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2021-08-09王浩
王浩
英语作为技工院校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不仅要体现英语的工具性特征,也应发挥其人文课程特点和优势。英语教师应通过英语课程渗透思政教育,以德育提升素养,帮助学生扣好人生中的扣子,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和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也让技工院校的英语课程更有生命力。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
我国教育部于2014年3月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2016年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将“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核心素养真正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说“中国基础教育正在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遗忘掉的东西就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而剩下来的就是所谓的正确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素养)。
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最早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所以“课程思政”就是解决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品格和能力(素养)的问题,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此可见,如果说核心素养是学生未来生存立业之本的大船,那么“课程思政”就是确保学生未来人生道路不偏离正确航向的指南针。对学生而言,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缺一不可且不可偏颇。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技工院校“英语课程思政”
(一)实施路径
1.“课程思政”要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相结合。技工院校英语课程要围绕《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贯彻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相结合的原则,体现职业英语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自主学习四大素养。围绕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将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走明暗两条线,从而达到“课程思政”教育、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以及英语课程教育三者之间形成交叉、融合、补充的内在关系。
2.结合英语学科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围绕英语课的“语言技能和人文交流”课程目标特点和思政课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特点,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文化因子,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爱国主义、民族自信等元素,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不走歪路,发挥隐性思政教育功能。
3.教师讲课要改变英语教学偏重词汇、语法讲解、句子结构分析、应试技能,忽略文化课本身的德育功能。教师要注重英语教学中文化分析,讲好中国故事,比如中国的“中国制造”“新四大发明”、航天科技以及“一带一路”战略。通过一个个生动案例,进行有温度有力量的教学展示,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提高英语课程的育人效果和思政教育水平。
4.结合学生特点捕捉教学契机,进行科学引导。比如,讲授西方美食的时候,针对烹饪专业的学生,干净卫生的习惯、整齐划一的服装、栩栩如生的雕刻技能等都可以渗透中国的传统美德和美学,从而跨越语言层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5.结合课程教学创新方式方法。利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课堂活动教学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通过参与和思考,实现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认同,以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课堂教学注重整体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成效成果、评价反思改进,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信息化手段+语言学习融入专业技能+思政教育。
7.增加英语选修课这个教学辅助手段。比如给学生开设中国故事的英文视听、书法选修课,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和中英文书法美的同时,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8.编写包含中国智慧、体现价值引领、适合技工院校学生特点的注重趣味性、人文性、易读性、经典性“课程思政”英语教材。比如“学习强国”APP中的每日金句、二十四节气、中国民俗、中国传统节日、国际妇女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教师节、植树节、环境保护日等,时事政治中的国家大事、英雄事迹、好人好事等。
9.开展与培养文化品格提升的相关活动,比如外语节、读书会、兴趣活动小组;组建各类英语学社,如英语书法社、英语阅读社等,跨越书本知识,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人文熏陶。
10.完善英语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除学科知识技能之外,增加思政考核内容。
11.结合思政教育设计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的不同层次和环节都渗透文化思想,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串联,由点及面,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文化意识,继而最终形成文化思政。
12.线上线下联动,发挥网络课堂的强大力量,如各类网络平台和课程、“学习强国”APP等。
13.教师自觉形成“课程思政”意识,平时努力扩大知识面,同时努力实现科研和教学间的相互转化、各类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14.发挥校际间“课程思政”互补互鉴,通过校际间的观摩专题研讨,组织师生参加校内外各类比赛,拓宽思路、開阔视野,提升思政教育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的渗透。
15.拓宽思政思路和方式,开设校园英语新闻“5分钟时政新闻英语广播”、思政话题英语角等。
16.教师每次课都要精心备课,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所教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设计中有机融入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实现了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有机统一。
17.实施“英语+X”教学设计模式,如“英语+思政+素养”,将英语教学、思政教育和综合素养有机融合。
(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以高教社《英语》基础模块第2册第2版Unit 9和Unit 10教学为例)
1.教学设计
围绕《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实施教学,遵循核心素養、课程目标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原则,体现职业英语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自主学习的学科素养。采用3w1h机制推进,即what教学内容、who教学对象、why教学目标和how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把第九单元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和第十单元Why was it built?进行整合。两单元语法层面是一个整体,内容体现一体两翼,即以“制造”为一体,商品和建筑为两翼。教学内容为听说、读写和语言应用三个模块,共12课时。
教学对象是中职旅游酒店专业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制造”和“一带一路”国情有一定的了解,有旅游课程学习和互联网购物经历;另外,根据皮亚杰认知和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立足学生能力,分析任务需求,确定以商品和建筑为主题的知识能力素养和思政目标。
以BOPPPS模式(即暖身、学习目标/结果、前测、参与式学
习、后测、总结)采用听说、读写和语言运用三模块以及导学练评四维度的形开展教学活动。
2.教学实施
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信息化资源与手段着手,围绕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和“课程思政”,将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两条线一明一暗。充分利用BOPPPS模式开展教学,Bridge-in既有宏观课前平台初识课题,又有微观上课导入,还有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内容串联,均起到了暖身和桥梁的作用。Objective是围绕商品和建筑开展活动,特别是筹措抗疫物资、建筑物历史描述等任务,促使学生达到知识、能力、素养和思政的要求。Pre-assessment是通过学习通、iSmart检测学生课前对课题的了解程度,从而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目标。Participatory-learning是通过各种活动,特别是筹措意大利抗疫物资和武汉黄鹤楼建造史探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Post-assessment针对objective目标设计问题,采用学习通、iSmart、测量表等检测所学,既能提供整体数据,又能满足个性需求。Summary是利用思维导图、图表对照目标,厘清学习要点,然后,通过学习通平台、iSmart等信息技术检视学习效果。BOPPPS贯穿整个教学始终。
3.教学成效
知识目标达成,通过iSmart平台数据可见,学生课前和课后测试成绩的差异明显,平均分、准确率都大幅提升。
能力目标达成,学生达到了英语听说流畅、活动描述清晰,英语技能水平提升的目标。
素养和思政目标达成,问卷数据显示,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加强、思维差异感知提升、自主学习策略多样,也达到了博闻强识的效果。目标达成的同时,也使课堂实现了书面知识动态化、教学内容思政化、教学过程任务化和教学评一体化的良好效果。
课程学习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素养)的重要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技工教育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类型,承载着不可替代的教育职责,技工院校在着重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要始终把核心素养和思政教育贯穿于技工教育始终。既要灌输每个人都有存在的意义,各有优点和长处,都可滋润万物的价值观,也要懂得学问与品质关系中“立德树人”的人生观,又要明确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应具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英语教师必须要结合时代主题,抓住技工教育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人文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语言教学中,有效地将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二者统一起来,增强课堂魅力和活力,同时努力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