻德育渗透的现象,在普及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更应重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教学方法中渗透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使课堂更加“接地气”,通过轻松愉悦的氛围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增强教学内容的逻辑性

教师若想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教学内容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媒介,也是师生互动所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生成性教育思维,分析教学内容與学生生成性知识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阶段,仍然有部分初中历史教师会将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传授以服务考试为主,凡是与考试内容无关的知识点则可从教材中剔除或者略讲,无法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所具有的逻辑性,更无法通过有效的教学内容引领教学活动。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而非教教材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师的共识,简单的知识传授显然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每一位教师应立足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与学生发展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化的选择加工与处理,使其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与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育人”素材,围绕教材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以确保充分发挥出历史教材所具有的立德树人育人功能。历史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性,它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沉淀下的精髓,许多事物的发生都互为因果,若教师将某个事件独立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必然难以认识到历史知识所具有的逻辑关系,因此需要由教师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特点与逻辑关系,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小事件逐渐延伸至大事件,使学生形成开阔的历史视野,以厚积薄发的形式形成良好的历史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