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审美趣味的文本解读

2021-08-09顾真艺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孔乙己悲剧命运

顾真艺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本人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穷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晨报·副刊》,1924年1月12日)。鲁迅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叙述了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被侮辱、被损害的悲剧。学生对于孔乙己的命运解读本来就有距离感。因此,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尝试“深文趣教”。以“谁是害死孔乙己的凶手”这一主问题贯穿课堂,以戏剧化的方式解读小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探案模式”去探究“社会对于穷苦人的冷淡”,品咂鲁迅先生深藏于喜剧文本内核的悲剧意义。

一、教学板块趣味化

将“谋杀案”的概念引入课文讲评中,使用这种戏剧化的方式是为了调动班级同学的学习热情。通过寻找凶手,把课文几个板块的赏读串联起来,同时又能各司其职,为课堂目标的生成服务。比如,在小说文本解读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寻找直接凶手——丁举人。因为在小说文本中,孔乙己是由于偷书被丁举人逮住,吊起来打了半夜,造成了身体的残疾,也摧毁了孔乙己以读书人自居、以君子自居的精神支柱。他在这个凉薄的社会中再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慢慢地走向生命的终结。丁举人敢丧心病狂地私自对孔乙己动刑,其实源于他是既得利益的读书人——举人这一身份。他依仗的是这一身份赋予他的权势。而孔乙己在被丁举人打残后再次来到咸亨酒店,被众人取笑时不再依照惯例为自己的窘境分辩。这一细节可以看出他的精神和尊严被摧毁,他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了。这一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解读封建等级制度的可怕与可悲,这是小说要素之一环境的解读。

寻找主要凶手的环节则是为了让学生解读孔乙己形象,体会到命运悲剧主要还是个人因素造就的,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解读孔乙己之死的原因。在赏析过程中,笔者相机引入鲁迅先生相关创作语段,帮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在创作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时,蕴含其中的痛心与悲哀。孔乙己自身的劣根性使其命运进入万劫不复的状态,这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解读。寻找死因根源是為了让学生体会酒店的人在情节中起到穿插的作用,最终推导出孔乙己的死亡是基于社会的凉薄,也是民族劣根性的体现,这是对小说情节的解读。而这些充满思辨性的趣味环节则消弭了学生与文本的隔阂,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走入文本解读。这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审美趣味,而是利用文本本身特质设置相应的教学板块,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消除与文本的情感隔阂,通过学生的主观爱好去解读文本,从而体现出学生的审美倾向。课堂的生成基于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从真正意义上,学生可以读懂文本,读透文本。

二、文本解读深度化

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离不开对于文本“意脉”的把握。何为文本的“意脉”,它就是文本的思路与脉络。在深文趣教的时候,教师最忌讳的就是过度设计解构教学环节,而忽略了文本本身的“意脉”。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主体人物就是孔乙己,叙述的也是他一个人的命运故事。教学过程中对于文本的深度解读就应该把落脚点放在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解读上。

从文本的表面看来,孔乙己是一个可以被任何人随意取笑的对象。不论是养尊处优的长衫客,还是社会底层的短衣帮;无论是咸亨酒店中的老板伙计,还是街坊邻居,大家看到孔乙己的出现都可以随意取笑他的一切。他从来不脱的脏长衫,他身上偶尔夹杂的伤痕,他半文不白的说话方式,都可以成为大家的笑料。孔乙己一出现,“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甚至到小说的结尾,读者都不知道孔乙己的真实姓名。连他的名字都是取笑的内容。小说在结尾部分,孔乙己能被人们提起,仅仅是因为他“还欠十九个钱”,而他最终结局是“大约”死了,还是“的确”死了,也没有人真正关心。所以孔乙己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反映的就是当时社会上未得利益的读书人形象。从读书人自身审视的角度和社会上的人对其审视的角度延展,鲁迅先生在小说文本中探讨的不仅仅是读书人的命运,还有传统知识分子视野的局限性、命运的悲剧性以及时代的荒谬性。

课堂设计的趣教环节尝试把这些深层文本解读的内涵嵌入到课堂解读中去,用“探究凶手”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还原孔乙己这一人物的命运。抓住孔乙己仅有的几次登场环节及咸亨酒店众人对其的评价,学生可以逐步突破与人物、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隔阂,踏踏实实地解读小说赋予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深度内涵。由此可见,深文趣教对于文本的把握,离不开对文本意脉的把握。遵循作者创作之初的核心思想,循着文脉逐步解读文本,这样的深文趣教不会消解文本自身的深度,不会将趣教环节变为流于表面的表演环节,也不会使文本得到浅显化地解读。教师在遵循“课程标准”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具体学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进行深文趣教。尤其是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教师可以进行简单包装,打通深文与学生之间的那堵墙,让学生能沉浸其中,这样的“趣教”才是有价值的。

三、课堂整合延伸化

《孔乙己》这篇小说的重要文学价值不仅仅在于塑造了孔乙己这一旧时落魄的知识分子形象,它的内涵深度还在于塑造了“看客”这一群体形象。咸亨酒店中的酒客、老板以及作为叙述者的小伙计都是鲁迅先生塑造的“看客”形象。学生可以透过这些看客的叙述,感知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悲剧命运。小伙计冷漠无聊的叙述口吻与咸亨酒店其他人冷酷讥讽的口吻都在孔乙己原本就悲剧的命运上,又狠狠地进行了糟蹋和愚弄。这些看客们先从心理上压倒孔乙己,再从尊严上摧毁他,使他失去生存的理由、勇气和环境,然后请他自绝于同类,他们使用的工具就是说和笑。这种看客心态是杀死孔乙己最深、最痛的一刀。也正是这种冷漠的看客心态催生了这场谋杀案的发生。可惜的是,几方人马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的罪恶,奴性与愚昧让他们丧失了基本的人情温暖,赤裸裸地表现出“一般社会对于贫苦人的凉薄”,这正是鲁迅先生创作本文的动机与痛苦。

在孔乙己悲剧命运展现的过程中,鲁迅先生正是通过看客的群体形象让读者感知他对社会底层小人物遭遇残忍对待的同情,感知他对当时社会凉薄风气的无奈与愤慨。教师在文本解读的时候,不仅仅要引导学生解读孔乙己这一特殊时代独特知识分子的形象,从个别到一般,感知旧式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还要引入鲁迅先生独创的“看客”形象,从一篇到多篇,汇总鲁迅文本中塑造的这一独特群体形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解读孔乙己之死是社会深层的因素表现,那就是国民的凉薄与愚昧造成了悲剧的凶案。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叶圣陶)鲁迅先生在创作这一系列的悲剧小人物的时候,无疑是痛苦的,他怒其不争,也哀其不幸。在《狂人日记》中,他用一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思想者的形象,唤醒社会。《祝福》中用祥林嫂的悲剧控诉社会的黑暗和麻木。围绕《孔乙己》一文中小人物形象和看客形象的解读,以文本深入解读为驱动,从而带动学生探究鲁迅先生笔下其他相关小人物和看客的形象。在单篇文本的基础上深文趣教,延伸学生对多文本的解读,从中比较整合相关文本的阅读方法,从而生成独属于学生个体的审美趣味的文本解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孔乙己悲剧命运
伟大的悲剧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命运的更迭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命运秀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