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整合

2021-08-09陈弘

教育界·上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改革

陈弘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贯彻与实施,数学教学也开始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迈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绝非易事,教师需要认真探索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数学探究意识的培养,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整合,不但是新时代小学数学学科性质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数学学习探究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为使小学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的价值得以突显,本文就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整合展开了探讨,希望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效率的提升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白银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 BY〔2020〕G086)的研究成果。

新时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得以进一步凸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就要明确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意义,从而将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与课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唯有如此,方可更好地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课程与实践的结合中进一步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为将来的数学学习乃至各科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关于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整合的意义探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小学数学课程生活化

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生活能力,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加数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使数学知识与技能为生活服务。在小学数学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进行的每一步数学计算、对每个数学问题的思考与回答,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数学实践思维[1]。教师让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有机融合,不但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能够推动小学数学学科的生活化和趣味化教学,同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会变得更加高效、人性化。如此,教师方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得到长足发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小学数学课程开放化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占据主体地位,教学方式较为死板与单一,压抑的教学氛围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引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小学数学课堂趋向多元化与开放化[2]。小学数学课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发掘和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除此以外,教师在课堂上选用相对开放的教学素材,贯彻实施开放包容的教学理念,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数学课本,还可以促进数学课本中的知识体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得到延伸和拓展,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进行社会实践的综合课堂。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小学数学课程趣味化

让数学课堂趣味化,是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课堂进行有机融合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师将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结合,不但能够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且能够吸引学生自主进行数学学习与探究。教师通过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打造灵动、有趣的小学数学课堂[3]。

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环节的创新性设计,通过形式多样、趣味横生的教学游戏,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加强师生互动,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提升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整合策略

(一)创设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时,首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与心理发展特点,其次要考虑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为学生数学学习创设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学习的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发现、提出并解决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而更深刻地掌握、理解并高效运用数学知识,培养数学逻辑思维[4]。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一单元时,教师创设了“菜园规划小能手”的数学问题情境:假设在教室前面开辟一块长18米、宽16米的菜园,为了防止他人破坏,教师决定在菜园周围围上一圈高1.5米的篱笆,那么这个篱笆需要用料多少平方米呢?学生在学习了面积的相关概念后,对篱笆所需的用料进行测算:首先,长的一边总共是18米,共需篱笆用料(18+18)×1.5=54平方米;其次,短的一边总共是16米,共需篱笆用料(16+16)×1.5=48平方米。所以,整个菜园需要篱笆用料54+48=102平方米。

教师在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考能力进行肯定后,还对学生进行了启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做到了举一反三,提出可以在菜园周边铺设一圈人行道,人行道也可以通过计算确定其用料。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加深了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认知。

(二)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本质是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操作能力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教师应对全体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促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一方面,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只需稍微进行点拨,更多的是让其自主领悟、自主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习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打好基础,使其能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合理把控数学实践活动,对不同数学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明确自己的任务,避免学生出现被动参与活动的情况。教师要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奖励活动任务完成得较好的小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师不但要加强对学生数学知识理解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加强学生对数学与其他学科、日常生活之间联系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升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一课时,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了“圆柱、圆锥体积大测算”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不同长短、大小的圆柱与圆锥,让每个小组合作测算所展示的圆柱、圆锥的体积,最快测算出圆柱、圆锥体积且数据精确的小组获胜。教师对获胜组进行鼓励,并以此激发学生對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在活动的第二阶段,教师增加了实际操作的难度,让不同小组合作寻找生活中的圆柱体与圆锥体,并尝试测算它们的表面积与体积。教师还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建筑师,请计算一根桥墩需要多少用料。”学生在深入学习圆柱与圆锥知识后回答问题,提升了自身的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在这样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整合,不但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广大教师应合理考量自身的教学模式,积极吸纳先进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及学习规律合理调整教学方案,将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有效结合,重点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学科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兰衍局.基于教材 整合学科 拓展思维 提升素养: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类拓展课程学习素材研发原则[J].数学教学通讯,2020(16):3-5,94.

蒋晓云.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数学学科的整合[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3):131.

雷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例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利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5):51.

张婷.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5(03):67.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改革
心理拓展训练与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