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太守自谓也”注释商榷
2021-08-09孙甲智
孙甲智
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统编版教材注释:“〔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1]
这条注释的内容是否正确,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引起了质疑。张继定、陈顺宣所编的《初中语文疑难辨析新选·三年级》就曾提出:“文中‘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课本注‘太守自谓为:‘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这条注释粗看似妥,但细嚼欠当。首先,问的是谁给亭子命名的,回答当然也该讲是谁为亭子命名,而照注释,回答的却是‘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变成是用什么来命名了,显得答非所问。其次,‘谓在这里即为动词‘为,指为亭子命名这件事。照注释,‘谓作名词(称谓之意)活用为动词,不妥当。‘太守自谓就是‘太守自为,即太守自己命名的意思。这样才合文意,也与前文‘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句相一致。”[2]
且不管此书给出的解释是否正确,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出版于1987年,至今已有33年了,可见教材那条注释也以权威的姿态保持了33年。
在古代典籍中,“自谓”是个极常见的词语,意为“自称”。如曹植《与杨德祖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如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还有那“自谓侯身”的笑话:《三国志·魏志·明悼毛皇后传》:“后父嘉,……封嘉博平乡侯。……嘉本典虞车工,卒暴富贵。明帝令朝臣会其家饮宴,其容止举动甚蚩騃,语辄自谓侯身,时人以为笑。”俯拾皆是,可不必再多举。
如果要按照教材注释来讲,就必须把“太守自谓也”增成“太守〈以〉自〈号〉谓〈之〉也”,才能对应得上。训诂学上有一大弊,即所谓“增字解经”或“增字为训”。清人王引之解释“增字解经”说:“失其本训而强为之说,……乃于文句之间增字以足之,多方迁就而后得申其说。”[3]教材的注释,即不能免“增字为训”之嫌,因为“自谓”不可能有“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这样意思;再稽之古籍,在有限的闻见所及中,也无其他例证。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流弊所及,已经有中考教辅书在总结“谓”字的“一词多义”时,根据课下注释给“谓”字增加了一个“命名”的义项!
然而,这两句若直译成“给它取名的人是谁呢?是太守自称”,确实又前后不能贯通。难点在于,“太守自谓也”这个句子包含有特殊的复杂的情况。回过头来说,真不能不佩服金圣叹的精准把握。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三评点欧阳修《醉翁亭记》,在“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句下评曰:“记名亭人。法只应云‘太守也,今多‘自谓二字,因有下注也。”[4]
金圣叹只用三言两语就把问题的症结讲透了。按照文法,只应说“名之者谁?太守也”。而要说成“太守自谓也”,是同时要对“醉翁”是太守的号进行解说。“太守自谓也”这句实际上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名之者”是“太守”;二,“醉翁”是太守“自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即:“给它取名的人是谁呢?是太守。醉翁是太守的自称。”所以下文与此紧接的“太守与客来饮于此,……故自号曰醉翁也”就是对这里“醉翁是太守的自称”进行解释说明。文气贯通。
这里,“醉翁是太守的自称”中,“醉翁”二字也是“增”进來的,是否也属“增字为训”,则是需要略作解释的。郭在贻先生《训诂学》一书中讲到“古书异例”,其中有“蒙上省”的“省文”之例。[5]“太守自谓也”中,“自谓”的内容在本句中并未出现,其实是蒙上文“醉翁亭也”中的“醉翁”而省略了,即“醉翁”二字并不是以己意“增”进来的,而是文中本有的,只不过是将省略补全。
正因“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这两句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各家的翻译也都不尽相同,略举如:
例⑴ 张鸣先生翻译成:“给亭子起名的人又是谁呢?就是自称‘醉翁的滁州太守。”[6]
例⑵ 钟基先生等翻译成:“谁给亭子起的名字呢?就是自号‘醉翁的滁州太守。”[7]
例⑶ 宋心昌先生翻译成:“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是自称‘醉翁的那个太守。”[8]
例⑷ 王水照先生翻译成:“亭子的名称是谁的?是太守自己的称号。”[9]
例⑸ 林冠群、周济夫先生翻译成:“给亭子起名的是谁呢?那便是太守自己取的名。”[10]
既然原句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注释也应体现出原句的属性,译为“给它取名的人是谁呢?是太守。醉翁是太守的自称”,清晰而准确。如果一定要按单句来翻译,也应如上举5例中的前3例那样,译为“是自称醉翁的太守”。
注释: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九年级 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8.
[2]张继定,陈顺宣.初中语文疑难辨析新选 三年级[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48.
[3][清]王引之.经义述闻[M].道光七年刻本,卷三一《通说下》.
[4][清]金圣叹著.陆林辑校整理.金圣叹全集(修订版) 第五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479.
[5]郭在贻.训诂学(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5:12.
[6]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名家精译古文观止(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7:439.
[7]钟基,李先根.王身刚译注.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2011:759.
[8]宋心昌.欧阳修诗文选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56.
[9]李梦生等译注.古文观止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897.
[10]林冠群,周济夫.欧阳修诗文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