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为例谈学生思辨能力的培育

2021-08-09丁雪平

教育界·中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批判思维记承天寺夜游

丁雪平

【摘要】随着培养核心素养理念的不断实践化,学生思辨力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它不仅顺应时代创新要求,而且关乎学生精神独立。文章以《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为例,从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聚点思维、批判思维的视角,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探讨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力。

【关键词】整体思维;聚点思维;批判思维

当下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大多数教师还停留在“朗读课文—串讲字词—写法归纳—主旨提炼—诵读默写”的套路上。不可否认,文言文教学需要朗读来形成语感,需要串讲来积累文言知识,需要诵读来形成记忆,但是,如果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仅限于此,长久下来,学生必然会对文言文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必然会对流传至今的经典文章产生本能的抗拒。当学生的兴趣丧失殆尽,我们又如何谈及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审美鉴赏呢?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呢?又如何把学生培育成具备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呢?

上海师大附中特级教师余党绪总结了自己对思辨性阅读的理解,他认为,“思辨性阅读是理性的阅读,是对话式的阅读,是批判式的阅读,是建构性的阅读,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的精神建构、文化建构与语言建构。”思辨读写探究的先行人物、特级教师陈兴才也认为:“批判性思维在中学语文学习中越来越被重视,既基于国际教育共识,又有着现实的必要性,还是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就文言文学习来说,其属性决定了其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介入和在场。语文学科的学习形态决定了思辨读写的价值与意义。”

一、从文章布局与单元编排入手,培养整体思维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式,不求甚解不是不理解,而是不求深入理解,只要理解大概即可,何謂大概?大概恰恰是对文章的一个总体印象。在碎片化阅读的今天,培育学生的整体思维就更为必要,而整体思维恰恰是思维的逻辑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从文章的布局谋篇上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笔者在学生朗读课文、掌握大意的学情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个话题:本文短小精炼,一共只有五句话,如果你是编者,需要给这篇文章分一分层次,你会有怎样的创想呢?学生的思维立刻被这个话题激活了,经过讨论,班上形成了两种设计。

设计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计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赞同设计一的同学们认为,这篇课文有记叙,有描写,有抒情议论,融合了多种表达方式,第一层是记叙,第二层是描写,第三层是议论抒情,我们这样分,层次清晰,表达方式一目了然。

赞同设计二的同学们则认为,本文虽然是一篇写景抒情类散文,但是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第一层是起因,第二层是经过,第三层是结果,层次依然清晰,思路同样一目了然。

我对两种设计都适时做了充分肯定,同时又抛出了一个新的话题:为什么编者没有这样设计呢?学生们纷纷表示,正因为本文结构精巧,放在一起显得浑然一体,作者娓娓道来,自叙中带有自嘲,如果分了,倒破坏了这种意境和美感。

就这样,通过对文章层次简简单单的梳理,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得到了无形的培育。

(二)从单元的整体特点上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

课文赏读结束前,笔者又提出了一个疑问:编者为什么要将《答谢中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章放在一起,组合成第10课呢?学生们你言我语,七嘴八舌,形成了以下解读。

学生1:两篇文章都很短小,结构精炼。

学生2:两篇文章都借景抒情,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人生的感悟。

学生3:两篇文章一个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一个完整自然,娓娓道来。

学生4:两篇文章情感略有不同,一个是顺意时的闲适,一个是失意时的释然。

看见学生们有如此丰富的发现,笔者顺势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刚刚同学们都对这两篇文章进行了归纳探究,如果把这两篇文章放在这个单元里看呢?《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它们有什么共性和特性?从后来学生的分析来看,多数同学都谈到了本单元的主题“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美景引起了人的无限遐思,或纵情赞美,或委婉暗喻,或悲己怀古,自然的绚烂多彩才造就了灿烂多样的人生感思。

二、用提炼与替换文眼,培养学生的聚点思维

(一)提炼文眼,培养学生的聚点思维

本课教学中,老师们都会设计一个话题:你认为本文的文眼是哪一个词语?这样的主问题设计指向明确,意在让学生回归文本,提炼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情感。笔者也沿用了这样的设计,学生在默读课文后,不约而同地喊道:“闲!”理由如下。

学生1:由课下注解看,苏轼当时被贬在黄州,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学生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是于是的意思,说明心态很放松。

学生3:“相与步于中庭”,苏轼和张怀民在月下漫步,可见悠闲。

学生4:月色如水,明亮皎洁,那时那景肯定能让人心情愉快,也可见“闲”。

学生5:“闲”可以理解为一语双关,既指外无俗事打扰,又指内心悠然自得。

学生的这些理由来自文本本身,还结合了写作背景,是有着力点的,是聚焦的,通过提炼文眼,学生的聚点思维能力已然不弱。

(二)替换文眼,强化学生的聚点思维

看见学生们兴致盎然,笔者趁热打铁,提出了一个新问题:“闲”确实可以作为本文的文眼,大家解读得也很充分,很多赏析性的文章也重点解读了这个词,但是老师认为,文中有一个词比“闲”更贴切传神,你们再找找看?学生的探究热情被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发现,“欣然”更能形容苏轼的心境。

学生1:月色入户,起身赏月的刹那是欣然的。

学生2:好友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被贬黄州,依然有志同道合之人,是欣然的。

学生3:月色如此空明,怎么不叫人欣然。

学生4:说自己是闲人,乐以忘忧,心态自然欣然。

学生5:只有“我”和张怀民才能欣赏如此美景,这是自得的欣然。

学生6:“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估计苏轼写作此文时,内心还是很欣然的。

通过替换,学生的思维依然聚焦、聚点于文本本身,但是,聚点思维能力得以强化,更加走向深入。

三、通过改编与遴选,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基于充分的理性和事实,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它强调的是先批后判,批是基础,是基于自己的已知,对已知进行思考;判是目标,是超于现有的已知,对知识进行再思考,再创造,可以说,批判思维是思辨性思维的终极目标和灵魂。

(一)以“改编”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将原文的标点做了变动。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笔者解释了改编的原因:苏教版中关于“盖”的课下注解是“原来是”的意思,部编版中关于“盖”的课下注解是“大概是”的意思,两个意思有异曲同工之妙,“原来是”有一种顿悟之感,“大概是”有一种“以假乱真”“欲盖弥彰”的强调之美,你们同意老师的改编吗?学生们兴奋之余,又重读课文,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一致觉得改得不好。有学生说,用句号更符合當时情境,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只是作者的想象和夸张,只是想突出月色的皎洁明亮,改了以后,就失真了,就虚夸了,有点造作;有学生说,苏轼从欣然起行,到发出“闲人”的感叹,自始至终都是一种淡淡的欢喜,淡淡的失落,情绪虽然在变化,但总体上还是平稳自然的,用了感叹号就显得大起大落,破坏了整个意境。

看似一个小小的改编,学生此时的思维品质已初具批判思维的特点。

(二)以“遴选”拓深学生的批判思维

教学最后,笔者出示了“哈哈、呵呵、嘻嘻、啧啧”四个词语,让学生选择一个最适合的词语作为课文的结束语。学生们思维活跃,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学生1:“呵呵”不合适,因为这个词给我的感觉还是无奈悲愤的情绪更浓,与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积极情绪不吻合。

学生2:“嘻嘻”也不合适,这个词带有一种玩世不恭的俏皮,苏轼内心还是有怀才不遇的伤感的。

学生3:“啧啧”感觉更不行,“啧啧”马上让人想到一个词“啧啧称叹”,而且从发音来看,带有咂嘴的味道,好像就是在赞美美景,赞美自己,太直白了。

学生4:“哈哈”比较好,“我”虽然被贬黄州,但是“我”有月色陪伴,有好友同行,有美景可赏,人生快意莫不如此,“我”没有办法改变权贵们的排挤,那么,“我”就一声“哈哈”吧,俗事俗人付诸一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哈哈”一笑,就是“我”最好的生命姿态。

至此,学生已能结合情境,深切体会苏轼复杂的心绪,通过词语的遴选,进一步拓深了学生的批判思维。

以上只是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思辨能力的粗浅尝试。思辨能力是学生走向人格独立的基础能力,是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必备能力,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明晰方向,润物无声,不懈探求,就必然能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像松柏那样枝繁叶茂,长绿长青,烛照人生。

【参考文献】

[1]余党绪.我的阅读教学改进之道:思辨性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4(10):4-7.

[2]陈兴才.基于“批判”的文言文学习[J].江苏教育,2018(02) .

猜你喜欢

批判思维记承天寺夜游
简析《记承天寺夜游》的三重思想意蕴
结合常用会计知识,浅谈会计学习方法
批判思维,语文教学的应然选择
发掘乡土历史资源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