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连福:山沟沟里的领头雁
2021-08-09赵鹏
赵鹏
时隔8年,我与柏连福再次相见。
长影投资拍摄过一部名为《火车一响》的电影,塑造了蒋分寸这个人物。2013年,我到抚松县仙人桥镇采访蒋分寸的原型——黄家崴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柏连福。这是我们俩第一次见面。
8年后的今天,我回到这座群山环绕的村庄。与记忆中的偏僻寂静不同,如今这里热闹非凡。柏连福说:“黄家崴子名声越来越响,长白山附近的游客都愿意来村里溜达溜达。”
跟随柏连福在村内行走,眼前除了忙碌的摊主和挑选商品的客人,依旧见不到闲逛的村民,我不禁想起8年前柏连福的那句话:“都下地干活去了,没闲逛的。”我们来到连片的蔬菜大棚旁,里面的番茄已经到了打叉掐尖的阶段,过不多时,它们将被采摘、打包,贴着“黄家崴子”商标发往全国各地。站在大棚外,柏连福和我聊起了过去、畅想着未来。
往事重现,摆脱贫困的起点
站在村里向四面望去,南山如屏,北坡似扇,东面山峦连绵不绝,西面火车与江水并肩前行。游客们把这里称为“桃花源”,殊不知此番美景曾给黄家崴子带来过不小的困难。“崴子”意为“山、水弯曲的地方”,当地人则解读为“憋死牛”。环抱的群山是天然路障,弯多水浅的头道松花江也不具备航运能力,黄家崴子曾仅靠一条破旧的盘山土路与外界相连,村民们只能守着满山特产过穷日子。
1992年,柏连福当选村委会主任。1997年,他又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成了当时少见的“一肩挑”。立足实际谋发展是柏连福一贯的坚持。20世纪90年代初期,黄家崴子最大的实际是交通闭塞,亟需建一条新路。开山辟路谈何容易?柏连福面对的是30多个需要凿开的大砬子和村集体少得可怜的资金。但是,他懂得“众人拾柴火焰高”。没有工人,他就带着党员、干部成立施工队;没钱买炸药,他就领着施工队凿石卖钱筹集资金。村民们也在耕种之余主动加入到义务修路大军。历时3年,一条3米宽的沙石路将黄家崴子与县道连接起来。可没等大家高兴,众人的劳动成果随着一场大水付之东流。心痛过后,柏连福来了“犟劲儿”,他要建一条水泥路。之后的几个月里,他跑遍县城,终于争取到村路工程建设补助款40余万元。有了钱,众人的热情又被点燃,大家勠力同心,硬是用短短4个月时间建成了抚松县第一条乡村水泥路。
柏连福说:“要学会多条腿走路。”看着每天从村旁经过的火车,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火车能每天在村里停一下,村民们卖货会更加方便。于是,他带着百姓的期盼进了城。铁路部门的领导热情地接待了他。经过多次沟通,柏连福终于为村里争取到火车停靠的政策,“一分钟车站”就此建成。至于后来这番经历被拍成电影,则是柏连福的意外收获。
多点开花,共同富裕的支柱
制约发展的瓶颈消除了,接下来,柏连福开始思考共同富裕的办法。黄家崴子人均耕地不足2亩,靠种粮和出售土特产只能温饱,想奔小康,得有产业。他与村“两委”班子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盘活资源树品牌、发展种养强产业、壮大集体经济领致富”的发展思路,第一步就是向荒山要效益。通过公开发包闲置山地、沟系780多亩,新开水淹复垦地460亩,开荒造林300余公顷,承包荒沟12条,发展林下参300亩等一系列举措,黄家崴子农林生态立体综合开发搞得有声有色。如今,荒山已被开发成市值1600多万元的“绿色银行”。
我问柏连福,开发荒山是“投资”,有没有帮村民快速“变现”的办法?他回答:“有。”黄家崴子具备大棚蔬菜的种植基础,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便有人尝试种植大棚蔬菜,到了世纪之交,村里已有四五十栋大棚。这就是他“变现”的法宝之一。2009年,柏连福牵头成立了黄家崴子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半坡式温室蔬菜大棚。如今,合作社不仅拥有106栋半坡式温室大棚、36栋半地下式温室大棚,注册了“黄家崴子”商标,还有豆角、番茄、黄瓜这三个“绿色食品A级”认证。在大棚的基础上,柏连福又建立了肉牛养殖场和古法酿酒厂,牛粪免费供给大棚、酒糟用作肉牛饲料,形成了村内闭合自循环的生产链条,带动村里80余户发展棚膜经济、5户搞肉牛养殖、4户加盟酒厂。一套“组合拳”下来,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3万元。
除了向传统农业要效益,柏连福还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指导下向绿水青山要效益。他积极争取县委支持,大力发展乡村游和红色研学项目:建设村史馆、抗联纪念馆、文化广场、抗联广场、抗联路及劳动实践基地,并整合上述资源,打造体验式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体验活动。仅此一项,便累计接待培训近2万人次。
前几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生財有道》栏目先后两次对黄家崴子村作了专题报道,村里的特产“粘火勺”一夜成名。节目播出后,黄家崴子成了最佳短途游目的地之一,年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日接待量最高达500人次,村集体增收的同时,村民发展第三产业的热情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全村收入连连攀升。
富而思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黄家崴子富了,富而思如何进。柏连福思路清晰,他要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村民们“脑袋”随“口袋”一起富。
柏连福深知党支部是百姓的“主心骨”,党员、干部是群众的“标杆”。在他的带领下,村党支部始终严把党员“入口关”,坚持不孝敬老人的不考虑、与邻里关系不融洽的不培养、没有一技之长和致富项目的不发展。目前,村里16名党员、1名预备党员、4名入党积极分子全是致富和带富的好手。展望未来,柏连福计划借助乡村振兴政策,给本土人才充分的施展空间,进一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提高“粘火勺”深加工工艺,并尝试推广鹿养殖产业。
社会环境和谐稳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对此,柏连福很有心得:村“两委”班子带头移风易俗,制定禁止赌博、酗酒、打架斗殴管理办法和村规民约,组织开展“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儿媳”评选和“全村签名拒邪教”等一系列活动,黄家崴子刑事案件发生率、邪教参与率、缠访闹访上访率、打架斗殴违法率连续30多年“零纪录”。
人居环境相对“脏乱差”曾是柏连福多年前的一块心病。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他终于有了机会去掉这块心病。经过90户房屋换址新建、全村房屋提升改造两大项目后,如今的黄家崴子家家室外有排水井、房顶有琉璃瓦、房屋有保温,室内卫生间和太阳能热水器一应俱全。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完成村内主副街道绿化工程,家家户户围墙粉刷一新,河堤人行步梯栈道从村口一直延伸到村内,柏油路、路灯、各种果树花草应有尽有。除此之外,村里还修建了650平方米的火车站台,建成了占地4600平方米的村内小公园,供人们春赏花、夏乘凉、秋尝果、冬戏雪。
采访即将结束时,大棚里正给番茄掐尖的村民骄傲地对我说:“城里人有的生活俺们也有,城里人没有的环境俺们更有。乡村振兴,黄家崴子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