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壁赋》中作者的悲喜观

2021-08-09杨秀梅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赤壁赋美景苏轼

杨秀梅

在《赤壁赋》中,作者苏轼从个体角度和宇宙角度来看待悲喜,其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差异。站在个人角度来说,个体会由于生命的消逝而感到渺小、无奈、孤寂,但从宇宙的角度来看,世界是生生不息,延续不断的,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其参与宇宙的各种活动,在宇宙演变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这又是值得欢喜的,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也是永恒的,因此就没有必要伤春悲秋。《赤壁赋》中苏轼与客的对话实质是作者内心的矛盾斗争,客象征着悲观的一面,主象征着苏轼豁达的一面。对话的过程就尽显了苏轼的悲喜观。最终,苏轼选择坦然面对客观事实,内心的乐观也战胜了悲观的情绪,其价值观也变得非常深远、豁达,充满意义。

千古名篇《赤壁赋》创作于乌台诗案发生以后,作者被贬以后到黄山游玩,途中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旷世游记。黄州赤壁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大战中的赤壁。作者当时觉得黄州赤壁的景色跟自己的心境非常吻合,因此借景抒情,借题发挥,从而抒发自身被贬后的无奈和心酸,进而上升到对宇宙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其情感变化也由乐至悲再至喜。在《赤壁赋》中,苏轼起初与客人饮酒吟诗,心情较为愉悦。随后,苏轼想到自己被贬的经历,内心顿觉凄凉,举杯消愁愁更愁。最后,苏轼从自然宇宙中悟出了不计较个人得失,乐观面对人生的真理,心境变得十分豁达、愉悦。

一、《赤壁赋》中苏轼的喜

因事而喜。《赤壁赋》的游乐场景是农历七月十六满月的夜晚,苏轼跟友人划着小船进入赤壁,去拥抱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接受大自然的洗涤。清风徐徐、月亮高悬、满江月色、秀美高山、银色水流,各种美景组成一幅宁静、和谐、唯美的山水画,各种自然美景尽收苏轼眼底。苏轼跟友人一边饮酒,一边歌唱,对酒当歌,好不快意。两人雅兴大发,乘坐扁舟一叶,尽情游荡在浩瀚无涯的江面,犹如游走在缥缈的太空,恍惚之间如羽化的神仙一般,远离了尘世的嘈杂与喧嚣,超然独立。作者携手友人,于月圆之夜,乘风赏月,顺流赏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本身就是一件雅兴之事,是一件美好的事。苏轼自然因这件雅事而感到快乐、愉悦。

因景而喜。晚风徐徐吹拂,江面光滑如镜,波澜不惊。明月悄悄地爬上天空,如耀世明珠一般高悬天际,清幽的霜华洒落大地,皎洁的光芒笼罩四周,似有若无,如梦似幻的白色雾气缓缓从江面升起,宛如瑶池仙境一般。山水共长天一色,薄雾如九天仙气,让世界变得若隐若现,若有似无,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这样唯美梦幻的景色让苏轼感觉自己要羽化成仙一般,心中的愁绪也在此刻瞬间消失,只剩下对这自然美景、神仙景色的满心喜爱。

因情而喜。据史书记载,苏轼此次游行,除了有两个帮忙划船的伙计以外,他的至交好友黄庭坚跟佛印以及道士杨世昌也在船上。他这几个朋友都是风流人士,都是文采斐然,精通洞箫琴韵之人。与这样的知己好友同行游乐,苏轼内心的情感自然会感到开心、轻松、快乐。

因理而喜。大自然的美景,大自然的包容,大自然的奇妙能够抚慰人受伤的心灵。苏轼从物我一体的角度来观察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宇宙的永恒跟奥妙,在这山水之间悟出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真理。水逝去而恒流,月盈亏而永生,人的生命有限,但人的意志与痕迹长存。苏轼因悟出这世间真理而感到欢喜,其思维也变得更加客观理性,能够更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贬谪一事,进而从愁绪中解脱出来,从美景中解放出来,情感也升到了自然宇宙的高度。

二、《赤壁赋》中苏轼的悲

苏轼之所以悲从中来,既是因为不能释怀自己被贬謫一事,也是由于在思考自然、感悟宇宙的过程中,感觉到了人的无力与渺小。苏轼对比古今的历史,发现无论多么强大、出色的英雄在时间面前,都会消亡,都会慢慢被遗忘,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苏轼对比人与自然,发现自己就像浮游一样渺小,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坎坷的,而自然却是永恒的无穷尽的。自己“择飞仙、抱明月”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终究是黄粱一梦,是“不可骤得”的,这样的矛盾令苏轼感到十分悲痛与无奈,内心充满矛盾,悲痛纠结。

三、《赤壁赋》中苏轼的悲喜观

深度分析《赤壁赋》中作者的悲,可以发现作者借客人的“悲”来抒发人生苦短,人力渺小的感叹,其实质是因为苏轼此刻有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的思想观。苏轼将人放在自然的对立面,不切实际地奢求永恒长存,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事物。他将人比作浮游跟粟米,将自己类比成没有什么成就的渔夫樵夫,因此他否定自己的价值,徒劳羡慕永恒的宇宙和长流的江水。他的内心已经被愁绪所萦绕,他的眼睛只看到事物的表面,沉浸在人力有时穷的认知中,认为人不过是自然界微不足道的沙粒,并无太大价值。这样的苏轼自然悟不到人生的意义,悟不到宇宙的真理。这是苏轼内心的负面情绪,也是其消极处世观的真实写照。苏轼之所以会这样思考,跟他近期被贬,内心压抑是存在很大关系的。但其后,苏轼在友人的陪伴跟大自然的慰藉下,他的观察角度、思维方式瞬间反转,内心也生出了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悟。他立刻以积极的人生观来看待自然,认为大自然也是瞬息万变的,人跟大自然不是对立的,人恰恰是构成大自然的重要组成要素,两者有很多相通之处。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就像变圆、变缺、变大、变亮的月一样,虽然只是月亮的一部分,构不成完整的月亮,但是失去了这一部分,月亮就会缺失魅力,丧失光彩。因此,人有自己的价值跟使命,不需要羡慕宇宙的浩渺和永恒。如果自己能够乐观处世,豁达面对得失,不取名利权益,而取自然万物,就可以不被功名所累,活得逍遥自在,获得快意人生。

《赤壁赋》的悲喜观实质是作者内心进行自我斗争,且由乐观处世态度战胜悲观处世态度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人都有积极、消极的时候,都有伤心、开心的时候,情绪不同、心境不同,获得的感悟也有所不同。因此苏轼的悲喜观恰恰体现了人的矛盾性,彰显了人的本性和理性。但他的悲喜观告诉我们,消极其实很正常,但我们不能放任消极情绪肆意蔓延,随意发展,而应该在面对消极时,换一种人生态度、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观察角度来看待事物,不必执着于得失、取舍,不必纠结于跟他人比较,真实面对自我,看淡名利得失,做到问心无愧即可。

《赤壁赋》是一篇苏轼对话自我、追求本心的文章。从作者探讨人生悲喜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那种孜孜以求的精神。从《赤壁赋》的悲喜观中,我们需要明白,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不是矛盾对立的,我们应该用积极、乐观、豁达的态度来过好自己的一生,正确地看待得失,正确地认清自我,了解自身的追求和能力,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不是追求名利欲望,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赤壁赋》是一篇观点新颖、思想丰富、价值观积极的经典作品,我们应该透彻地对其解析,在欣赏作者才华的同时,体悟作者那种宽阔、豁达、大气的心胸,这有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赤壁赋美景苏轼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从善如流
筼筜美景
独特美景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东坡《前赤壁赋》
海洋美景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