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涞水县南峪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案例分析

2021-08-09张新月

旅游纵览 2021年7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张新月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从在家度过假期到出门聚餐,再到回归自然的野餐或出门旅游的方式来度过假期,休假方式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在多元化的休假方式中,社区旅游逐步受到大众青睐,乡村旅游是社区旅游的重要分支,逐步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同时,随着乡村振兴的逐步展开,乡村旅游成为传统农业的重要承接形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南峪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南峪村如何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道路的措施。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南峪村

中图分类号:F592;F3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社区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目的,在乡村或城市内的社区进行的旅游活动[1]。乡村旅游是社区旅游的一种形式,其在静谧的乡村或者野外进行,不受人为干扰,不受城市喧嚣和生态环境污染。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同时推动了新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形成新的旅游业态——乡村旅游[2]。我国乡村旅游是在1980年以后出现的,并于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壮大。

2020年2月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其强调指出乡村振兴要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用奖励、补贴等形式鼓励农村百姓开展新事业,设立专项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帮助休闲农业和鄉村旅游业发展。

一、南峪村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南峪村隶属涞水县三坡镇,地处野三坡景区东部,村庄由北峪、南峪、南坡、大坑4个自然庄组成。全村共有224户、671人,全村现有耕地26.33 hm2,山场1 333.33 hm2。该村依托景区资源优势和紧邻张涿高速出口的交通区位优势,按照“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理念,把村民组织起来、把全村带动起来、把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起来、把文化和内生动力弘扬起来,初步形成了以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为平台,高端民宿“麻麻花的山坡”为品牌的乡村旅游产业新模式。

(一)村庄纳入景区统一管理

涞水县把南峪村纳入野三坡景区管委会管理,实行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2015年,南峪村获得由中国三星集团和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启动的“美丽乡村——分享村庄”项目资金1 000余万元,依托整体规划,编制了旅游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成立南峪村旅游股份制合作社,整体加入景区资产平台、市场营销平台、智慧管理平台运营管理。

(二)村民入股合作社经营

2016年4月,南峪村成立农宅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全民入股、特殊村民赠股,把全村村民全部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进行分红。在合作社具体运营时,每人缴纳1元入社费,成为合作社社员,一般农户每人占一个股份;特殊农户每人再赠送一股,每人占两个股份,享受年终合作社分红。合作社产生的收益50%用于全体村民分红,30%用于合作社发展基金,10%用于乡村公共事业或帮扶弱势群体,最后的10%作为公益传导基金,用于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乡村。

(三)特殊群体纳入联动互助组织

该村在确定把发展高端民宿项目作为实现整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柱产业后,以合作社名义流转村内特殊群体闲置的老旧民宅16套,利用三星“美丽乡村——分享村庄”项目资金和县拨付的资金,一期打造“麻麻花的山坡”等8套高端民宿,优先聘用本村有劳动能力的妇女作为管家负责管理经营。民宿由合作社统一运营,全体村民实施产业收益分红。建立“五户联助,三级联动”管理机制,每五户村民为一个联助小组,把全村入社的社员分成43个联助小组,每名联助小组党员骨干带头开展村内活动,村民们协作互助。

(四)利益联结机制管理规范

该村引入专业运营商——恒观远方(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高端民宿的整体运营,按照合作社“三七分成、二五保底”的分红机制,对入社村民实施分红增收。“三七分成”是指承包运营商与合作社签订分红协议,运营商占比30%、合作社占比70%,同时运营商要确保每个高端民宿小院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二五保底”是指合作社的70%收入按7份分配,经营管家工资占2份,合作社占5份。

(五)乡村旅游产业初见成效

2016年,南峪村的2套高端民宿仅运营两个月,就增收10万元,年底全村村民每人分红100元,特殊人口每人分红200元,使南峪村在全县、全市率先脱颖而出。2017年,二期完成6套高端民宿建设,年底营业收入将突破百万元,村民可实现每人分红500元,特殊群体每人增收1 000元。为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该村还将启动第三期8套民宿、野外拓展培训基地、青少年绿色生态体验园和水上娱乐园项目建设。2018年,16套高端民宿全部运营,带动一般农户每人分红收入1 000元,带动特殊群体每人增收2 000元。

二、南峪村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建筑、景观遭受不同程度破坏

随着南峪村乡村旅游的发展,钢筋混凝土建筑更多了,传统的建筑、景观、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当地居民传统建筑保护的观念淡薄,存在许多乱改乱建现象,造成建筑风格不统一。部分居民传统保护意识不足,很多老屋已经歪斜、破损不堪;部分护坡处理不当。并且当地的建筑建造维护工艺逐渐失传,导致一些被破坏的传统建筑不能

得到修复[3]。

(二)交通不便、缺少专业旅游服务人员

虽然野三坡旅游交通线路较多,但是主干线之间距离较远,无法将南峪村和周边旅游景点连接在一起。通往南峪村的车次较少,无法满足非自驾游客想走就走的旅游计划,没有游客想把时间浪费在等车上,这就直接影响南峪村的客流量。南峪村内人口较少,大部分居民的思想还停留在农村农业上,导致乡村旅游拓展新兴产业比较困难。没有专业的旅行社,也没有专业的导游,无法为游客讲解南峪村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

南峪村乡村旅游已初具雏形,但是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民宿项目启动以来,除了能为游客提供基本的食宿外,不能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休闲娱乐项目。现在已经拥有的设施也不能达到生态文化发展的要求,比如,公共厕所、长椅、休息亭、超市、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还不健全。游客想买生活用品只能在小便利店买,没有大型的超市满足游客购物需求。由于山村地形限制,村内规划可建设停车位的面积较小,目前停车位较少,除了满足在民宿居住的游客的停车需求外,不能满足来村内简单参观游览的游客的停车需求。

(四)旅游宣传不到位、纪念品开发不够深入

南峪村的社区旅游宣传还不是很到位,营销策略稍微欠缺。除了部分民宿采取线上营销策略外,村民自建民宿基本宣传和营销模式依旧是保持陈旧的观念“守株待兔”的方式,缺少主动出击的方式。尚未给南峪村社区旅游发展指明一个明确的方向,从宏观上推动整村社区旅游发展进步。尽管各级政府对南峪的民宿发展都极为重视,进行多次实地考察,要求旅游业能够围绕民宿发展、壮大、做强,但是一直到现在还没有给南峪村指出具体的发展方向。

旅游产品开发较粗放、品质感不高,对远程旅游客源缺乏核心吸引力。紀念品制作不够精细,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游客出门旅行,必然需要带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回家,可以放在家里、送亲人、朋友,但是如果只能在景区买到当地的土特产,买不到与这个地方相关、有深远意义的旅游产品或是纪念品,游客的期待值将会大大降低。

三、南峪村发展乡村社区旅游短板的解决措施

(一)科学规划旅游路线

首先,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出发,为南峪村规划科学的游览路线,将南峪村乡村旅游目的地与附近景区连接起来,形成联动效应模式,让游客不用走弯路,节约时间。做到出行更便捷,旅行更开心。其次,增加景区内的公交车或者出租车运营,让非自驾游游客能够便捷地到达南峪村。最后,还要合理规划村内的建筑设施,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留出足够空间,进而提升乡村旅游村庄的整体形象。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要改变村内居民的思想观念,让其为建设更好的南峪村提出意见,发展更好的新农村以及乡村旅游,为生活水平提高尽一份力。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对未有的进行谋划修建,对已有的进行改进和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让游客感到这个地方十分值得,产生恋恋不舍的感觉。要尽最大努力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服务,将野三坡的历史文化、乡村旅游、绿色旅游以及红色旅游相结合[4]。

(三)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

为了完善南峪村乡村旅游发展的专业团队,应加强对本地旅游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鼓励青年人投身于旅游事业,为建设家乡、建设乡村旅游做好准备[5]。要提升从业人员讲解的专业性,让游客感到满意,并且在招聘导游时应进行学历评估和培训教育。

(四)重视景区宣传

要加强纪念品的制作和重视对景区的宣传。村内整体应该有自己的纪念品,同时每个小景点也应当有自身特色的纪念品。村内的宣传应推陈出新,设计属于南峪村自己的标语或者是新颖的广告,让人过目不忘,多方面尝试宣传活动和营销策略,使效果变得更好[6]。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南峪乡村社区旅游的案例研究说明,虽然南峪村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是还有些许欠缺和不足性,特别是南峪村这种偏离大都市的原生态风貌的乡村旅游,吸引游客方面做得还是稍微逊色,但笔者相信在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建设更好的南峪乡村社区旅游肯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余良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20):251-252.

[2] 肖霞.贵州丙安古镇发展特色旅游的对策与建议[J].建材与装饰,2018(18):149-150.

[3] 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7.

[4] 蔡碧凡,夏盛民,俞益武.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6.

[5] 李德建,马翀炜.意义之维中的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J].贵州社会科学,2010(11):29-32.

[6] 熊明均,郭剑英.西部古镇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开发模式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75-78.

[7] 刘焱.基于社区参与的古镇旅游发展分析: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7-79.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仙居湫山乡方宅村乡村旅游规划构想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集中连片特困区乡村旅游开发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