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旧金山及东京国际一流湾区影响力比较

2021-08-09张燕

全球化 2021年4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城市化

摘要:本文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在梳理国际一流湾区特征及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查询美国、日本、香港、澳门、国家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局、有关国际组织官方网站和国内外权威第三方数据库,收集整理了2010—2018年多项指标,从经济水平、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际旅居、全球治理等方面系统比较了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旧金山和东京湾区之间的差异差距。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科技、制造等方面与纽约、旧金山和东京湾区相较均仍有差距,但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和发展后劲。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国际一流湾区 城市化 科技创新

作者简介:

张燕,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影响力,是我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富有活力及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既是战略目标,也体现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交往等方方面面。通过多方面多指标系统开展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大世界一流湾区的影响力比较,找到差距,发现优势,挖掘潜力,有利于顺应全球变革发展大势,借鉴世界一流湾区经验,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粤港澳大湾区应比肩国际一流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经济活力强、开放程度高、创新要素和现代产业集聚,在我国改革开放全局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具备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综合优势和条件,也有责任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发展的积极参与者甚至引领者,为促进全球新科技革命走向深入、提升全球产业发展效率和推动优化重塑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提供动力(张燕,2019)。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发展,加强国际影响力比较,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的应有之义。

(一)湾区及国际一流湾区比较研究的缘起

“湾区”概念源于旧金山地区,国内较早引入湾区概念的是香港学者吴家玮,他根据旧金山湾区经验提出建设沿香港海域的“香港湾区”,后来又叫“深港湾区”(吴家玮、雷鼎鸣,2017;敖丽红、袁红清,2017)。一般认为,湾区由若干个优良海湾、港口和岛屿相连而成,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经济聚集区(冯晨曦、张仕荣,2019)。

对湾区范围界定,一是从地理地形出发,从湾区应涵盖的陆域和水域面积上进行划分,二是赋予湾区经济属性,划定湾区的核心区和外围区。苏培海、姜好幸(2017)根据湾区所包围的海面大小,将湾区范围分为四个尺度,这种划分有一定代表性。其中,小尺度湾区,陆地包围了5~10平方公里的海面面积;中尺度湾区,湾区海面面积宽度适中,海湾两岸有水陆交通,通常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或属于某个行政区的管辖范围,如大连湾、胶州湾等;大尺度湾区,湾区海面面积较大,通常被城市群环绕,如东京湾、渤海湾、旧金山湾等;超大尺度湾区,湾区海面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区域内又拥有多个中小型的海湾,如孟加拉湾、墨西哥湾等,这类湾区往往包含着若干国家和地区。显然,与粤港澳大湾区对应范围,研究所指即为大尺度湾区,超越了自然属性尺度的湾区和某个城市所属范围的功能区范围,但小于从国际次区域视角的超大湾区。

全球有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悉尼双水湾区、香港浅水湾区、新西兰霍克湾区、马来西亚布拉海湾区、布里斯班鲁沙湾区等八大著名湾区。其中,以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三大湾区经济的发展最为成熟,具有较强的全球影响力,这三大湾区都将特有的湾区地理与港口城市都市圈发展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经济地理形态(杨海波、高兴民,2019)。

中央推动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后,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湾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其中特别是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国际一流湾区的比较研究逐渐增多,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粤港澳大湾区进入世界一流湾区行列。粵港澳大湾区是与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大湾区齐名的世界一流湾区,具有超级规模体量、强大的产业集群、强有力的经济核心区和广阔的经济腹地等共同特征(何诚颖、张立超,2017),都以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增长最终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经济相互协同、产业结构相互依存的城市群体(沈子奕、郝瑞、周墨,2019)。二是粤港澳大湾区有特殊性。与国际上其他一流湾区不同,特别受国家制度差异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在培育形成、运行机制、功能使命、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和制度框架上等均有明显的特殊性(黎江韵,2018;杨海波、高兴民,2019)。三是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不少短板差距。粤港澳大湾区虽然面积、人口及经济体量大,但是在主导全球资源配置、引领全球技术创新、带动全球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水平、企业影响力、大学教育资源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差距(刘成昆,2017;邓志新,2018;黄勇、陈文杰,2019;冯晨曦、张仕荣,2019)。

已有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可供借鉴参考,很有启发。但一定程度上看还缺乏系统性,有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厘清和强化:一是很多研究没有明确区分纽约、旧金山和东京湾区的范围,由于口径不一导致说法不一;二是多数以第三方机构提供研究数据为依据,对官方数据引用不全面;三是较少有多年份、多指标的系统比较。为此,本研究重点就这三方面问题进行进一步梳理强化。

(二)比较对象界定

本文选择国际公认的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世界一流湾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比较对象。由于这三大湾区在统计范围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考虑粤港澳大湾区范围较大,为增强可比性,文中均取这三大湾区的广义范围。

1.纽约湾区

美国管理和预算办公室(The U.S.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对纽约湾区有两个定义:大都会统计区和联合统计区。前者即狭义上的纽约湾区,指纽约—纽瓦克—泽西大都市统计区,包括25个县(郡),即新泽西州的埃塞克斯郡、汉特顿郡、莫里斯郡、萨默塞特郡、萨塞克斯郡、联合郡、卑尔根县、哈德逊县、米德尔塞克斯县、蒙茅斯县、海洋县、帕塞伊克县,纽约州的达切斯县、普南县、拿骚县、萨福克县、布朗克斯县、国王县、纽约郡、橘县、里士满县、罗克兰县、皇后郡、韦斯切斯特郡,宾夕法尼亚州的派克郡,位于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后者是广义上的纽约湾区,指纽约—纽瓦克联合大都市统计区,即在纽约—纽瓦克—泽西大都市统计区的基础上增加6个大都市统计区和1个小城市统计区,新增沃伦、卡本、里海、北安普顿、费尔菲尔德、门罗、阿尔斯特、纽黑文、利奇菲尔德、默瑟10个县(郡),共35个县,管辖面积较大都会区扩大将近一倍,约3.59万平方公里,2018年2352.29万人口。

2.旧金山湾区

传统意义上的旧金山湾区,仅包括濒临海湾9个县,即阿拉米达、康特拉科斯塔、马林、纳帕、圣马特奥、圣塔克拉拉、索拉诺、索诺玛和旧金山,属于圣何塞—旧金山—奥克兰大都市区,面积约2.26万平方公里。2010年,美国行政和预算办公室重新定义大都市区,旧金山湾区属于圣何塞—旧金山—奥克兰联合统计区,在9个县基础上,增加了外围的3个县(圣克鲁兹、圣贝尼托和圣华金),即广义上的旧金山湾区包括12个县,面积约2.62万平方公里,2018年884.15万人口。

3.东京湾区

东京湾位于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为房总、三浦两半岛所环抱。狭义的东京湾区为“一都三县”,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和埼玉县,陆地面积约1.3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54%。广义的东京湾区为“一都七县”,在狭义的东京湾区范围基础上增加茨城县、栃木县、群马县和山梨县,陆地面积约3.6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9.66%,2018年3658.4万人口。

二、国际一流湾区特征及发展趋势

目前,对于国际一流湾区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但纵观全球发展史和国际一流湾区的成长阶段演化,可以发现国际一流湾区有一些共性的发展特征和趋势。

(一)国际一流湾区特征

总结纽约“金融湾区”、旧金山“科技湾区”和东京湾“制造业湾区”特征,国际一流湾区有以下方面的共性。一是地域城市性:全球知名城市化區域。国际一流湾区都是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化区域,具有城市属性,并且都有在全球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世界城市作为湾区的核心城市,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错位协作、一体化发展。二是原始创新性:全球创新策源地。国际一流湾区高校、科研院所和研发团队密集,具有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中持续发挥先锋作用,是知识创造、科技发明、产业升级、业态培育的重要源头,是新制度、新模式的催生之地,源源不断推动创新进入新境界。三是国际枢纽性:全球要素配置中心。拥有高度发达的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集聚大量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总部和世界影响力的企业,对全球资本、知识、信息、技术、规则、标准乃至货物等具有强大组织能力,是全球要素集聚和信息传输的重要枢纽。四是增长引擎性: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一批在全球范围具有竞争力的大中小企业集聚簇群发展,带动本区域制造经济和服务经济大规模、高水平发展,世界一流湾区不仅是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五是开放包容性:全球先进文化引领者。是全球性的旅居、创业就业目的地,来自全球各地的人口汇集,具有宽容多元的人文环境,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不断促进新思想、新理念涌现,是先进思潮和观念的形成、传播和践行地。

(二)国际一流湾区发展趋势

国际一流湾区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能力、要素配置能力、产业变革引领作用、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均应具有世界级的影响力。结合未来全球发展新趋势,可以判断国际一流湾区也有一些新的趋势性特点。一是要成为国际创新网络的中枢。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全球范围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加速重构,国际一流湾区更加注重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链、价值链体系,努力保持对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掌控能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二是要成为产业变革的引擎。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国际一流湾区近水楼台,应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加速变革升级,要更加注重提升实体经济实力,力求在研发、专利、技术、工艺、品牌等关键环节上保持全球领先地位,要成为全球产业变革的引擎。三是要成为全球治理的引导者。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正在加速变革重塑,以治理规则主导权之争为代表的国别博弈日趋激烈,国际规则和合作机制将在冲突博弈中走向新的包容均衡。国际一流湾区应立足本国利益和战略,要更加注重主导、引导或参与国际规则、技术标准、行业规范等制定,提高大国博弈话语权。四是要成为现代宜业宜居环境的标杆。国际一流湾区是全球人才、财富中心,应在生命健康安全、财富安全和就业生活品质方面给予充分保障。要更加注重新一代信息及安全技术、生命健康技术推广应用,营造绿色、包容、人文浓郁的生活环境,创造更多公平、更多选择的就业机会等,在全球现代品质生活方面成为标杆示范。

三、基于主要指标的国际一流湾区影响力比较

通过查询中国教育部、中国民航局、香港政府统计处、香港海运港口局、香港国际机场、澳门统计暨普查局、澳门国际机场等官网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港口年鉴》《广东统计年鉴》《澳门统计年刊》《香港统计年刊》,美国经济分析局、美国环境保护署、美国国家旅游办公室、美国运输统计局、美国人口普查局、纽约—新泽西港、奥克兰港等官网,日本统计局、日本内阁府、日本国土交通省、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环境省、日本政府观光局、日本入国管理局等官网和《日本统计年鉴》,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法国海运咨询机构Alphaliner、澳大利亚咨询机构2 Think Now、美国数据公司CB insights、《Nature》《财富》等国际组织与第三方机构数据,笔者收集整理了2010—2018年四大湾区多项指标数据。以各项数据为基础,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产业水平、国际旅居、全球治理控制等五个大类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进行系统比较。

(一)经济规模、水平及活力

从经济总量及增速看,粤港澳大湾区总体处于中等水平。2010—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从0.82万亿美元增长到1.64万亿美元,同期要低于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高于旧金山湾区(见图1)。对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9年4月公布的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总量数据,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低于全球第10位的加拿大(1.71万亿美元),超过第11位的俄罗斯(1.63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经济体的第11位。从占本国经济总量比重看,2010—2018年四大湾区占比总体保持稳定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在12%左右,纽约湾区在10%左右,东京湾区在39%多一点水平,旧金山湾区有所上升从2010年的3.81%提高到2018年的4.84%。

从人均GDP看,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从2010年的1.29万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2.31万美元,但都要低于其他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发展水平最高,从2010年的6.99万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1.28万美元(见图2)。

从地均GDP产出看,2010年粤港澳大湾区每平方公里产出1473.20万美元,到2018年增长到2936.93万美元。同期,纽约湾区每平方公里经济产出从2010年的4227.12万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5703.78万美元,旧金山湾区从2175.08万美元增长到3798.66万美元,东京湾区则从6330.52万美元下降至5493.05万美元(见图3)。

从港口吞吐量上看,粤港澳大湾区从2010年的5900万TEU(国际标准箱单位)增长到2018年的6700万TEU,同期纽约湾区从530万TEU增长到720万TEU,旧金山湾区保持在230万~250万TEU的规模,东京湾区从750万TEU增长到840万TEU。

从机场货物吞吐量看,粤港澳大湾区从2010年620万顿增长到2018年的830万吨,同期纽约湾区保持在190万~220万吨的区间规模,旧金山湾区保持在90万~130万吨的区间规模,东京湾区保持在270万~360万吨的区间规模。

从机场旅客吞吐量看,粤港澳大湾区从2010年1.25亿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2.13億人次,同期纽约湾区从1.03亿人次增长到1.37亿人次,旧金山湾区从0.56亿人次增长到0.83亿人次,东京湾区从0.95人次增长到1.26亿人次。

(二)科技创新实力

从高校数量看,2018年纽约湾区、旧金山、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分别有445、144、263和157座,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发展并不充分。从全球200强科研机构个数看,根据《Nature》杂志,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占5家,要高于旧金山湾区的4家和东京湾区的3家,但比纽约湾区少4家。根据2 Think Now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指数排名,该指数排名共分为5档,这里记第1档城市为5分,依次递减,第5档城市为1分,得到各湾区创新城市总得分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城市综合得分靠前,这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个数偏多有一定关系(见图4)。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从万人专利合作协定(PCT)国际专利受理数量看,粤港澳大湾区略高于纽约湾区,但远低于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万人PCT国际专利受理数仅是东京湾区的1/3、纽约湾区的1/5(见图5)。

(三)产业竞争力

从三次产业结构比较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纽约、旧金山和东京湾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成熟,特别是纽约湾区自2011年以来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达到90%以上,相比之下,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二产业占比仍然偏重(见表1)。

从金融服务业增加值规模看,2018年纽约、旧金山、东京和粤港澳大湾区分别约为3400亿美元、600亿美元、1100亿美元和1800亿美元。从股市市值看,纽约湾区从2010年17.37万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37.71万亿美元,同期东京湾区从3.54万亿美元增长到5.27万亿美元,粤港澳大湾区从3.99万亿美元增长到6.32万亿美元(见图6)。显然,纽约湾区金融业发展具有显著的领先优势。

根据《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个数看,粤港澳大湾区2010年以来总体呈增长态势,2019年已经有20家,要高于旧金山湾区的11家。四大湾区中,东京湾区世界500强企业个数最多,这也充分反应东京湾区作为制造湾区的特点。此外,纽约湾区世界500强企业个数也要多于粤港澳大湾区(见图7)。

从独角兽企业数量看,粤港澳大湾区从2015年的2家增加到2019年的16家,同期旧金山湾区从53家增长到97家,纽约湾区从20家增加到31家,东京湾区从0增加到1家(见表2)。

(四)国际旅居影响力

从入境游客规模看,粤港澳大湾区一直保持最多,2010—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及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大湾区的入境游客年平均规模分别为2800万人次、1600万人次、810万人次和760万人次。

从人口结构比较看,粤港澳大湾区一直表现更具年轻态活力。2018年粤港澳、纽约、旧金山和东京四大湾区20~29岁人口占比分别为22.15%、14%、14%和9.96%,30~39岁人口占比分别为18.96%、13.5%、14.8%和11.99%。

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日本环境省和广东省环境厅公布数据,2015—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PM2.5年均浓度在30微克/立方米左右,同期,纽约、旧金山和东京湾区PM2.5年均浓度分别在8微克/立方米、10微克/立方米和14微克/立方米左右,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大气质量仍待提高。

从未入籍常住外国人口人数看,纽约湾区一直最高,粤港澳大湾区最少。2010—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年均约有53万人,同期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分别约有286万人、110万人和105万人。

(五)全球治理控制力

根据国际协会联盟(UIA)官网公布数据,纽约湾区国际组织落户最多,从2010年的781家增加到2018年的811家,旧金山湾区从2010年的170家增加到2018年172家,东京湾区从2010年的317家减少到2018年的315家,粤港澳大湾区从2010年153家增多到2018年的157家。显然,从该项指标上看,纽约湾区对于全球控制力相比其他湾区更具力度。

四、结论与启示

对标世界一流湾区,找差距、补短板、挖掘优势,争取后发赶上,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我国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掌握先机,赢得主动。

(一)四大湾区特点鲜明

一是纽约湾区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大,金融地位遥遥领先。纽约湾区经济体量最大,经济密度也居四大湾区之首。纽约湾区是名副其实的金融湾区,从股市市值和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看,纽约湾区均遥遥领先。另外,纽约湾区落户的国际组织最多,对全球治理具有较强影响力。

二是旧金山湾区发展水平最高,知识密集型特点显著,发展潜力巨大。从人均经济水平看,旧金山湾区一直居四大湾区之首。从万人PCT国际专利受理数看,旧金山湾区长期保持最高。从独角兽企业看,旧金山湾区也远高于其他三大湾区。此外,旧金山湾区发展潜力大,2010—2018年经济总量、经济增速、人均经济水平、地均经济产出等多项指标持续保持较好增长态势。

三是东京湾区是日本发展的关键支柱,产业优势突出,但近年来趋弱态势明显。东京湾区占日本经济总量稳定在39.5%左右,远高于其他湾区占本国比重。东京湾区拥有500强企业最多,以从事车辆与零部件、电信、电子、电器设备业为主,体现了东京的国际制造优势。但受金融危机影响,2010年以来东京湾区总体实力下降,经济规模、经济增速、人均产出、地均产出及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等多项指标均出现大幅度下滑。

四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体量大,后发优势明显。从规模指标上看,多个指标居四大湾区之首,如面积、港口吞吐量、机场货物吞吐量、机场旅客吞吐量、入境人数等多个规模指标。从发展势头看,经济增速、人均经济产出、地均经济产出、股市市值、创新城市能力、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全球200强科研机构数量、全球500强企业数量、专利数量等指标均连年增长。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综合规模优势,且保持较快增长惯性,与其他湾区相比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

但要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短板也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即发展水平低、产业层次低、科创能力低、全球影响低和空气质量低,这些都是今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关注提升的重点领域。

(二)五个方面启示建议

一是坚持历史耐性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大致都经历了从港口经济、工业经济到服务经济发展升级的较漫长过程,为此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水平也需要有历史耐性。但相比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时代先后兴起的其他世界湾区,从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全球化发展态势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后起之秀,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更有条件在科技创新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全球要素配置等方面后发赶上,有望在相对较短时期内缩小与纽约、旧金山和东京湾区的发展差距。为此,既要保持战略耐心,也应把握快速跃升的窗口期,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级化跃升。

二是有针对性学习借鉴国际一流湾区经验。纽约湾区综合影响力大,全球金融配置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全球组织能力均较强,要重点学习纽约湾区在增强全球高端要素配置功能上的做法经验,加强与国际市场规则体系对接,積极参与和部分引导国际规则及标准体系建设,在资本、人才等方面增强全球服务功能。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能力强,知识经济密集度高,特别是在一些具有全球引领性的原始创新上具有先进性,要学习借鉴旧金山湾区打造科技创新生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带动企业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多主体参与、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协同、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区域创新发展共同体,提高国际科技创新水平。东京湾区产业竞争力强,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突出,要学习借鉴东京湾区产业发展模式和全球产业链配置能力,持续加强企业梯队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市场主体,提高企业行业产业竞争力。

三是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规模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体量大,多个规模指标均居四大湾区之首,包括土地、货物、资金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并且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多、高技能劳动力资源丰富,更具发展活力和潜力,无论在开发空间上还是在综合要素保障上都具有显著优势。应推动实施一批深化改革开放的系统性举措,有效破除粤港澳三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完善区域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布局,为区域要素高效流动和经济合作提供完备硬件支撑,推动粤港澳三地深化合作,形成促进发展的强大合力,充分激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推动大体量增长,形成大体量湾区的强大增长惯性。

四是乘势主攻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硬核竞争力。从发展势头看,粤港澳大湾区总体表现最好,经济增速、人均地均产出、股市市值、创新城市能力等指标均实现逐年较快增长。要把握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速提升、全球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等良好发展势头,继续在提高科技创新原始力、龙头企业影响力、全球经济治理能力等“硬核”竞争力上集中发力,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跃升提供强大动力。其中,重中之重应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高水平建设为支撑,积极搭建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切实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力,在支撑带动全球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等方面提升策源力。

五是优化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发展环境。从国际一流湾区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看,不仅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更要有吸引全球人才的良好人居环境,还要有保障大规模财产安全的优越金融环境。目前看,粤港澳大湾区在空气质量、国际组织能力、外国人口规模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与此同时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发展要素仍然处于加速汇聚增长阶段。下一步,既要狠抓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经济治理效能,更要统筹推进开放包容、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化优质生活圈建设,积极引领全球品质生活新风尚,打造成为全球资金涌入、人才踊跃向往的现代化湾区。

参考文献:

1.张燕:《全球视野下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投资》2019年第7期。

2.敖丽红、袁红清:《湾区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3.吴家玮、雷鼎鸣:《粤港澳大湾区要着眼世界》,《同舟共进》2017年第11期。

4.冯晨曦、张仕荣:《湾区经济视野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走向分析》,《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5.苏培海、姜好幸:《把握政策红利,提前布局湾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报告》,广证恒生,2017年7月14日。

6.杨海波、高兴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一体化的路径演进》,《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2期。

7.何诚颖、张立超:《国际湾区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借鉴及横向比较》,《特区经济》2017年第9期。

8.沈子奕、郝瑞、周墨:《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及东京湾区发展特征的比较研究》,《国际经济合作》2019年第2期。

9.黎江韵:《“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与挑战》,《特区经济》2018年第10期。

10.刘成昆:《融入城市群,打造湾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分析》,《港澳研究》2017年第4期。

11.邓志新:《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著名湾区经济的比较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18年第4期。

12.黄勇、陈文杰:《对湾区经济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全球化》2019年第1期。

责任编辑:李 蕊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