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源流略考

2021-08-09孟新

雨露风 2021年6期
关键词:注疏孟子

摘要: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是研究儒家及孟子本人思想的直接文本,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史料。《孟子》成书后,地位一直不显,唐宋时期,“由子入经”奠定了其作为儒家正统的地位。历史上关于《孟子》的注疏文本数量众多,从历代正史艺文志(经籍志)中梳理出《孟子》的注疏文本,考见其传统学术源流脉络,可以对《孟子》的研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关键词:孟子;艺文志;注疏;源流考

《孟子》是一部主要反映孟子思想的著作,历代关于其著者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此书是由孟子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是研究孟子的第一手史料。在对史料处理方面,历代学者多从义理和考据两个方向推进,由此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孟子学研究进路。面对历史上不同学者的众多注本,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梳理,从中也可以看出《孟子》不朽的学术价值和崇高的历史地位。有关《孟子》及其注本主要是整理自《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文献通考·经籍考》《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一、《孟子》一书的核心价值

《孟子》一书自问世起就广受关注,自汉至清,为之注疏者众多,其中亦诞生了许多经典注本,比如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北宋孙奭的《孟子注疏》、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这些著作逻辑清晰,考据严谨,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史料依据。《孟子》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孟子作为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的重要身份,另一方面是著作经典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孟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其著作《孟子》中,研究其著作对了解其本人至关重要,因此历代学者多从经典入手,有的侧重义理阐释,有的侧重人物考据,生动还原了一位儒家大儒的人物形象。抛开人物的身份不谈,《孟子》经典本身也蕴含丰富的内容。刘文英认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体系,他的心性论主要表现在《尽心》《告子》和《公孙丑》等篇,他的政治哲学主要表现在《尽心》《梁惠王》和《万章》等篇,他的历史观和义利之辩主要表现在《滕文公》和《公孙丑》等篇。[1]通读《孟子》就会发现,其中主要是孟子的思想,并少量涉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的观点,而且,作为孟子的论辩对手,墨子、杨朱、告子等人的观点也在其中有所涉及,因此,《孟子》一书蕴含的丰富思想可以作为研究孟子以及先秦诸子思想观点的重要史料。

《孟子》不仅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有积极作用,而且影响了后世两千年的学术史,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对国家的治理有借鉴意义,“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深深影响了后代读书人的精神品格,“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论哲学体系经由宋明理学家的发展,成为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实践相结合的完善的形而上学体系。

二、《孟子》的地位变迁

唐以前的《孟子》地位并不太高,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经籍考》中提到“按前史《艺文志》俱以《论语》入经类,《孟子》入儒家类,直斋陈氏《书录解题》始以《论语》《孟子》同入经类。”[2]即在唐以前的正史艺文志(经籍志)中,《孟子》一般被归入子部“儒家类”中,直到南宋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始把《孟子》列入经类,此后正史都按此分类。这一变动并不是学者突然为之,实际上有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从汉到唐,孟子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从《孟子》位于子部,《论语》位于经部可见一斑。但是唐朝中后期产生的“孟子升格运动”逐渐改变了这一状况,韩愈、皮日休等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韩愈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3]由此可以看出,韩愈是以继承了尧舜孔孟以来的道统自居的,而晚唐的皮日休同样推崇孟子、韩愈以来的儒学,他们二人都对《孟子》做过注解。到了北宋《孟子》又受到了疑孟者的质疑,以司马光为代表的疑孟学者对孟子思想提出质疑,其代表作为《疑孟》。直到《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并被官方划入科举取士的考试范围,《孟子》作为儒家经典的地位才得到稳固。

综上,《孟子》一书在历史上的地位是几经起伏的,对《孟子》的研究热潮在唐以后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整理的历代注疏的数量上也可以看出来。

三、《孟子》经典注疏考

《孟子》作为儒家经典,正史上为之注疏者不乏其人。最早有关《孟子》的记载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中记载“《孟子》十一篇。名轲,邹人,子思弟子,有《列传》。”①这里记载的篇数是十一篇,而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和《宋史·艺文志》则都是七篇十四卷。关于其中的差异,杨伯峻在《孟子译注》的序文中采纳了赵岐的观点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认为孟子外书四篇为伪作。[4]

笔者从历代正史艺文志(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系统梳理了百余种《孟子》注疏本,对这些注本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第一种是按照朝代著者分类,所涉及的朝代有汉、晋、唐、宋、明、清,有姓名记载的著者就达近百人,其中又尤以宋和清两个朝代的研究著录最多,这和经学的兴盛与孟子地位的提升有关。众多注本中较有影响的有赵岐的《孟子》注本,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文献通考·经籍考》中均有着录,而且宋代孙奭所撰的《孟子》注疏即主要参考了赵注,孙奭注本也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这样评价:“……训释之功,在汉为赵岐,在宋为孙奭。固不始于王安石,亦不始于程子。纷纷门户之爱憎,皆逐其末也。”②由此可见这两种注本对后世的影响。南宋时期,另一位儒学大家朱熹的《孟子》注本也有较广泛的影响,《孟子集注》《孟子或问》《孟子集义》《论孟精义》都是研究孟子的很好注本,而且朱熹批判北宋以来的疑孟思潮,把《孟子》列入四书,确立了《孟子》作为儒家的正统地位,影响了宋以后的几个朝代。

第二种是根据《孟子》注本的研究内容分类,则可以分为人物考据和义理阐释两类。人物考据方向有宋代陈禾和张九成的《孟子傳》、清代有林春溥的《孟子时事年表》、阎若璩的《孟子生卒年月考》等,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迹的重要史料。义理阐释方向文本则更多,唐代有陆善经的《孟子注》、张镒的《孟子音义》,宋代有程颐、王安石、张九成等人的《孟子》注本,明代有管志道的《孟子订释》《孟子订测》,郝敬的《孟子说解》,清代有戴震的《孟子字义疏正》、焦循的《孟子正义》等,涉及了字音字义、章句训诂等各个方面。

第三种,按照对《孟子》文本的尊疑态度来分类。从唐中后期韩愈大力推崇孟子开始,就陆续出现了质疑孟子的论著,其中疑孟派的代表作有唐代林慎思的《续孟子》,“慎思以为《孟子》七篇非轲著书,而弟子共记其言,不能尽轲意,因传其说,演而续之。”③林慎思因为质疑《孟子》非孟轲本人所写,不能言尽其意,遂重写了一篇《续孟子》;宋代苏辙的《孟子解》,主要用孔子的思想来质疑孟子的理论;司马光的《疑孟》,“光疑《孟子》书有非轲之言者,着论是正之,凡十一篇。光论性不以轲道性善为然。”③司马光认为《孟子》中有不是孟子本人的言论,而且他也不认同孟子的性善论。冯休的《删孟》,则将《孟子》中的言论进行了删减。尊孟者的主要代表作有王安石的《孟子》注本,余允文的《尊孟辨》《尊孟续辨》《尊孟别录》,张九成、朱熹等人的《孟子》注本。

四、结语

《孟子》的注本卷帙浩繁,欲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非一日之功,本文仅从历代正史艺文志(经籍志)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梳理《孟子》注本的著录情况,考见其学术发展脉络。通过系统的整理,可以发现:(1)历代关于《孟子》的注本有很多,涉及的著者众多,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孟子学的研究热度;(2)著者从各个层面对《孟子》文本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充分展现了《孟子》的学术价值;(3)孟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变化,同样反映在《孟子》文本的注疏中,《孟子》在质疑者和推崇者的论辩中,逐渐稳固了其作为儒家经典的正统地位。

作者简介:孟新(1992—),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注释:

①出自汉书艺文志十·诸子略·儒家类。

②出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三十五·四书类一。

③出自《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四·经籍考十一。

参考文献:

〔1〕刘文英.中国哲学史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2.

〔2〕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四·经籍考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1:5429-5430.

〔3〕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8.

〔4〕杨伯峻.孟子译注: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7-8.

猜你喜欢

注疏孟子
杯水车薪
柔软生活
磨刀不误砍柴工
《论语》各家注释的差异举例及其分析
《大学》“明明德”的理解与阐释
《心经》翻译及注疏的学术史考察
《诗经原始》中评点的特质
宋元明清时期《金刚经》的流传及其特点
《周易正义》的注疏特色
漫画《孟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