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活动”育人的教学过程构建
2021-08-09顾广林帅建卓
顾广林 帅建卓
【摘 要】 初中“数学活动”将抽象的知识用鲜活的实践体现.育人的教学过程应该围绕真实情境而展开,解决问题的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在“做”中体验建构,重视问题的提出和建模等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深化理解和拓展知识,提升数学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 “数学活动”;教学过程;问题解决;教学结构
初中“数学活动”分布在教材章末,具有鲜明的“活动”特点,本质是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条件需要自己探索,是常规解题的逆向思考.因此,“数学活动”教学应该有别于常规数学教学,教学过程应该围绕蕴含数学本质问题的真实情境展开,引导学生在“做”中主动体验建构,能够在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中深化理解和结构化知识,提升迁移应用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文章拟结合《“数学活动”——超市中的数学》从教学主题、教学准备、组织活动等方面阐述“数学活动”教学过程的构建.
1 确定“数学活动”教学主题
“数学活动”突出数学与生活的关联,提高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及理解情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抽象、建模等能力和素养,与学科教学在育人功能上相互补充.“数学活动”的情境有的主题明确,学生直接探索问题解决方法.有些情境结构复杂,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生能够提出许多问题作为研究内容,需要明确活动的主题,活动才有针对性.对于“超市中的数学”,要求学生去超市考察,提出系列数学问题,比如,怎样设计包装纸箱使所用材料最少?这个超市应该设置几个收款通道?每天各个时段分别开放多少个收款通道?进货时选择哪些型号的商品最畅销?……,不同的主题为开展“数学活动”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文章拟从活动主题——开放几个收款通道,谈谈教学过程的构建.
2 制定“数学活动”教学目标
“数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单位,是一个微课程,更能凸显育人价值.有了主题就要设计教学目标,目标定位作为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及最终归宿,要在数学活动课程总体目标统领下,结合活动内容、学生发展、师生活动等制定适当的活动目标.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分析,“数学活动”教学在应用中要深化理解和拓展延伸所学内容,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育人角度思考,要体现“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及自我意识的唤醒、数学文化认同等育人价值.为此,确定本次“数学活动”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从超市情境中提出问题,能够根据主题拟定调查方案收集数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信息处理和交往等能力;在选择模型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化对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等知识的理解,提升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
3 “数学活动”教学前期准备
“数学活动”与常规教学有所区别,需要一定的实施条件,课前应该准备好必要的硬件、软件等活动工具或素材.根据主题和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需要了解学生活动的认知基础,具体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经验.学生能否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也就是是否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需要根据学情对相关知识和能力进行适当的的先行组织,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逻辑起点,同时根据差异情况,预设“脚手架”.有些“数学活动”需要社会调查或实际测量,要加强安全管理,协调好相关场所.外出实践活动也需要组建活动小组,明确各自的任务,分工协作.解决“开放几个收款通道”的问题,学生需要能够解决“至少开放几个闸口(检票口)”的认知基础,如果欠缺,适当复习,以便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本次“数学活动”需要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走进超市,根据主题进行不同视角下的调查统计,收集相关数据,需要指导小组策划调查方案.
4 “数学活动”教学过程设计
“数学活动”教学过程设计需要宏观分析活动过程,分析“数学活动”教学结构,设计要点,能够培养哪些能力和素养,如何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4.1 宏观分析活动过程
“数学活动”教学,一般是给定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思考情境与哪个数学模型具有较高的关联,提出问题,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注重“数学”和“活动”的有机统一,利用“活动”促进学生的探索、思考,使思维活动指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引导学生抽象和反思.
4.2 “数学活动”的教学结构
“数学活动”主要有设计、测量、实验探究、调查.根据以上教学过程宏观分析,提出不同类型的“数学活动”教学结构.
规划设计的一种教学结构,如图1.
测量的一种教学结构,如图2.
实验探究类一种教学结构,如图3.
调查类一种教学结构,如图4.
4.3 教学过程设计要点
“数学活动”具有豐富的内涵,独特的活动形式,在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与常规数学课侧重点有所不同,形成互补关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教学过程应关注:
1.重视提出问题.“数学活动”重要价值就在于其实践性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易产生问题,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经历和体验,从数学的视角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问题具有衍生性和讨论性,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能力会得到培养.
2.重视问题解决过程.“数学活动”关注现实生活,赋予学习意义.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合作、修正方案、求解、反思等完整的问题解决活动,注重调动和重组已有经验将实际情境数学化的关键过程,强调在“做”中体验建构,在应用中深化理解数学本质,促进知识的内化、关联和迁移.
3.以评价发挥“数学活动”的育人功能.评价要营造活动的民主氛围,诱导活动兴趣,在丰富的“活动”经历中,获得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评价要鼓励学生分析问题的创新表现,体现开放性和严谨性的有机统一.要注重表现性评价,怎样的活动才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核心素养,表现水平怎样.
4.4 “超市中的数学”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主题“开放几个收款通道”,谈谈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是调查类的“数学活动”,可以根据上面介绍的教学结构展开,其教学组织形式如图5.
1.课前小组调查活动
调查活动分小组实施,小组活动是学习的主阵地.各个小组拟定调查方案,要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共同协作才能提高调研质量.调查的过程和数据可以制成视频和PPT.由于各个小组调查结果的不确定因素,教师也要参与调查,掌握必要的教学资源,充分准备教学预案.
2.小组汇报并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课上小组汇报调研数据,采取图片、视频和讲解等方式,既能回顾实践体验过程和劳动成果,又能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然后选取数学模型分析数据,体验从数据到模型解释的过程,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课前拟定调查方案中,学生提出:开设几个通道,关键需要了解结账的速度.但各人结账速度不同,为此,建议对实际情境理想化思考,以便学习探索情境的数学问题.将购物分为购物较少、购物较多两种情况进行统计调查.
汇报一 统计部分顾客结账时间,然后取其平均值得到两种购物的结账速度,也有认为取中位数作为结账速度.
经历这个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巩固相关统计学概念.知道了结账速度,还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汇报二 经小组讨论,需要观察两个通道的数据:A通道购物少的8人,购物多的7人,14.5分钟结算完成;B通道购物少的11人,购物多的5人,13分钟结算完成.
提出问题1:两种情况平均结算时间多长?
这个问题学生建立方程组模型,很快求出购物较少、购物较多平均用时分别为0.5分钟、1.5分钟.
应用题是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组)解决问题,这个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是应用题的逆向思考.需要自己探索平均结算时间与哪些量高度关联,需要一定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问题解决会对方程的本质得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和再建构.
怎样解决开放几个结账通道的问题呢?根据调查,有的希望通过时间不超过15分钟,也有表示不愿意等待,……
为此,提出问题2:在问题1的前提下,若顾客希望排队和结账时间不超过15分钟,超市什么情况下需要增开收款通道?
分析:设某一时刻购物较少、购物较多的顾客分别有m、n人,若对一个通道而言,要增开通道,则
0.5m+1.5n>15,即m+3n>30.
先考虑特殊情形:若全是购物较少的顾客,也就是n=0,则m>30,即当排队人数超过30人时,就需要增开.若全是购物较多的顾客,也就是m=0,则n>10.即当排队人数超过10人时,就需要增开.
一般情形如何解决呢?引发学生深度思维.启发学生考虑数形结合,从函数视角理解m+3n>30,设m+3n=30,则n=-1/3m+10,图象如图6所示,则人数满足直线上方阴影区域内的整数点时,都需要增开收款通道.这个应用环节学生再次感受到数形结合和函数思想的魅力和价值,构建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的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重要的是师生的互动,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学生的研究意识也得到加强.
由此,超市应根据每个时段的顾客人数、结账时间和顾客愿意等候的时间等因素,通过模型分析可以确定开放几个收款通道.
为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问题2的基础上提出问题3:如果超市必须设置三个收款通道,且购物较少与购物较多的顾客比为2∶1.能否确定该超市这时排队结账的顾客数量范围?
分析:由问题2知道,每个队伍最后一名顾客通过时间超过15分钟就需要增开通道.由于现在必须设置三个收款通道,则30<0.5m+1.5n≤45,即60 以上过程充满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揭示了问题的深层结构,在用数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汇报三 经过小组讨论知道,队伍消失与已有排队人数,收款通道每分钟结账人数和增加人数有关,假设队伍人数增加速度、兑换速度一定,为此,只要观察多长时间队伍消失.比如,超市某个时段兑换奖品顾客较多,专门开设通道兑换奖品.若干分钟前就开始排队,开放一个通道,20分钟队伍消失;开放两个通道,8分钟队伍消失.提出问题4:开放三个通道,队伍几分钟消失? 三个量未知,而只有两个条件,可以巧妙利用分式进行代数推理解决问题.此环节培养了学生抽象能力和整体思想.通过以上深度思维,培养了抽象、建模等多种能力和素养. “数学活动”不能仅满足解决问题,还要设“疑”,使问题新颖和开放,通过在不同情境中的数学建模、抽象等探究活动,整合、拓展、提升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质疑学习,做好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对反馈的信息要及时调控,高质量落实“数学活动”的目标. 3.形成报告 通过以上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学生对主题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需要自我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形成调查报告. 总之,“数学活动”从学生生活出发,是一种体验课程,问题解决的特例,其教学过程设计应该具有开放性,充满创造性,应当让学生充分观察、体验、猜想、探究、讨论等自主学习,运用数学模型关联数学与现实生活,将抽象的知识用鲜活的实践体现,这是设计好“数学活动”教学的关键要素. 作者简介 顾广林(1964—),男,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数学活动”研究. 帅建卓(1984—),男,一級教师,泰州市教学能手,主要从事初中数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